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吧吧 关注:56贴子:5,008
  • 8回复贴,共1

【我爱7班】『复习』语文诗词曲五首练习答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度大叔,晚饭!


1楼2009-04-13 19:06回复
    先别说话,各位


    2楼2009-04-13 19:06
    回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 文学常识:
      刘禹锡(公元772——842年) 代 家、 家。字 ,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 ”,有《刘梦得文集》。
      二、问题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3楼2009-04-13 19:08
      回复
        《赤壁》
        ——这是一首咏史诗。
        ——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一、 文学常识
        杜牧(803-852),字 ,京兆万(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 。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二、问题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记叙 后两句:议论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4楼2009-04-13 19:09
        回复
          《过零丁洋》
          一、文学常识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二、内容探究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个“惶恐”、 “零丁”是地名,第二个“惶恐”、 “零丁”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作者忧愤和深感孤苦零丁之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驱的豪情壮志。


          5楼2009-04-13 19:10
          回复
            8、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探求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9、“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12、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15、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16、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略。
            五、拓展:
            1、写出有“明月”二字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7楼2009-04-13 19:19
            回复
              2、写月诗词(不少于五句)


              10楼2009-04-13 19:28
              回复
                完了,大家看吧!能看多少看多少!


                12楼2009-04-13 19:29
                回复
                  好像是刘二十八吧


                  18楼2009-04-13 2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