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吧 关注:123贴子:862
  • 3回复贴,共1

南宋权臣贾似道不是无能之辈 也不是想卖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所有仇视贾似道的人当中,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他晚年骄奢误国的义愤,但是其中也不乏对其素怀私怨者,因为"公田法"曾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首的人就是福王赵与芮,他意识到报仇的机会来了,就暗中招募能在半道上把贾似道干掉的人充任监押官,而会稽县尉郑虎臣就在此刻站了出来。郑虎臣本人就是浙中的大地主,其田产就曾因"公田法"而被朝廷变相没收,其父又曾被贾似道贬逐,所以,郑虎臣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这个报仇雪恨的机会。


1楼2014-01-29 14:40回复
    究其实,郑虎臣算不上为国锄奸的义士,因为他的行为中掺杂了强烈的私心,何况当时贾似道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终结,完全丧失了"祸国"的能力,杀他除了泄愤之外,于国事毫无裨益。说白了,郑虎臣之所以诛杀贾似道,与其说是出于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还不如说是出于一报还一报的江湖规则。
    如果从贾似道晚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下场固然是罪有应得,然而,仅凭他晚年的骄奢和误国,后世史家就把他的一生全部抹黑,这种逻辑无疑是简单而粗暴的。


    2楼2014-01-29 14:40
    回复
      在中国人的认知习惯中,一个人只要被认定为是"坏人",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就都会被打上"坏人"的烙印。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晕轮效应"。也就是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像刮风天气时,月亮周围的光环(亦即晕轮)是月光的扩大和泛化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在对人的认知中,由于晕轮效应,一个人的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遮蔽了。


      3楼2014-01-29 14:40
      回复
        这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失明",可它却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要到哪一天,国人在面对历史、品评人物的时候才可以摆脱非黑即白的一元化思维,拥有更为客观、清明而圆融的理性思考呢?


        4楼2014-01-29 14: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