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最古老观象台
“在陶寺中期东南小城内,背倚陶寺中期内道东城墙,向东南接出半圆形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在陶寺遗址考古工作简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循着考古工作者的引导,记者看到一座直径约50米的半圆形平台,上面立有多根高耸的石柱。这一处奇特的建筑,在绿油油的麦田中格外显眼。正是简报中所描述的古观象祭祀台——陶寺文化重要遗址之一。
何驽告诉记者,陶寺观象台不仅有祭祀功能,还是缜密的地平历观测制定历法系统。史前时期,天文学、历法是被王权垄断的,掌握农时就掌握了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命脉。
记者从复原的台址看,台座顶部有一半圆形观测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呈扇状辐射着十三根石柱(原址可能是夯土柱),从而形成12道缝隙。观测者直立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崇峰山巅时是否在缝正中,如果日切在某缝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某一特定日子。这12道缝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功能;7号缝居中,为春分、秋分观测缝;2号缝为冬至观测缝;12号缝为夏至观测缝。除2号缝、12号缝各用一次之外,其余9道缝皆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用一次。也就是说,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
国外学者对陶寺遗址考古中“尧都之说”不能完全理解,因为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系统性熏陶。但是,他们对观象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观象台的结构很容易使人产生与巨石阵的联想。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被认为是祭祀台、墓地,同时也是天文台。牛津大学教授霍金斯通过仔细观察和严密的计算,认为通过巨石阵石环和土环的结构关系,可以精确了解太阳和月亮的12个方位,并观测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节的起落。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但是,类似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遗址中通常没有一个被明确标识的观测点。对于确认此类遗址的天文学意义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因为观测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观测的结果,而没有明确标识的观测点,今人无法确切知道当时人们是站在哪里进行观测的,这就使得那些在遗址中探寻天文学意义的人,不得不假设各种各样不同的观测点,而每一个假设的观测点都会对应一整套不同的观测结果。
而陶寺观象台有明确标识的观测点,与夯土柱构成地平历观测仪器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太阳地平日出即崇山山脊线上日出,将一个太阳年365天或366天分为20个节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外,还有粟黍稻豆的农时、当地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节点及宗教节日。
陶寺观象台比建成的巨石阵还要早500年,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史前陶寺人据此制定的历法,是当时全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直接源头。
专家表示,陶寺观象台的发现证明了《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真实性,因此成为王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要素。
何驽说:“中国古代王权重视历法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历法控制农时,《尧典》中很多内容都在谈历法,历法涉及农业经济基础,王派天文官观测天文,制定历法。君主掌握了天象、时令的规律,就仿佛得到了与天对话的权利,告诉人们何时耕种、何时祭祀,这样人们就会臣服于这位统治者。”
“在陶寺中期东南小城内,背倚陶寺中期内道东城墙,向东南接出半圆形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在陶寺遗址考古工作简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
循着考古工作者的引导,记者看到一座直径约50米的半圆形平台,上面立有多根高耸的石柱。这一处奇特的建筑,在绿油油的麦田中格外显眼。正是简报中所描述的古观象祭祀台——陶寺文化重要遗址之一。
何驽告诉记者,陶寺观象台不仅有祭祀功能,还是缜密的地平历观测制定历法系统。史前时期,天文学、历法是被王权垄断的,掌握农时就掌握了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命脉。
记者从复原的台址看,台座顶部有一半圆形观测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呈扇状辐射着十三根石柱(原址可能是夯土柱),从而形成12道缝隙。观测者直立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崇峰山巅时是否在缝正中,如果日切在某缝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某一特定日子。这12道缝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功能;7号缝居中,为春分、秋分观测缝;2号缝为冬至观测缝;12号缝为夏至观测缝。除2号缝、12号缝各用一次之外,其余9道缝皆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用一次。也就是说,从观测点可观测到冬至—夏至—冬至一个太阳回归年的20个时节。
国外学者对陶寺遗址考古中“尧都之说”不能完全理解,因为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系统性熏陶。但是,他们对观象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观象台的结构很容易使人产生与巨石阵的联想。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被认为是祭祀台、墓地,同时也是天文台。牛津大学教授霍金斯通过仔细观察和严密的计算,认为通过巨石阵石环和土环的结构关系,可以精确了解太阳和月亮的12个方位,并观测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节的起落。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但是,类似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遗址中通常没有一个被明确标识的观测点。对于确认此类遗址的天文学意义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因为观测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观测的结果,而没有明确标识的观测点,今人无法确切知道当时人们是站在哪里进行观测的,这就使得那些在遗址中探寻天文学意义的人,不得不假设各种各样不同的观测点,而每一个假设的观测点都会对应一整套不同的观测结果。
而陶寺观象台有明确标识的观测点,与夯土柱构成地平历观测仪器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太阳地平日出即崇山山脊线上日出,将一个太阳年365天或366天分为20个节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外,还有粟黍稻豆的农时、当地四季冷暖气候变化节点及宗教节日。
陶寺观象台比建成的巨石阵还要早500年,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史前陶寺人据此制定的历法,是当时全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直接源头。
专家表示,陶寺观象台的发现证明了《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真实性,因此成为王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建筑要素。
何驽说:“中国古代王权重视历法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历法控制农时,《尧典》中很多内容都在谈历法,历法涉及农业经济基础,王派天文官观测天文,制定历法。君主掌握了天象、时令的规律,就仿佛得到了与天对话的权利,告诉人们何时耕种、何时祭祀,这样人们就会臣服于这位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