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耀吧 关注:2,123贴子:9,122
  • 13回复贴,共1

【原创】垂莲子(双作家文学家设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这里是布丁ww这篇文是双文学家作家设定的澳耀><这个设定是我非常非常常喜欢的一个设定qwq这篇文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篇文ww所以如果大家阅读之后有什么感想可以和我聊聊我就会非常开心的ww


IP属地:北京1楼2015-08-18 14:37回复
    ————————————————【fin.】——————————————————
    这个设定以后可能还会继续写,仍是更新在这个帖子里ww
    嗯……感谢大家观看至此w
    也算是给了两人一个成全w算是he收尾吧w
    【顺说其实露珠有 民国先生控+中国画家文学家老先生控>/////////<


    IP属地:北京4楼2015-08-18 14:42
    回复
      忘记说啦ww露珠是听着杨千嬅的《洋葱》写的这篇文ww大家也可以试试一边听这首歌一边看文ww效果更佳哟><


      IP属地:北京5楼2015-08-18 14:50
      回复
        在这里也说一下吧…其实后续文章早就在乐乎LOFTER上更新了,只不过我现在很少上贴吧,所以搬运文章搬运得不勤快…如果有妹子想继续看新文可以直接去乐乎找我→ http://sudengbuding.lofter.com 谢谢大家抬爱了!鞠躬!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2楼2017-11-05 19:38
        收起回复
          回复 @吾语沐 :首先真的很感谢妹子的长评了!原谅我现在才看到。其实我发现可能是因为我写的不够明白,许多读者都对先生为什么要留下来产生了疑问,也以为后来老年的濠镜不愿回来是因为他不敢。然而其实就连我自己也是作为一个第三人在揣摩文中两个人可能有过的心思,故我所言只代表我自己。
          《垂莲子》这个故事总是给我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想到了前一阵说这句话特别有澳耀的感觉——“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
          这国学文学家设定的两人给我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的。
          他们两个人都很温柔,都很细腻,却往往又令人嗟叹。
          濠镜应该会有点藏的很深的执拗。
          他表面虽然不瘟不火,却是令人惊讶得执着。说到他后来不愿回国,可能也是有着一分懦弱在里面,却不是对先生的,他不是怕先生怪他不回来(我以为先生是不会因为这个怪他的),而是对自己的懦弱。当得知先生死讯的时候,他恨不得得了一双青鸾翼飞去与他相见,这里他是想飞回国么?回国也见不到那人了啊!…然而他还有未完成的使命——他想要完成先生的愿望,完成那部《国学》,为了这个目的,他不能去那里,他还要继续活着。然而如果回国的话,却是物是人非,当初两个人走过的路上都只剩下了一个人的影子,他确实怕了,他怕的是自己,怕自己会坚持不下去,会忍不住“飞去与那人相见”。所以他选择留在异国他乡,骗自己也许这样,自己会不那么痛苦。后来,先生的愿望(完成《国学》一书)濠镜为他实现了,然而濠镜的愿望(与先生携素手,缓步芳茵)却是真真正正地成了奢望。
          再说先生为何没有随濠镜一起离开。先生留下来,是想守着他的文学,他的故乡,他的祖国。他只是觉得自己不能离开。是他的理想,他的大爱。而他送王濠镜离开,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的,私心。
          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他在镯子上刻字,他独守门庭落败,他焚尽手稿书册…却终究仍是没熬过去,这大抵是四周无人可依,肉体上疲累煎熬,精神上饱受折磨,却又看不到黑夜的尽头,某一刻太过绝望罢。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3楼2017-11-05 20:14
          回复
            【澳耀】《垂莲子》正片手书文字版文案(无注释)
            !!!!!一共5p注意!!!!!
            中间3p为一段,收尾各为一段
            因为lofter无法居中,所以就用图片形式,请注意流量
            因为昨天偶然登上贴吧,看到了一些读者给我的《垂莲子》这篇文的长评,联想到之前的一些评论我很受触动。真的非常感谢给评的姑娘,感觉不同的姑娘对文中两人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有些读者似乎对耀哥为什么不随濠镜一起走和老年濠镜为何不愿意回国存在着不解。想了想打算把给《垂莲子》正片手书写的文字版文案(无注释)放出来,我之后也会写写我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说实话,虽然这个故事是我写出来的,但是其实就连我自己每次在回复读者评论提及文中二人的时候,也是作为一个第三人在揣摩他们两个人可能有过的心思。至于文中那个年代里的那两个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只有他们二人自己知道。所以我所讲皆只代表我自己ww欢迎留评讨论。
            带*号的为引用。出处为古诗或诗歌。


            IP属地:北京44楼2017-11-06 22:04
            回复


              IP属地:北京45楼2017-11-06 22:05
              回复


                IP属地:北京46楼2017-11-06 22:06
                回复


                  IP属地:北京47楼2017-11-06 22:06
                  回复


                    IP属地:北京48楼2017-11-06 22:07
                    回复


                      IP属地:北京49楼2017-11-06 22:07
                      回复
                        至此,正片手书文案发完。
                        ——————————————————————————————————————————————————————————————————————————————————————————————————————————————————————————————————————————————————————
                        【完】


                        IP属地:北京50楼2017-11-06 22:08
                        回复
                          《垂莲子》有感
                          距离《垂莲子》这篇文发布已经两年有余了,首先很感谢所有喜爱这篇文章的读者,也很感谢所有和我分享读后感的姑娘。自然,也非常感谢阿墨,为其番外《海棠无香》制作了手书。在这两年里,我收到了不少关于这篇文的长评和短评,有很多的姑娘或多或少都能体味到文章想表达的那种情感,也有些姑娘对于“王耀先生当初既然看透,为何不随着濠镜一起离开”和“浩劫过后的濠镜先生为何不敢回国”存在着疑惑。在这里,我也想对这些问题,对这个故事说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似乎一个文手给自己的文章写读后感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然而其实对我来说,我如今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已与当初写完这篇文的时候大不相同。在这两年中我因为要回复大家的评论,要为手书制作文案,也繁复琢磨过文中二人的想法、做法。虽然我是这个故事的记录者,但其实我在对文中内容进行思考的时候,只觉得自己是一个“第三者”,我也同大家一样,是在以旁人的角度揣摩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两个人可能有的感情、思绪。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感受只代表我自己,并非“标准答案”,朋友们也大可以觉得我的想法不对,而继续坚持你们自己的想法。至于那两个人真正的心思到底是什么模样,是什么导致他们做出了如此这般的选择,大概只有他们二人自己知道了。
                          《垂莲子》这个故事总给我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一直觉得冰心先生的一句话特别有澳耀的感觉——“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
                          国学文学家设定的王耀和王濠镜二人给我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的。
                          他们二人都是温柔的人,感情细腻,却又都是执拗至极的人。
                          先说说文中的王耀先生,在描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钱理群先生评价林庚先生的一句话——“他很干净。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似乎过多的描写反而描写不出他的那种气质。干净,明亮。我想,王耀先生大概就是这么一个人罢。他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虽然他表面可能较为温文,然而却有着清华蝉一般栖高饮露的风韵气度。他有着自己理想,有着自己的信念,有着自己的坚持,并且是轻易无法动摇其半分的那种。文人的皮囊之下,是一颗不卑不亢的心,是一根宁折不弯的傲骨。就像林先生所言“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王耀先生也是同样的心境吧。
                          如此,再谈谈先生当初为何即使看透了时局却仍是选择留下来。文中王濠镜先生给了一句解答这个问题的话,也是曾经有一位读者说感动到了她的一句话——“他让我走,自己却留在了那里,守着他的文学。”这样看来,答案似乎清晰了一点,先生留下来,是想守着他的文学,他的故乡,他的祖国。他只是觉得自己不能离开。至于这个做法是否太过“理想化”,太过以卵击石,是否得不偿失,我觉得每个人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而如果王耀先生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是合适的,他不会后悔,那就可以了。那么,他又为何要送王濠镜离开呢?他自己选择留下来,也许是他的大爱,是他的理想,而送王濠镜离开,则是他此生唯一一次的,私心。
                          再说“自尽是否代表着懦弱”。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他在镯子上刻字,他独守门庭落败,他焚尽手稿书册,却终究仍是没能熬过去。在最初的时候也许他是有着信心和希望的,然而数年的浩劫却将这些希望消磨殆尽。在门庭落败,与挚爱文学相隔万里的日子,他肉体上疲累煎熬,精神上饱受折磨,却又看不到黑夜的尽头,那种绝望大抵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最后他的结局也由此更令人叹惋。
                          再来聊聊文章中的濠镜先生。不否认,我从来对我笔下的濠镜都是偏爱有加的,是真的很喜爱这个人。这篇文章中的国学文学家设定濠镜首先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这一点从后来他可以独自完成本来需要他和先生两人一起完成的《国学》一事上便可窥见一二。而在性格上,他却与王耀先生迥然不同。王濠镜先生表面上是一个很“沉静”的人,从他的一言一行上你都能感受到他的儒雅、温柔,他的彬彬有礼。然而在感情上他又是一个极为“执拗”的人,这让我想起了《痴情司》中的一句歌词“命途若不变,你还能偏执,拖到几丈远?”然而这个人就是“偏执”了,就是“固执”了,而且这一偏执,就偏执了一生。
                          他有着一些藏得很深的执拗。
                          我在《垂莲子》的正片手书的文案里,说他就像是一壶烧了半世纪的水,表面上看似将开未开,欲沸不沸,无声无息,不痛不痒,但是他的血是滚烫的。过往的那些事,那些感情,他一刻都未曾忘记。与那些所谓的“轰轰烈烈”和“要死要活”不同,他能够不声不响地就将一辈子都搭进去,只爱一个人,只为一个人。老天爷笑话人若是命途不变,看你还能坚持多久?看你还能偏执到哪里去?然而王濠镜先生就做到了,而且是如人饮水一般自然。世间所有感情,最怕时间,然而时间却拿这个人无可奈何。有一位读者给我的短评我很喜欢。她说这个故事给她一种“感觉此生最重要的人就是你了”的感觉。是了。这种感觉就是王濠镜给我的感觉。
                          我后来提到,王濠镜老先生的书房名为“不知春”,出处为《杳杳寒山道》的“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一句。原诗便是用时间的无限延长来衬托心情的守一、执着。如此正好映衬王濠镜老先生的这部分性格。正如我文中所写“他们二人,一人如玉,宁碎不瓦全;一人如木,宁枯不逢春。”王耀先生是为玉蝉,王濠镜先生是为古木。倒是成就了别一番的“木石之约”。
                          在我看来,也许在王耀先生心中,濠镜和他心中的大义占着几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在濠镜的心中,先生却永永远远是更为重要的。这一点从他们二人的“愿望”便能瞧得出来。先生的愿望,是要写一部阐述研究国学文化的总典,而濠镜的愿望则仅仅是与先生携手同走于乱花飞絮里。然而这样你便能说他的“格局”不如先生么?我以为不然。每个人都有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事物,王濠镜老先生从根本上来说对这个国家也是热爱的,然而王耀先生却要比所有的这一切都多一点点,这一点点,就是爱情。在这里就要说一说时下流行的一种“去爱情化”言论,仿佛什么感情只要一与爱情挂钩就立时变得俗不可耐,变得不那么“崇高”了一样。我却觉得还是要分情况而论,我个人认为,爱情作为人类的一种感情,并不比兄弟情、君臣诺、朋友义要来得轻贱。并非所有的儿女情长都是“小情”,在所谓“大义”面前都显得低俗而小家子气,相反我觉得有些爱情真的令人感到伟大,感到荡气回肠,令人震惊得头皮发麻,令人无法抑制地落下眼泪。这些感情都是平等的。再说回王濠镜,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先生,这便解释了他之后为何不愿回国。这其中可能确实有着一分懦弱在里面,而这份懦弱却不是对先生的,而是对他自己的。当得知先生已然逝世的消息的时候,他说他恨不得得了一双青鸾翼飞去与他相见。这里他是想飞回国么?回国也再见不到那人了啊。然而他此时却还不能“去”,他还有想要做的事情——完成《国学》。如果回国的话,一切都物是人非,当初两个人走过的路上都只剩下了一个人的影子,他确实怕了,他怕的是自己,怕自己会坚持不下去,会忍不住“飞去与那人相见”。所以他选择留在异国他乡,也许这样,便会少一分痛苦。后来,先生的愿望(完成《国学》一书)濠镜为他实现了,然而濠镜的愿望(与先生携手同走于乱花飞絮里)却永永远远变成了奢望一个。有位读者姑娘称赞濠镜有“敢于直面王耀先生离开的勇气和成全王耀先生的勇气”,我深以为然。所以,这个故事里的王濠镜先生真的是令我爱到心尖尖疼。
                          再说在手书文案里我增加的一个细节——《国学》一书的扉页上,正中央躺着他们二人的名字,王耀先生在前,王濠镜先生在后——这是王濠镜老先生作为本书作者对出版社提的唯一一个要求。许多人也许只能想到,他是想以这种方式将王耀先生镌刻进这本书中,以此来纪念他,让世人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知道王耀先生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然而,他其实还有另一番用意,试想,朱红色的扉页,正中央的瘦金小楷,并列的二人名字,没有任何多余的字——恍若一纸婚书。
                          文人的浪漫吧。
                          我曾无数次地想过王濠镜老先生将成书拿到手里的时候,就着昏黄的灯光,温柔而落寞地用手指轻轻抚过扉页两人的名字的场景。
                          最后再来说一下对于许多姑娘说的“没有想到这篇文是个短篇,感觉有些措手不及”的我的看法。其实在写《垂莲子》之前我就已经想国学文学家这个设定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下笔去写,可能是觉得还没到时候,可能是怕将这个我心尖尖上的设定写坏了,总之一直拖着。直到那天,不知怎么就有了灵感,说来惭愧,这篇文我写之前从未列过大纲,也没细想文章大概,便直接下笔就写,过程异常顺利,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一气呵成。故而后来发现文章在时间线上有些细小的bug,背景知识也扩充得不是很详尽,不过我也并未再改。后来,我也曾想要不要再续写一下这个故事,然而却发现无论如何加字都是累赘。这六千多字就刚刚好。他们的故事就刚刚好。
                          王安忆先生说“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她评价《追寻逝去的时光》时说它“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楞面,楞面和楞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我觉得这个比喻当真是万分恰当,好的短篇故事就像一件微雕艺术品,虽然体型较小,却恍若能折射出一段漫长的时光,映照出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垂莲子》是我目前切割面最多且最简洁的一篇短篇。这篇文自然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缺憾,然而只要这个故事能让几个读者发散思绪,忍不住去琢磨琢磨这个故事,去想想“也许他们那个时候是这么想的”,“也许那个时候他们是这么做的”,我便已知足。
                          至此,《垂莲子》这个故事相关以后将不会再写,在这里给这个故事的结尾打上一个大大的“完”,非常感谢一直支持、喜爱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鞠躬。
                          如果有相关感想会继续补充在这篇文里。
                          再次感谢。


                          IP属地:北京51楼2017-11-06 22:09
                          回复
                            《垂莲子》读后感【完】
                            ——————————————————————————————————————————————————————————————————————————————————————————————————————————————————————————————————————————————————————


                            IP属地:北京52楼2017-11-06 2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