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汉服社吧 关注:19贴子:513

汉服大事记——2013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服运动大事记》2016版——《汉服归来》众筹
原帖:http://tieba.baidu.com/p/2650506887?pn=1
众筹:http://www.zhongchou.com/deal-show/id-337336
正文见楼下


IP属地:北京1楼2016-02-11 22:57回复
    第五章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1、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从2001年APEC会议后开始关注中国民族服装,他在采访中提到:“2001年以后‘唐装’风行一时,那时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民族感情也好、审美也好,都感觉所谓的唐装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一直觉得我的服装是那种大袖交领的。”
    2003年初19岁的王育良和网友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和的共同在“汉网”上研制汉服,王育良参照比较典型的样式,猜想制作了第一件汉服,并于7月21日在网络上公开,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的第一人。

    王育良在镜子前自拍“第一件自制汉服”
    虽然汉民族衣冠已在三百年前消失,但其实在当代社会并不陌生。影视剧,戏曲等文化当中仍然保存着汉服的影子,是大多数人对“古代服饰”的直接印象。但随着“汉服”二字的再现,王育良这件衣服却让它再次以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意义公开。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网友去制作、公开穿着展示自己的汉民族衣冠。


    IP属地:北京9楼2016-02-12 19:27
    回复
      2、2003年9月1日 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2003年5月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并于9月1日上传至网络,他的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也迅速在网络上流传。至于为何选做深衣,李宗伟在采访中提到“深衣上至天子,下及庶民,可以通用的。作为统一样式的汉装,只有深衣做得到,恢复它意义重大”。
      他是第一个束发穿汉服的人,对此他的回答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留发是我们的传统,留发是华夏族的特质,留发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象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不了什么。能做的,只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
      后来李宗伟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团结一切有识之士,致力于弘扬儒学、光大礼教。
      李宗伟束发深衣古琴照 照片上传后迅速在网络流传
      我非常佩服那些选择束发着汉服的男士,他们在生活中处处饱受着人们异样的眼光,还经常被称作是“道士”。但正如李宗伟所言,“我能做的就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每个人的一小步,组成了汉服运动的一大步。


      IP属地:北京10楼2016-02-12 19:28
      回复
        3、2003年10月30日 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武汉的“采薇作坊”原本以做和服,韩服为主,共有十几人组成。邱锦超(网名“阿秋”)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汉网,也被大家对汉服的诉求所感动,他在10月30日上传了第一套汉服男装样品,11月11日上传了第一套汉服女装样品,而王乐天首次穿上大街的汉服也是出自“采薇作坊”。
        后来,邱锦超创立了第一家汉服专营公司“古径衣饰”,为汉服产业化拉开了序幕。

        采薇作坊的早期女装汉服
        汉服商家作为汉服复兴运动重要的参与者,其日趋专职化的趋势事实上正说明汉服的市场需求十分广泛。如今我们提出汉服产业化,事实上正是因为汉服制作行业的兴起所带动的其他传印染、刺绣、布料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随着市场的逐步分化,各商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主力方向也使得汉服市场日益多样化,直接影响着汉服倡导者们所穿着的服饰。同时也引导着当代汉服,汉元素时装的流行趋势。——“添酒回灯”


        IP属地:北京11楼2016-02-12 19:28
        回复
          5、2004年8月22日 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2004年8月22日刘斌(网名“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了枪术、剑术和软器械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明,汉服样式的武术服在大多数武术项目中推广是完全可行的,也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刘斌的汉服武术照
          其实,与汉服一起消失的还有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而是一种保护家园,守护正义的勇猛、豪迈、正值、侠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那是一个何等自豪的时代。我们盼望汉服回归的同时,更期待找回曾经的尚武之气与血性。


          IP属地:北京13楼2016-02-12 19:29
          回复
            7、2004年11月12日 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天津政府每年11月都会在文庙举办官方祭孔活动。当天的祭祀活动上,表演队都穿着清装,还有一些官员也穿着清代的官服。孔子是礼仪最重要的推广者,这个宗族的礼仪衣冠制度也是最重要的,此前方哲萱试图沟通解释这个问题,但完全没有发言权。方哲萱当时觉得很难过,在偏殿换了汉服出来,祭礼结束后拟写了《一个人的祭礼》,该文章迅速在网上传播。
            《一个人的祭礼》结尾写道“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

            方哲萱在祭孔典礼上的背影
            方哲萱在祭孔典礼上的照片,以及《一个人的祭礼》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起来。而她那单薄的背影,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汉服运动。
            2011年,在汉服祭孔的呼声下,天津政府终于在2012年9月将表演服装改为汉服。


            IP属地:北京15楼2016-02-12 19:57
            回复
              8、2004年12月2日 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
              2004年11月15日,网友“大宋遗民”(又名“赵丰年”)在看到方哲萱“一个人的祭礼”后有感而发,为歌曲《把根留住》重新填词,改编了《再现华章》歌曲,借此表达对汉服的情感。歌曲公布后,网友“万壑听松”对歌词略作了修改。
              2004年12月2日,网友“大宋遗民”将该歌曲做成FLASH视频,该视频中引用了大量汉服活动照片,并与满清旧照做了对比,在“汉网”上迅速传播。后来,网友“大宋遗民”还制作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华夏红蔷薇》的FLASH。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歌词被孙异改编为歌曲《重回汉唐》。

              《再现华章》的FLASH截屏
              事隔9年后再回看这段视频,尽管制作技巧显得有些粗糙,但观后依旧热泪盈眶。正如歌词最后一句所言“一年过了一年,几代只为这一天,让血脉永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重铸华夏的魂。”大概就是这份重铸华夏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一点一点的向前吧。
              2005年后,很多网友也开始自制汉服相关视频,其中点击量较大的有:“月曜辛”的《汉服运动的爱国式》、“文曦映画”的《汉服宣传“且看吾辈”》、“月曜辛”的《辩析.和服韩服汉服》等。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北京16楼2016-02-12 20:05
              回复
                12、2005年4月26日 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开展了以汉服为主题的讲座,后逐步演变为《汉家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2005年4月26日,宋豫人(名庆胜,字豫人,号一晕,)受邀在河南郑州城隍庙着汉服,为游客讲解《城隍庙的来龙去脉》、《汉服、汉礼简说》等内容]。自此以后,宋豫人每周六、日都在河南郑州城隍庙讲解《汉家基础知识》,后整理成《汉家讲座》系列,包括《华夏文明之适应域》、《救族之道路》、《诸夏、万邦、鞑虏》、《中国历史脉络》等内容。
                此外,宋豫人还著有《晕语集类》,其主要论述有《皇易族经论》、《三系文化论》、《汉家救族论》、《文化辛亥论》等。

                宋豫人为大家讲解《华夏文明》系列
                这场以青少年,青年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复兴运动中,宋先生这样致力于思想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开学讲坛,传道解惑,我期待有更多的思想争鸣,思想潮流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兴起,这才是在如今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民族性格的新一代汉族人。——”添酒回灯”


                IP属地:北京20楼2016-02-12 20:20
                回复
                  13、2005年5月6日 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吉恩煦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5年5月6日,由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组织,礼仪研习者吴飞为吉恩煦(字与嘉,网名“周天晗”)着汉服加冠,或为汉服消失三百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成人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服装、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
                  明德学堂由傅路江先生于2003年2月18日创办,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学堂。

                  第一次冠礼图
                  方哲萱在帖子中写道“没有正式的房间,就划地为室,没有精致的冠,就用自制的,一切皆不华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随着这第一次,立刻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大规模的……”
                  再后来,2009年吉恩煦为汉服北京的张宇林(网名“一千零一夜”)举办了冠礼,冠礼上由张宇林的叔叔亲自为他做了“三加”仪式……我想,汉服运动就是这样一步步在传承、改进中越走越远吧。


                  IP属地:北京21楼2016-02-12 20:21
                  回复
                    14、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2005年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网名“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文章主要介绍了汉服的定义、消失历史、当代汉服运动等内容,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对奠定汉服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梦玥又于2006年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此后,汉服及汉服复兴运动逐渐被高校、学术界、文化界所关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周星教授发表于《开放时代》2008年3期的《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从人类学分析汉服的重现。自2010年开始,山东大学鲍怀敏的《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研究》、西南大学周海华的《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房媛的《汉服运动研究》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将汉服运动作为其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此外,发表于社会各期刊的汉服论文更是不尽其数,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

                    《汉服略考》部分截图


                    IP属地:北京22楼2016-02-12 20:22
                    回复
                      17、2006年1月8日 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
                      2005年10月19日,汉网总版主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在论坛上发出祭祀夏完淳倡议帖。此次活动由王育良负责设计祭服,他与吴飞讨论后,参考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进行设计。活动祭礼仿明代祭礼设计,但简化了很多,整个祭祀约一小时。
                      实际上,此次活动还开启了汉服团购的先河。祭服由网友“红天”制作,网友自愿订购,最终有34人定制了该汉服,价格为每套285元人民币。
                      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参加抗清活动,后不幸被捕,于南京痛斥汉奸洪承畴,被杀害年仅十七。“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古墓前惊现古礼 又见我大汉衣冠》。

                      松江祭祀夏完淳“就定”照片
                      此次活动举行后,英国的网友彭涛曾经把照片拿给牛津大学的教授,教授看到后非常震惊,认为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召集的形式,且不依托任何组织与商会,竟然自己制作衣服、研制礼仪,还举办大规模实践活动,这是一件非常的厉害的事情。
                      不论这套衣服是否有争议,这套祭祀礼仪是否合乎规范,但是有50余位人员愿意在寒冷的冬天,一清早赶到一位三百年前的古人墓前,行着如此重要的跪拜礼,这份心情与行动必然是要称赞与传承的。


                      IP属地:北京25楼2016-02-12 20:26
                      回复
                        18、2006年2月11日 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
                        2006年2月11日,6位网友在江阴祭祀抗清“江阴三公”。“江阴三公”是指明朝末年抗清斗争中殉国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怀念和景仰。参加祭祀人员有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王允(网名“东门”)、网友“仕风”等6人。从此以后,每年汉服祭祀活动都在此地举办,缅怀民族英雄。
                        2006年11月19日,第二次祭祀三公的活动在此举办,参加人数达六十多位,人员来自南京、上海、常州、北京等地。截至2013年,江阴公祭活动已经举办了8届,成为了汉服运动中的一面旗帜。
                        2013年以后,江阴公祭改为江阴汉服协会牵头,初定于每年农历8月21日进行小范围祭祀,清明期间进行全国公祭。

                        2005年2月 第一次江阴公祭后合影
                        受此活动影响,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定期祭祀民族英雄的活动,希望通过此方式,唤起更多人对古礼、民族英雄的敬重。如2010年3月28日起,北京地区每年春季都举办祭祀文天祥活动;2008年4月6日起,福建地区举办祭祀戚继光活动,至今已两届;2011年12月11日珠三角地区举办的祭祀崖山战役的活动。


                        IP属地:北京26楼2016-02-12 20:27
                        回复
                          19、2006年2月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2006年2月19日,20岁的女孩瞿秋石(网名“苑夫人”)穿着汉服,在安徽合肥的明教寺门口,展开“华夏汉族、汉服归来”的条幅,向过往的行人解说汉服的渊源、款式和流行时期。这也是首次使用宣传条幅来明确的介绍汉服,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汉服活动中广泛使用。
                          瞿秋石还写过一篇文章《汉家衣裳》:“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该文章被孙异改编为同名歌曲《汉家衣裳》后广泛传播。

                          瞿秋石以条幅方式 在合肥街头宣传汉服
                          在此前的汉服活动中,基本都是几个人一起穿上汉服走在马路上,如果有路人询问后再做解释。瞿秋石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出了汉服条幅,让路人一眼就明白了衣服的意义;也让汉服运动不再局限于内部交流,呈现出对外宣传效果。


                          IP属地:北京27楼2016-02-12 20:28
                          回复
                            20、2006年3月1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005年12月22日,任冠宇(网名“汉衣坊坊主”)注册成立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汉衣坊”)。2006年3月1日,该公司正式营业,是全国第一家正规注册、投入运营的汉服实体店铺,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2013年7月9日公司搬至北京市建国路SOHO现代城。
                            “汉衣坊”早期主营汉服礼服,主要针对社会人士推广汉服和汉文化理念。2006年后推广“汉式婚礼”和“汉族综合礼仪策划”业务,如“2009北京蟹岛端午文化节”等。近来,“汉衣坊”还在“汉服春晚”等活动中提供了赞助支持。
                            “汉衣坊”在2006年成立初期,主张实现“工业化”生产汉服,曾盲目投入,经济损失20万至30万人民币,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早期投入较多,企业直到2008年底,才实现扭亏为盈。

                            汉衣坊在北京电视台《星夜故事秀》节目录制现场
                            《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衣坊”的描述是:“一个饱受争论的商家,一个热衷宣传汉文化推广的企业,一个延续至今风头依旧却不入爱好者群体的汉商另类。”我想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汉衣坊”早期的经济困境,也确实体现了汉服“产业化”的艰辛,并为其它商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再后来,中国的汉服实体店也陆续开张,如成都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杭州汉服实体店“寒音馆”、广州汉服实体店“双玉瓯”、上海汉服实体店“汉未央”等。


                            IP属地:北京28楼2016-02-12 20:29
                            回复
                              21、2006年4月7日 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着汉服过上巳节,这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天汉网与汉服吧在2005年10月编写了《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计划书中围绕各传统节日的意义、如何穿着适宜的传统服饰、开展何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各地民众在实践中找回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通过春节、上巳、端午等传统节日,找回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积淀。
                              2006年4月7日当天,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网友,分别在当地穿汉服过上巳节,举办水畔祓禊、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自此以后,每年的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各地汉服组织分别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将汉服活动与传统习俗相结合,该活动方式延续至今。

                              2006年农历三月三上海网友追忆上巳节
                              网友“溪山琴况”与“蒹葭从风”提出的传统节日复兴计划,不仅为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为汉服活动找到了新方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汉服活动,也成为了2006年以后各地汉服组织宣传汉服的主要方式。组织地点也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展到各省市二、三线城市,甚至是海外国家。参与人数也从最初的几人,变为几十人,在2009年四川成都的端午节活动上,竟超过了240人。
                              但与此同时,各地组织又面临了新的问题:传统节日过了七年,可是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却缺少突破;同时,由于每年重复举办,一些汉服老人对此新鲜感缺失。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汉服活动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似乎变成了鸡肋。这个或许就是汉服运动十年来所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吧。


                              IP属地:北京29楼2016-02-12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