龙泉寺吧 关注:892贴子:7,543

希望龙泉寺的出家人,有志“创新”佛教:正法佛教,也就是指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希望龙泉寺的出家人,有志“创新”佛教:正法佛教,也就是指向“涅槃解脱的佛教”。最好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模式


IP属地:福建1楼2024-03-11 01:17回复
    与时俱进的问题:
    3000年前的热带地区,与3000年后的现在汉族地区,情况有所不同;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因此,有的出家人用“素食的日中一食”,取代“三净肉的日中一食”是正确的做法。


    IP属地:福建2楼2024-03-11 21:45
    回复
      问:请问老师,应该先学禅定,还是先学解脱?
      答:当然应该先学解脱。
      问:可是,他们说要先学禅定,您说的怎么跟他们不一样?
      答:因为你是出家人。
      问:但是,有什么根据吗?
      答:当然有。根据原始经典,佛陀对出家人的说法,往往通过“无常、苦、空、非我”,导向涅槃。实际上,佛陀的说法,法义精确,比祖师高明多了。


      IP属地:福建3楼2024-03-11 21:45
      回复
        1、《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2、《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3、《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4、《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IP属地:福建4楼2024-03-11 21:47
        回复
          在原始佛教,佛自称阿罗汉;现在,整个南传佛教都把佛称为阿罗汉;禁止把佛陀的教法说成“小乘”,而应该说成“上座部”。


          IP属地:福建5楼2024-03-11 21:48
          回复
            问:请问老师,禅宗能证二果吗?
            答:当然能。
            问:为什么?
            答:因为大乘“发乘愿再来的愿”,长期修行,长期加持,当然就是一来果(乘愿再来)。


            IP属地:福建6楼2024-03-11 21:50
            回复
              问:请问老师,怎么解释“涅槃”?
              答:
              1、根据佛陀的权威说法,《杂阿含经》翻译成“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2、根据佛陀的权威说法,《相应部》翻译成“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


              IP属地:福建7楼2024-03-11 21:50
              回复
                问:请问老师,“慧解脱、俱解脱”等于“定解脱、慧解脱”吗?
                答:“慧解脱、俱解脱”是佛陀的权威说法;通常先到“慧解脱” ,再到“灭尽定”(俱解脱)。佛陀对出家人的说法,往往通过“无常、苦、空、非我”,导向涅槃。这样,出家人,才能少走弯路。实际上,佛陀的说法,法义精确,比祖师高明多了。


                IP属地:福建8楼2024-03-11 21:51
                回复
                  问:请问老师,“苦集灭道”与“苦行梵行得解脱”,哪一种更得力?
                  答:当然是“苦行梵行得解脱”更得力;因为更平衡、更全面,是主流的说法。
                  问:那么,“苦集灭道”怎么样?
                  答:
                  1、在原始经典中,“苦集灭道”所占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的内容;
                  2、更多的内容是:“苦行”与“梵行”都强调;也许这是面对出家人的原因。


                  IP属地:福建12楼2024-03-11 21:55
                  回复
                    问:请问老师,佛教的现状怎么样?
                    答: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世间法的“公司”:有的只做广告,不做产品;有的既做广告,也做产品;
                    有的既做低端产品,也做高端产品。
                    二、同样的道理,佛教的“寺院”:有的只做弘扬(宣传),不求证果;有的既做弘扬(宣传),也有初果、一来果(乘愿再来);有的既有初果、一来果,也有三果、阿罗汉。


                    IP属地:福建13楼2024-03-11 21:55
                    回复
                      问:请问老师,如何“择法”?
                      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面对世间法的“公司”,你应该学会正确判断:
                      1、哪些内容,是广告的内容?
                      2、哪些内容,是操作指南的内容?
                      3、广告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4、操作指南的内容,哪些是用来制造低端产品的?哪些是用来制造高端产品的?
                      二、同样的道理,面对佛教的“寺院”,你应该学会正确判断:
                      1、哪些寺院,只做弘扬(宣传),不求证果?
                      2、哪些寺院,有初果、一来果?哪些寺院,有初果、一来果、三果、阿罗汉?
                      3、弘扬(宣传)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4、证果的内容,哪些是用来证初果、一来果的?哪些是用来证三果、阿罗汉的?


                      IP属地:福建14楼2024-03-11 21:56
                      回复
                        为法而说,无犯;实话实说,无犯:
                        问:请问老师,您对佛法进行评论,既说长处,也说短处;既说“是”的方面,也说“非”的方面。这样,有没有犯戒?
                        答:根据原始佛教,佛陀务实,当时的阿罗汉也实话实说;这样,才能对当时的佛教进行多次的改革。根据《巴利三藏》的《经分别》:
                        1、为法而说,无犯;
                        2、实话实说,无犯。


                        IP属地:福建15楼2024-03-11 21:56
                        回复
                          寒症,应该增加热量;热症,应该减少热量:
                          一、根据中医学外感、内伤、环境污染等等病因,现在,以常见的外感为例进行说明:寒症,应该增加热量;热症,应该减少热量。
                          二、因此,减食,对“热症”有意义;但是,对“寒症”,没有意义,因为会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三、当然,“热症”,也应该根据正规医生的正确诊断、正确治疗。例如:
                          案例1
                          有的人,看到古代“高僧”生姜治头痛的案例,就信以为真。
                          1、实际上,这与信佛的情感有关;说白了,虽然生姜对寒症有用,对热症则不行。
                          2、即使是寒症,也可能寒“入内”化热,形成“寒热夹杂”;因此,应该平衡用药,达到“中和”。
                          四、当然,减食,对出家人的证果有意义:“素食两餐”是苦行僧达到初果的关键点之一;“素食的日中一食”是梵行僧达到三果的关键点之一。


                          IP属地:福建20楼2024-03-11 22:15
                          回复
                            《相应部》
                            1、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入出息念……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2、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3、学“我觉遍身入息”,学“我觉遍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出息。”
                            4、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5、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6、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7、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IP属地:福建21楼2024-03-11 22:15
                            回复
                              《相应部》清净之无食乐:
                              《相应部》 诸比丘! 有有食乐之喜,有无食乐之喜,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有有食乐之乐,有无食乐之乐,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有有食乐之舍,有无食乐之舍,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有有食乐之解脱,有无食乐之解脱,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1、《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有食乐之喜耶? …… 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诸比丘! 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喜, 诸比丘! 此称为有食乐之喜。
                              2、《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无食乐之喜耶? 诸比丘! 于此处有比丘 ,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住于由离生喜乐之初禅。由寻、伺之息灭,于内部寂静,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达住于由定生喜乐之第二禅。 诸比丘! 此称为无食乐之喜。
                              3、《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耶? 诸比丘! 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 诸比丘! 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
                              1、《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有食乐之乐?......眼所识之色……诸比丘! 凡以此等五种之欲为缘,所起之喜乐, 诸比丘! 此称为有食乐之乐。
                              2、《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无食乐之乐? 诸比丘! 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逮达住于初禅。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寂静……逮达住于第二禅。离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诸圣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 诸比丘! 此称为无食乐之乐。
                              3、《相应部》 诸比丘! 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 诸比丘! 凡观察于欲解脱之心……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喜乐。 诸比丘! 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
                              1、 《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有食乐之舍? ……眼所识之色 ……诸比丘! 凡以此等五种欲为缘所起之舍, 诸比丘! 此称之为有食乐之舍。
                              2、《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无食乐之舍? 诸比丘! 于此 有比丘,其前之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由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 诸比丘! 此称为无食乐之舍。
                              3、《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 诸比丘! 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舍。 诸比丘! 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
                              1、《相应部》 诸比丘! 何者为有食乐之解脱? 与色相关连之解脱,为有食乐之解脱…… 与无色关连之解脱,为无食乐之解脱。
                              2、《相应部》 诸比丘! 何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诸比丘! 凡观察于贪欲解脱之心,观察于嗔恚解脱之心,观察于愚痴解脱之心,乃漏尽之比丘,是其心所起之解脱。 诸比丘! 此称为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IP属地:福建22楼2024-03-11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