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提起“三曹”的时候,更多的是去感慨曹操魏武扬鞭东临碣石的慷慨霸气,曹植文不加点笔走龙蛇的华美,却单单忽视了作为建安文人集团中心的曹丕。如果仅仅是忽视,那么还好,但是在后人眼中,曹丕的形象往往不佳。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篡权谋逆、奸臣贼子论。
曹操齤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齤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在曹丕的授意下,汉献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禅台”,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曹丕装成迫不得已的样子。
于是后人便认为曹丕不仅篡汉是大逆不道,枉为人臣,在文武百官面前做戏更是毫无人性可言。
第二、人品低劣论-----荒淫无耻、歹毒卑鄙、滑稽可笑。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其中可将曹丕的形象概括为如下几点:
1.荒淫无耻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日: ‘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日: ‘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惑溺》第1则)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存者。太后日: ‘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日: ‘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崩,亦竞不临。”(《世说新语》《贤嫒》第4则)
2.歹毒卑鄙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第66则)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蔺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灌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日: ‘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尤悔》第1则)
3.滑稽可笑王仲宣好驴呜,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呜。”(《世说新语》《伤逝》第1则)
第三、庸才论人们对曹丕才华的评价,无非为:文不及弟武不及父而已。人们说他在“文”这方面不如其弟曹植,说曹植的诗歌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被列为上品,而曹丕的诗作却被列为中品。钟嵘说仲宣的文采比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借王粲当作中间项,对曹丕曹植进行了对比。白纸黑字凸显出他尊崇曹植甚于曹丕的思想。
至于“武”这一方面,后人评价曹丕为“业绩平平,守成之君”,认为他两次攻打孙权而不下,不仅没有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一统天下的任务,还间接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三家归晋。
这些说法流布甚广,流言甚多,我们必须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一个真实的评价。
第一、篡权谋逆、奸臣贼子论。
曹操齤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齤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在曹丕的授意下,汉献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禅台”,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曹丕装成迫不得已的样子。
于是后人便认为曹丕不仅篡汉是大逆不道,枉为人臣,在文武百官面前做戏更是毫无人性可言。
第二、人品低劣论-----荒淫无耻、歹毒卑鄙、滑稽可笑。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其中可将曹丕的形象概括为如下几点:
1.荒淫无耻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日: ‘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日: ‘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惑溺》第1则)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存者。太后日: ‘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日: ‘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崩,亦竞不临。”(《世说新语》《贤嫒》第4则)
2.歹毒卑鄙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第66则)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蔺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灌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日: ‘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尤悔》第1则)
3.滑稽可笑王仲宣好驴呜,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呜。”(《世说新语》《伤逝》第1则)
第三、庸才论人们对曹丕才华的评价,无非为:文不及弟武不及父而已。人们说他在“文”这方面不如其弟曹植,说曹植的诗歌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被列为上品,而曹丕的诗作却被列为中品。钟嵘说仲宣的文采比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借王粲当作中间项,对曹丕曹植进行了对比。白纸黑字凸显出他尊崇曹植甚于曹丕的思想。
至于“武”这一方面,后人评价曹丕为“业绩平平,守成之君”,认为他两次攻打孙权而不下,不仅没有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一统天下的任务,还间接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三家归晋。
这些说法流布甚广,流言甚多,我们必须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一个真实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