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已逝泪吧 关注:167贴子:33,127
  • 34回复贴,共1

【千年已逝泪】千年孤寂爱与痛——还世人一个真实的曹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一个好基友的好基友的论文(学校抽风= =)
本来就很喜欢曹丕看了之后就更是直接升级成脑残粉了……
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客观……嘛,请指教,我会去吐槽的……


1楼2012-09-13 16:30回复
    前排围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2-09-13 18:37
    回复
      无力说话……


      IP属地:天津4楼2012-09-13 18:45
      回复
        在人们提起“三曹”的时候,更多的是去感慨曹操魏武扬鞭东临碣石的慷慨霸气,曹植文不加点笔走龙蛇的华美,却单单忽视了作为建安文人集团中心的曹丕。如果仅仅是忽视,那么还好,但是在后人眼中,曹丕的形象往往不佳。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篡权谋逆、奸臣贼子论。
        曹操齤死后,曹丕继位,做了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但是,曹丕却想把那个有名无实的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于是,一场禅让帝位的好戏上演了。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齤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汉献帝当了三十多年傀儡皇帝,颇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性命,他十二分不情愿地“主动”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不料,曹丕却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假惺惺地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
        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捧着玉玺,不知如何是好。在曹丕的授意下,汉献帝命人搭了一座“受禅台”,又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曹丕装成迫不得已的样子。
        于是后人便认为曹丕不仅篡汉是大逆不道,枉为人臣,在文武百官面前做戏更是毫无人性可言。
        第二、人品低劣论-----荒淫无耻、歹毒卑鄙、滑稽可笑。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其中可将曹丕的形象概括为如下几点:
        1.荒淫无耻 “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日: ‘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日: ‘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新语》《惑溺》第1则)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存者。太后日: ‘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日: ‘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崩,亦竞不临。”(《世说新语》《贤嫒》第4则)
        2.歹毒卑鄙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第66则)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蔺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灌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日: ‘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尤悔》第1则)
        3.滑稽可笑王仲宣好驴呜,既葬,文帝临其哀,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呜。”(《世说新语》《伤逝》第1则)
        第三、庸才论人们对曹丕才华的评价,无非为:文不及弟武不及父而已。人们说他在“文”这方面不如其弟曹植,说曹植的诗歌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被列为上品,而曹丕的诗作却被列为中品。钟嵘说仲宣的文采比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借王粲当作中间项,对曹丕曹植进行了对比。白纸黑字凸显出他尊崇曹植甚于曹丕的思想。
        至于“武”这一方面,后人评价曹丕为“业绩平平,守成之君”,认为他两次攻打孙权而不下,不仅没有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一统天下的任务,还间接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三家归晋。
        这些说法流布甚广,流言甚多,我们必须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一个真实的评价。


        6楼2012-09-13 21:23
        回复

          ②军事能力
          曹丕不似后人所说的是一位简单的守成之君,毫无军事才能。他做的事情虽然比不上魏武帝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平定北方这些壮举,但在历史上众多君王当中也是不可被忽视的。他的功绩有:
          1派遣军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之地。
          2多次击败鲜卑骚扰,巩固北疆边防。
          3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三国志》)刘备攻打孙权陆逊迎战,曹丕身处洛阳,对于战事的分析尤且如此到位,堪称"决策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
          4冬十月,孙权复击之。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张郃,曹休诸路大捷,打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三国志》)比起赤壁之战曹操完败,曹丕在遭遇疫疾的不利状况下,也只是与孙权言和,并且条件是由东吴缴纳进贡,看来他在用兵打仗方面并不相去于曹操很远。


          14楼2012-09-14 13:13
          回复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将对于曹丕不公的评价一一否定了,但是要做到还原一个真实的曹丕,我们还要看一看他的功绩,他作为一个文人对后世的影响,他的真性情。
            陈寿评价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 文帝纪》);王勃说他“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而著名学者郭沫若赞扬他是“古之贤君的典型”。所以,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作文文人的曹子桓。
            在我看来,在文学方面,曹丕是一个单纯的诗人。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虞说:“曹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曹操的诗胜在气势与境界,而曹植的诗作如天籁之音,天马流空高高在上,注重文采的华美。但是太过于华美有时也会带来反效果。如明文学家王世贞就说:“子建天才流丽,虽名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而曹丕的天赋是诗人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腻的感悟感伤。所以有人谓之曹植的诗如仙,曹丕的诗如人。
            在感情方面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与喜,有时深沉早熟,有时却天真得像个大男孩一样,在乱世当中,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16楼2012-09-14 13:16
            回复

              3.哀婉缠绵的闺怨诗
              曹丕为后世所传唱的,多为闺怨诗。这些闺怨诗里有一种诉不完的凄婉哀怨之情,这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建安风骨”大都乃阳刚之美、劲健之美,而魏文帝的诗歌却偏有女子的阴柔细腻之美忧伤之美。
              他的闺怨诗特点有如下几条:
              ①.音韵极佳。
              读一首诗的时候,最先吸引我们的,一定不是华丽的词藻和文章所要表现的感情,而是朗朗上口的音质。而这也是古曲不同于唐诗宋词的一大特点:音韵极佳。
              曹丕的思妇诗所流露的阴柔之美常常用绵长的音韵来表现,因而产生了“八音克谐”这一说法。意思就是,诗歌咏唱,需“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瓦以赞之,革木以节之”(《国语》),如此才可以达到诗歌不同于赋的美——音韵之美。故王夫之评价“倾情,倾度,倾声,倾色,古之无两。”(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 卷一》)
              例如他的《燕歌行》一诗,这是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平调曲》,描写的大致是一个女子在秋夜思念客游他方的丈夫的形象。如:“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曹丕虽贵为君王,却大胆的使用女子才会使用的哀怨的词语。例如“茕茕”这种双音节词语,加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哀怨之感。体现出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可谓“情切切,意绵绵”,淋漓尽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一句描绘的是思妇派遣伤悲的做法:弹琴,作诗。清代的吴淇如此评价这一句:“其音节极短,长讴曼咏,不能逐焉。”(清 吴淇)
              这首诗正好应了古曲淳朴的美,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表现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达到了美妙和谐、悦耳动听,神人以合的理想境界。
              ②情感细腻
              曹丕虽纵笔写一己之情,但情感的抒发很有节制,不使泛滥。例如“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曹丕《清河作》)
              曹丕诗中所描写的这位思妇 思妇本来已经悲不自胜,难以掩抑自己的愁思,如果放任诗歌这样发展下去,会让人产生造作的感觉。而曹丕巧妙的运用了“新安伤所念,但愿恩情深”,将深沉的哀思淡化。这种淡化不仅没有减少诗歌的魅力,反而增添了其浓度,真真切切地做到了“发于情而止于礼义”的绝佳注脚。再比如曹丕的《燕歌行》,诗歌体现出作者的感跌宕起伏,意脉若断实连,与微小的细节之中描绘出思妇的“悲不自胜”。如:“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少妇思念丈夫,丈夫又何尝不思念故乡和故乡的人呢?在少妇想来,她认为在此时此刻,天涯那头的丈夫也在思念着自己,挂念着自己最近过的好不好。诗中隐约透露了妻子小女人的心思和对丈夫的担心,一个真实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现实中女子也许是自欺欺人的想法写进是个当中,不正是增添了诗歌的几分真实性吗?
              ③情思无邪
              曹丕作诗大都情思纯正,没有**浪奔之词。如《燕歌行》一诗,刘履称:“忧来而不感忘,微吟而不能长,则可见其情义之正,词气之柔”。曹丕十分喜欢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这似乎是曹家父子的传统。但曹操将《诗经》中的句子化来是表达自己雄心霸业的,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诗经》本身的含义,也使《诗经》本身的美不复存在了。(这里吾辈也有不同意见,可以去听一下摇滚版的大糙嗓子翻唱的邓丽君)而曹丕则不然,他看中的是《诗经》中感情的纯,感情的真,感情的细腻,毫无杂念。于是,他的诗也借着化用来的词句,显出爱情的干净,可谓是“情思无邪”。而这种纯粹的爱,无论是在加下来的朝代中还是现在,都是人们所缺乏的。
              诗是人情感奔突的出口,是人幽怨情愁的寄托。一首好诗需要感情来充实,尤其是真情实感,虚情假意永远与诗无缘,它是一个具有灵性的生灵。曹丕的诗歌正具有这种感情直率纯真的特点。
              


              18楼2012-09-14 13:23
              回复

                这种特点在《秋胡行》中尤为突出。与其说《秋胡行》是一首情诗,还不如说它是一首情歌。因为他所表达出的感情,已经不是用笔写出来的了,而升华成为从内心中流露出来了的。“佳人不来,何得斯须”(曹丕《秋胡行》),这种急不可耐的心情人皆有之,写在这里显得毫不做作,思想上的碰撞让读者不禁感叹:这不就是年少轻狂时的自己吗?这难道不是年少轻狂时的曹丕吗?
                ④寓情于景
                以其最为著名的《燕歌行》为例。开篇便写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特意为这位思妇选择了一个深秋的背景,造成一种寂寞凄清的气氛。试想,这种背景的巧妙设计,可比让这位思妇在春光潋滟,一片生机盎然的气氛中思念丈夫要感人的多吧。并且,这句话是巧妙的话用了前人宋玉的《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致后世一直流传着“自古悲秋”的说法。后人庾信称之为:“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一句化用世人所熟知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
                至此,此诗以少见的疑问句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不禁想回答诗末所提出的问题,儿情感恰恰被诗作所牵动,达到了诗人的预期目的,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游子思妇诗是历史诗歌创作中的主流,曹丕在创作这种类型的诗的时候,把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借景抒情”。而他的妙也恰恰妙在了取景上,做到了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等,不是生硬地写景,而是做到了浑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令人读来情随景迁。故明代胡应麟评价曹丕为:“子桓《燕歌行》二首,开千古妙境。”(《诗薮》内编卷三)。
                4.咏物抒情的赋
                刘勰在《文心雕龙 时序》中称许曹丕“妙善辞赋”。他的赋多为邺下时期的作品,可分为抒情,咏物两类,体制小巧,情意隽永,各含妙趣。
                曹丕的文赋之所以能做到“听之忘味,奉读无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汉代时期对于“刺”与“美”的刻意追求,而做到了缘情而发,更注重彰显作者本身的气质,个性。
                由于是缘情而发,作者的眼界并不仅仅局限于宫廷政治之中,而延伸到更远的现实中来。于是在他的赋中,其一,出现了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例如《出妇赋》,控诉了社会对妇女的迫害与不公,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同情,颇有近现代思想解放的风格。而其语言平易典雅,使人读之生趣,简单易懂的文字更容易阐述道理。其二,他的作品也表现出来了离愁别怨,例如《离居》,《感离》等,将社会中老百姓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东西写进了文学作品中。
                他的文赋运用大量意象的描绘,讲感情抒发得真实,毫不突兀。
                这些赋,冲破“劝百讽一”的传统牢笼,变汉赋的“子虚乌有”为直接的面对惨淡的人生,描述自己的经历,感受,见闻,从另一角度届时社会矛盾,反映时代精神,俨然是楚辞精神的复活。
                5.喜闻乐道的书
                而曹丕的“书”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最为后人所传唱而经久不衰的就是他的《典论》。而曹丕对自己这部呕心沥血的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称之为可是自己“立德扬名,万世不朽”(曹丕《与王朗书》)。
                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同于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论文,而更倾向于文学散文,抽象说理。他运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利用与生俱来的委婉的笔调,阐述观点,批评作品,以情入理,娓娓道来,恻恻动人。而其《典论 自序》则颇似一篇成长日记吗,将自己幼年时期与将军邓展比武等事写得细腻动人,让人仿佛亲临了曹丕那段年少轻狂的时光。
                


                19楼2012-09-14 13:23
                回复
                  (二)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1.曹丕的政治诗
                  曹丕在政治诗上所表现出的依情缘理,“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的忧国忧民,把自己的愿望与社会离乱作为基本矛盾,以生命意识为底蕴来进行抒情的写作特点,在屈原的《离骚》之后,建安时代之前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而正是因为诗歌的缘情而作,恰恰使其拥有了使人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古朴雄峻、深沉博丽、慷慨刚健、风清骨俊 、气势豪迈、真情毕露,文风悲凉、情文并茂、诗如其人。这种昂扬悲烈的文风、诗风,便造就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并且这种现实的文风带动了建安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客观上促进作者发现自我和周围人的情感个性。
                  2.曹丕的叙事诗和闺怨诗
                  在曹丕的这些作品中,那种因时代特征而产生的悲壮之声消失了,生活的时代特征逐渐淡化为朦胧的背景,以《燕歌行》和《于谯作》为例,两首诗分别一女性的口吻书写了春归离别和以武将的身份倾吐了大乱之后痛定思痛所产生的哀乐。诗人在诗歌中重视抒情,“故乡之情”“骨肉之亲”“朋友之义”“儿女情长”“游猎之乐”等或美好或悲伤的特点,带动了建安风骨的产生。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3.曹丕的文赋
                  曹丕的文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时代精神,他的抒情小赋带动了赋体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向真情实感方面的发展,出现“志深而笔长”的赋情之作。作为腋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曹丕起了积极的倡导作用,这从建安文人的同题赋中便可以看出。在同咏一题,共咏一赋的情况下,人们构思各异,次才竞纷,促进了抒情小赋的发展。
                  4.以理服人的书
                  曹丕将文摆脱了过去的说理,而向文辞玉丽的诗歌方向靠拢,强化了散文的形象美。而这种文风,对于建安文学和风骨的影响是隽永的。其《典论 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时代,以理服人,且包含深切的感情。由实用性转变为抒情性,乃是曹丕的功绩。
                  5.对于诗体的大胆革新
                  曹丕对于诗体的革新,尤为值得注意。他的诗虽然多为乐府,却择曲制诗,,依旧区制新辞,不拘旧格,便创新体。曹丕较之其他作家,更为注重五言诗的简短化,已显南朝五绝,五律形式的端倪。六言诗《寡妇》《令诗》等也是对一种新诗体的大胆尝试。而其《燕歌行》是现存文人作品中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一直被人们尊为“唐诗鼻祖”“叠韵歌行之祖”。《陌上桑》的三三七句式在当时也是少见的。
                  《大墙上蒿行》更是开创了长句的先河。所以后世评价该诗为“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王夫之《古史评选》))如此佳作,对后世盛唐李白鲍照等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0楼2012-09-14 13:25
                  回复

                    到此为止,从文章,从性格方面分析了曹丕,希望让大家对他有一个新的认识。认识到他的文采斐然,认识到他写作理念对后市的影响,认识到他的毫不扭捏的真性情,认识到他骨子里大男孩的可爱,认识到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点点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众人一个真真切切的曹丕,一个作为文人,作为帝王,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曹丕。他出生的时候没有“日月入怀”这类异景,他只是一个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只不过是早活了几千年而已。
                    往事越千年,回到那段尘封已久的,习惯性被人忽视的那段属于建安风骨的时代,去体味曹丕那金戈铁马间的多愁善感。
                    


                    23楼2012-09-14 13:30
                    回复
                      ===================================END===========================================
                      作为一个仅十六岁的文科妹,吾辈第一次读到时着实惊艳到了,太凶了……!
                      对原文吾辈仅调整了一点细节以及加上了点括号内的吐槽。
                      好,传教结束、
                      嗯,以上。


                      24楼2012-09-14 13:34
                      回复
                        慢慢看


                        IP属地:湖北25楼2012-09-14 14:24
                        回复
                          蛋疼- -放着建安才子和传奇之相不调戏,一亲属倒能挖出来


                          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2-09-14 15:10
                          收起回复
                            多情却不滥情是这个世界上最虚伪的一种说法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2-09-15 21: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