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个话题,这次真的十年了,以前的帖子:祝大家国庆节快乐!(2020~2023)
https://tieba.baidu.com/p/6991451692
~
这次主要从这几方面出发: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关联(位置与作用),文化怎么继承与发展。
~
……
~
一、什么是文化,这里采用发散型收集的叙述方式。第一个方面,比如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主要是素质方面的,引申为文明的化育。文明,相对于野蛮,一般会有一定建树与发展。第二个方面,比如说传统文化,像是一种有特色的方式,有时候文娱并列,可能是因为也包括——让人喜欢,这一个因素,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文化载体,一个是具体的文化,可以直接看见,比如说文字、书法、乐器,东西本身就是,本身有特别的美,也有实际作用,也可以关联更多其他方面的文化。第二个是生活方式,比如说节日、音乐、娱乐活动。还可以是特别的技术、方法,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是理念价值观之类。
~
当代的新的文化,也有是否流行这方面因素。流行的东西,也存在优秀与糟粕两方面。
~
……
~
二、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历史经验,文化也不能脱离现实,至少,生存与发展,处于必须考虑与有作为的因素。教科书上也提到:经济、政治、文化,文化是上层建筑。孔子提出过“兵粮信”的观点,这个信念也可以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处于劣势仍然义无反顾保护的,是家,家的感觉,是港湾,也不会因为自身的弱小就被嫌弃,然后可能就是有特色的文娱与成长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加强了认同感。当然也有本身是正义事业之类的因素)
~
理论上,文化应该能维持主流经济,还有基础秩序,当然还有符合需求的不受外敌入侵的能力。然后,需要有生活,符合大众的需求,让人开心与成长,才能深入人心。
~
文化,如果说经济与制度以外的文化,可能是不知不觉形成的,也许是发现与别人不一样,就会体现出不同。而文娱方面(美食方面,这也说明有些与资源,从历史来看,经济方式与天时地利等资源不可分),适当的文化多样性,客观上会增加娱乐方式与获得新鲜感的机会。
~
……
~
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方面如果说干预,正常来说是以“被动更新”为原则,也就是不适合全面替换成最适合当下的,而是能保留就保留,实在严重阻碍再主动替换。毕竟经济的细节是可能会变的,文化很难说哪个是最好,有时候开心就好。——理念是基础,具体的文化作品,自然会与当代的观念与审美有关。
~
继承这方面,也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但文化是可以精炼的。比如说传统的循环论(可能来自于农业的四季更替),认为世界不变要顺应自然,如果说全盘套用董仲舒以后的儒家版(比如说终身依附,地主就喜欢),肯定是过不下去的。但如果对比西方文化,可以提炼出“注重天人关系”这个点,环境与经济一个整体考虑,这个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项。——提炼的关键,是找到优秀文化(至少在某个较长时期产生过正面效果)共同点,比如说经济基础等的共同点,比如说都要面对自然环境,这个是关键!
~
发展,首先需要的是理解文化内核,但不是全盘认同没有怀疑那种,而是先是通过了解历史,真正理解为什么好,什么情况下会有副作用。——然后是想象力,需要创造新的内容,比如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一种创造。(不是看当下高度,而是看成长可能。在保障基础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允许犯错与弯路,同时要求尊重与被尊重,如果有实践检验,就有可能成长。当然多是家境尚可的更有条件)
~
发展需要创造,就会有不同观点。一方面集体观念趋同也有益于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需要有适量更新的能力,必须包容不同观点,这就需要尊重——不是简单的谁让谁、谁退谁进(传统的等级观念),而是每个人怎么前进,哪里退哪里进。包括现代法治,不是谁错就打谁,而是考虑各方基本权益,保护合理的部分,打的是不合理的部分(法律有权威,但根本作用是减少社会矛盾,回到人人平等与尊重的这个方向的认同才行,大家认同这个才好。还有就是普法,等等)。——适当的容错,适当的主动交流、互相尊重的习惯,其实在新时代很有必要。
~
如果说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包括人的方方面面,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全面的认识与扬弃(取精华去糟粕),从某个源头的继承。这个就很专业了,楼主大概尝试下只做参考。——具体来说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周以前部落联盟、周的井田分封时代(易经、洪范、尚书,过渡时期的诸子百家)、秦始皇以后到近代以前的大一统小农(又可以以黄巢为界,前期门阀后期科举官僚)、近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
比较高端的文化:诸子百家秦代法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与世界文化中心、宋明理学与明代心学,清代朴学(训诂和考据),等等。
~
贯穿始终的,中国的概念、民族融合理念、注重天人关系,注重社会作用,儒家以后的平天下,秦始皇以后的天下一统,等等。
https://tieba.baidu.com/p/6991451692
~
这次主要从这几方面出发: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关联(位置与作用),文化怎么继承与发展。
~
……
~
一、什么是文化,这里采用发散型收集的叙述方式。第一个方面,比如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主要是素质方面的,引申为文明的化育。文明,相对于野蛮,一般会有一定建树与发展。第二个方面,比如说传统文化,像是一种有特色的方式,有时候文娱并列,可能是因为也包括——让人喜欢,这一个因素,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文化载体,一个是具体的文化,可以直接看见,比如说文字、书法、乐器,东西本身就是,本身有特别的美,也有实际作用,也可以关联更多其他方面的文化。第二个是生活方式,比如说节日、音乐、娱乐活动。还可以是特别的技术、方法,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是理念价值观之类。
~
当代的新的文化,也有是否流行这方面因素。流行的东西,也存在优秀与糟粕两方面。
~
……
~
二、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历史经验,文化也不能脱离现实,至少,生存与发展,处于必须考虑与有作为的因素。教科书上也提到:经济、政治、文化,文化是上层建筑。孔子提出过“兵粮信”的观点,这个信念也可以是一种文化认同(在处于劣势仍然义无反顾保护的,是家,家的感觉,是港湾,也不会因为自身的弱小就被嫌弃,然后可能就是有特色的文娱与成长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加强了认同感。当然也有本身是正义事业之类的因素)
~
理论上,文化应该能维持主流经济,还有基础秩序,当然还有符合需求的不受外敌入侵的能力。然后,需要有生活,符合大众的需求,让人开心与成长,才能深入人心。
~
文化,如果说经济与制度以外的文化,可能是不知不觉形成的,也许是发现与别人不一样,就会体现出不同。而文娱方面(美食方面,这也说明有些与资源,从历史来看,经济方式与天时地利等资源不可分),适当的文化多样性,客观上会增加娱乐方式与获得新鲜感的机会。
~
……
~
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方面如果说干预,正常来说是以“被动更新”为原则,也就是不适合全面替换成最适合当下的,而是能保留就保留,实在严重阻碍再主动替换。毕竟经济的细节是可能会变的,文化很难说哪个是最好,有时候开心就好。——理念是基础,具体的文化作品,自然会与当代的观念与审美有关。
~
继承这方面,也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但文化是可以精炼的。比如说传统的循环论(可能来自于农业的四季更替),认为世界不变要顺应自然,如果说全盘套用董仲舒以后的儒家版(比如说终身依附,地主就喜欢),肯定是过不下去的。但如果对比西方文化,可以提炼出“注重天人关系”这个点,环境与经济一个整体考虑,这个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项。——提炼的关键,是找到优秀文化(至少在某个较长时期产生过正面效果)共同点,比如说经济基础等的共同点,比如说都要面对自然环境,这个是关键!
~
发展,首先需要的是理解文化内核,但不是全盘认同没有怀疑那种,而是先是通过了解历史,真正理解为什么好,什么情况下会有副作用。——然后是想象力,需要创造新的内容,比如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一种创造。(不是看当下高度,而是看成长可能。在保障基础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允许犯错与弯路,同时要求尊重与被尊重,如果有实践检验,就有可能成长。当然多是家境尚可的更有条件)
~
发展需要创造,就会有不同观点。一方面集体观念趋同也有益于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需要有适量更新的能力,必须包容不同观点,这就需要尊重——不是简单的谁让谁、谁退谁进(传统的等级观念),而是每个人怎么前进,哪里退哪里进。包括现代法治,不是谁错就打谁,而是考虑各方基本权益,保护合理的部分,打的是不合理的部分(法律有权威,但根本作用是减少社会矛盾,回到人人平等与尊重的这个方向的认同才行,大家认同这个才好。还有就是普法,等等)。——适当的容错,适当的主动交流、互相尊重的习惯,其实在新时代很有必要。
~
如果说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包括人的方方面面,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全面的认识与扬弃(取精华去糟粕),从某个源头的继承。这个就很专业了,楼主大概尝试下只做参考。——具体来说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周以前部落联盟、周的井田分封时代(易经、洪范、尚书,过渡时期的诸子百家)、秦始皇以后到近代以前的大一统小农(又可以以黄巢为界,前期门阀后期科举官僚)、近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
比较高端的文化:诸子百家秦代法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与世界文化中心、宋明理学与明代心学,清代朴学(训诂和考据),等等。
~
贯穿始终的,中国的概念、民族融合理念、注重天人关系,注重社会作用,儒家以后的平天下,秦始皇以后的天下一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