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最后一年好像过得格外快,从大四上学期12月底初试结束,诚惶诚恐地等到2月初出成绩,再到3月中旬出排名确定进复试,之后就是紧张又未知的复试和结果。之后就是漫长的论文修改。的确,在这之前的时间里,煎熬大于时速。但是时间好像也在答辩那天开始就加速了一般:毕业照,各种临别聚餐,班级酒会,陆续的离校,毕业典礼……嗯,于是大学也就这样结束了。回头时还会恍惚,好像过去的一年根本就是昨天的事情,想想也没有别的记忆了,感激自己给了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收到通往未来的卡片。大学四年,说不上精彩,但是真的很完整。用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来正式告别大学四年的生活,这个句号我很喜欢。我相信,每一个有过考研想法的人,无论坚持下去与否,都会喜欢这样的一个、用努力画下的句号。
其实初试后就有过不少学妹问一些考研的事情,也简单写过一些经验,但似乎并不是很详细。现在静下心,也写下那一段无可复制的时光。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对正在备考或者即将备考的你们能有一些帮助。
【关于考研】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与竞争对手,甚至于,与生活的战役。要战胜自己的懒惰与拖延、找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在这场考试里头比同样一直在努力的对手更优秀,要协调这一年多时间里生活里的各种琐碎。而只有这三者都做到了极致,方可有胜出被录取的生机,过程煎熬没有错,但是结局只有两种: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是的,这有些残忍,但这才是它的真相,是考研本就该如此的样子。其实我更认为,优胜劣汰,是这时间永恒的法则,所以这其实,就是日后有朝一日,我们要独自去面对的、生活的真相。
【考研初衷】其实在大一时候就知道自己要考研,但只是知道,这是自己未来必将去做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去做过些什么。只是去外面做各种兼职,专业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都尝试过很多。可能跟很多不同的人接触过,所以觉得实力和学历,也就是平台,其实都很重要。于是在大三很多同学准备考编,努力练技能的时候,我很慎重考虑了自己在大三时期应该做出的决定。后来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决定考研这条路。
至于要搬上台面的考研初衷,其实跟很多人一样,一是出于本科学历出身真的太过普通,想通过考研去改变一下自己的学历,二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觉得本科的学习确实不够,所以要跨上一步,希望以后在求职的时候,能有一丁半点他人不可及之处。当然读个研究生并不会真的带来人生辉煌,但是我相信,考上重点院校研究生,至少会比以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的本科生竞争力大一些,更多时候,有一定的选择权,而不是总在不满甚至不屑的眼光里被选择。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干自己喜欢的事儿,过稍微可以随心的生活。
考研经历:
【选择院校篇】
很多人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免不了纠结。选高了,怕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万一没考上怎么办……选低了,真的不甘心,毕竟本科真的是很普通的二本……当时也去问过很多人,老师、同学、学长、学姐、亲人……但是一人自有一人言,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所以最后还是自己根据大家的建议,去查了各个院校的报录比等等各种信息才做的决定。
每个人选择的中心切入点不一样,这里给出一些选择学校的建议,大家可以简单参考一下。
名校是大家的向往,这一点不需要怀疑。名校的平台、师资和资源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比较好的单位更愿意要名校的学生。但是,考名校的难度更高、风险更大,这一点也不需要怀疑。
不要觉得退而求其次的学校就能稳上,不存在的……现在学历上升是一个大趋势,更何况教育学考研人数从来就是居高不下的,所以任何一个稍微好点儿的学校都不可能好考,更不可能有谁一定能考上。
如果本科不咋地的学校,建议选择学校之前要去打探一下是否看重本科出身,没有哪个学校会明文备注只要本科211985的学生报考,但是的确有些学校是会在复试的时候区别对待普通院校的学生。如果是跨考的话,就关注一下是否看重专业背景,有的学校会明确说明要求本科为相关专业才可以报考,也有的学校不标注,但是同样会更倾向于选择有专业背景的学生。
不要只关注分数,分数其实意义不是特别大,主要看跟自己一起考的人什么实力,也就是在今年报考得人里头,你的排名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学校要4个人,1:1.5的复试比的话,6个人进复试,即便你分数很高有380,但是你排到第7名,其实你的分数根本没啥意义,因为分高,但是进不去。相反,你只有330分,但是排名第5,说明你也很强,今年至少能进复试。所以不要觉得往年分高的学校就没戏,也不要觉得往年分底的学校就好考,并不是这样的哈。因为每个学校的题目难度、报考人的实力,甚至于会不会压分什么的都会对分数有影响。
其实初试后就有过不少学妹问一些考研的事情,也简单写过一些经验,但似乎并不是很详细。现在静下心,也写下那一段无可复制的时光。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对正在备考或者即将备考的你们能有一些帮助。
【关于考研】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与竞争对手,甚至于,与生活的战役。要战胜自己的懒惰与拖延、找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在这场考试里头比同样一直在努力的对手更优秀,要协调这一年多时间里生活里的各种琐碎。而只有这三者都做到了极致,方可有胜出被录取的生机,过程煎熬没有错,但是结局只有两种: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是的,这有些残忍,但这才是它的真相,是考研本就该如此的样子。其实我更认为,优胜劣汰,是这时间永恒的法则,所以这其实,就是日后有朝一日,我们要独自去面对的、生活的真相。
【考研初衷】其实在大一时候就知道自己要考研,但只是知道,这是自己未来必将去做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去做过些什么。只是去外面做各种兼职,专业相关或者不相关的都尝试过很多。可能跟很多不同的人接触过,所以觉得实力和学历,也就是平台,其实都很重要。于是在大三很多同学准备考编,努力练技能的时候,我很慎重考虑了自己在大三时期应该做出的决定。后来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决定考研这条路。
至于要搬上台面的考研初衷,其实跟很多人一样,一是出于本科学历出身真的太过普通,想通过考研去改变一下自己的学历,二是出于对专业的喜欢,觉得本科的学习确实不够,所以要跨上一步,希望以后在求职的时候,能有一丁半点他人不可及之处。当然读个研究生并不会真的带来人生辉煌,但是我相信,考上重点院校研究生,至少会比以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的本科生竞争力大一些,更多时候,有一定的选择权,而不是总在不满甚至不屑的眼光里被选择。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干自己喜欢的事儿,过稍微可以随心的生活。
考研经历:
【选择院校篇】
很多人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免不了纠结。选高了,怕是自己不知天高地厚,万一没考上怎么办……选低了,真的不甘心,毕竟本科真的是很普通的二本……当时也去问过很多人,老师、同学、学长、学姐、亲人……但是一人自有一人言,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所以最后还是自己根据大家的建议,去查了各个院校的报录比等等各种信息才做的决定。
每个人选择的中心切入点不一样,这里给出一些选择学校的建议,大家可以简单参考一下。
名校是大家的向往,这一点不需要怀疑。名校的平台、师资和资源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比较好的单位更愿意要名校的学生。但是,考名校的难度更高、风险更大,这一点也不需要怀疑。
不要觉得退而求其次的学校就能稳上,不存在的……现在学历上升是一个大趋势,更何况教育学考研人数从来就是居高不下的,所以任何一个稍微好点儿的学校都不可能好考,更不可能有谁一定能考上。
如果本科不咋地的学校,建议选择学校之前要去打探一下是否看重本科出身,没有哪个学校会明文备注只要本科211985的学生报考,但是的确有些学校是会在复试的时候区别对待普通院校的学生。如果是跨考的话,就关注一下是否看重专业背景,有的学校会明确说明要求本科为相关专业才可以报考,也有的学校不标注,但是同样会更倾向于选择有专业背景的学生。
不要只关注分数,分数其实意义不是特别大,主要看跟自己一起考的人什么实力,也就是在今年报考得人里头,你的排名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学校要4个人,1:1.5的复试比的话,6个人进复试,即便你分数很高有380,但是你排到第7名,其实你的分数根本没啥意义,因为分高,但是进不去。相反,你只有330分,但是排名第5,说明你也很强,今年至少能进复试。所以不要觉得往年分高的学校就没戏,也不要觉得往年分底的学校就好考,并不是这样的哈。因为每个学校的题目难度、报考人的实力,甚至于会不会压分什么的都会对分数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