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80,328贴子:12,578,830

回复: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查阉党逆案


IP属地:甘肃122楼2014-11-10 08:57
回复
    在惩处了元凶首恶之后,清查党羽亲信的工作,必须全面展开。早在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就已经发布政令,要内阁、六部、都察院的大臣“定阉党逆案”。所谓“定阉党逆案”,就是对形形色色的“阉党”分子进行彻底清查,根据各人的罪状作出惩处结论。
      当务之急是把“五虎”、“五彪”立即绳之以法。三法司审议的结果,是轻描淡写的,吴淳夫、倪文焕剥夺诰命,田吉、李夔龙革职,田尔耕、许显纯逮捕法办,杨寰、孙云鹤、崔应元削除官籍。显然,三法司的主管首长是有意包庇纵容,重罪轻判。如果“五虎”、“五彪”都如此从轻发落,那么其他人根本就不必问罪了。朱由检大为不满,以为惩处太轻,没有尽法,命三法司重新议处。
      主持此事的刑部尚书苏茂相、都察院左都御史曹思诚、大理寺少卿姚士慎,都与“阉党”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所谓“香火情深”,因此对“五虎”、“五彪”之流千方百计予以庇护,目的无非是降低“逆案”的规格,使自己不受牵连。皇帝命他们重新议处,他们仍然阳奉阴违。结果,吴淳夫、李夔龙、田吉、倪文焕仅仅以贪赃枉法罪,判处充军边疆,追缴赃银五千两至一千两不等;田尔耕、许显纯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斩监候;崔应元、杨寰、孙云鹤以知情不报罪,发配边疆充军。


    IP属地:甘肃123楼2014-11-10 08:57
    回复
      御史梁梦环,把魏忠贤视为父亲,以干儿义子自居,参与杀害杨涟,配合刘志选,弹劾张国纪,企图动摇皇后张氏的地位。
        蓟辽总督刘诏,唯利是图的无耻小人,以干儿义子身份为魏忠贤建造四处生祠;先帝病危时,派兵三千逼近京城,听任魏忠贤、崔呈秀指挥,妄图发动政变。
        诸如此类的宵小之徒可以举出很多。御史张纩对这批人依附魏忠贤的手法作了归类:
        有显而附之者,如建生祠之类;
        有隐而附之者,如高呼“九千岁”之类;
        有直而附之者,如动辄为魏忠贤歌功颂德之类;
        有曲而附之者,如与魏良卿结拜为兄弟,认崔呈秀为义父之类;
        有拙而附之者,如以珠宝讨好之类;
        有巧而附之者,如以搜刮钱财为公忠,以迫害忠良为精明,驱除魏忠贤仇恨的官员,推荐魏忠贤喜欢的官员之类。
        御史高弘图接二连三上疏,反复强调:“五虎”、“五彪”之流对于魏忠贤,不过是以杀害忠良来献媚;真正颠覆社稷、动摇宫闱、妄图反叛的党羽是刘诏、刘志选、梁梦环,罪状超过“五虎”、“五彪”,应该严惩。
        在这种政治风浪之下,一些善于变色的两面派,以及隐藏较深的人物,陆续被揭发出来,例如杨维垣、霍维华之流。他们千方百计为自己“弥缝”——为自己填补漏洞,洗刷、粉饰,妄图蒙混过关。


      IP属地:甘肃125楼2014-11-10 08:58
      回复
        御史任赞化在奏疏中指出,天下最怕的不是真小人,而是伪君子。伪君子是谁?就是改头换面的太仆寺少卿杨维垣!杨维垣原本与崔呈秀是一丘之貉,他之所以攻击崔呈秀,除了“丢车保帅”的障眼法之外,目的在于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对此,任赞化刻画得十分深刻:杨维垣看到“阉党”即将失败,迅速“翻身于局外”,妄想借攻击崔呈秀,使自己“立身于风波不到之地”。朱由检接到这份奏疏以后,指使有关衙门对杨维垣这个机灵善变的脚色进行审查。几天以后,御史邹毓祚揭发,杨维垣是魏忠贤的党羽,投靠最早,占气最先,眼看苗头不对,立即见风使舵,赶快转身,贪天之功为己功,为自己涂脂抹粉。了解这些情况以后,朱由检下达谕旨,革去杨维垣的官职。
          兵部尚书霍维华也被揭发,他是阿谀奉承魏忠贤而一步步爬上来的,所谓“满面骄容,浑身媚骨”,三年里面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爬上了尚书的高位。此人善于“占风望气”,魏忠贤得势时,借刀杀人不遗余力;魏忠贤失势时,马上摇身一变攻击魏忠贤,博取“反魏”名声。给事中阎可陛、汪始亨以及御史戴相,分别揭发霍维华其实可以列入魏忠贤的“五虎”名单,比其他几个号称“五虎”的人物更为厉害,人称崔呈秀为“山头虎”,霍维华为“云中虎”,两人狼狈为奸。因此当时官场盛传一句政治谚语“蓟州当前,东光接步”,意思是:蓟州人崔呈秀走在前面,东光人霍维华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朱由检下旨,免去霍维华兵部尚书之职。
          愈来愈多的达官贵人在清查中显露原形。原任户部尚书黄运泰、原任兵部尚书阎鸣泰,向魏忠贤“摇尾乞怜”、“奴颜婢膝”、“如鬼如蜮”,因而官运亨通。原任工部尚书孙杰,身边藏有“袖珍手册”,上面罗列朝野正直人士的姓名、事迹,称为“门户”(意为朋党),随时提供给魏忠贤打击异己时参考。这些人都遭到“削籍”的处分。


        IP属地:甘肃126楼2014-11-10 08:58
        回复
          已经死去的原任内阁大学士魏广微也没有逃脱。此人因为与魏忠贤同乡同姓而格外受到器重,他自己干脆与魏忠贤认为“同宗”,以亲信自居。吴应箕《启祯两朝剥复录》指出,起先专横的魏忠贤还有点忌惮内阁,自从魏广微卖身投靠以后,就可以利用内阁攻击外廷。于是乎,阉党气焰嚣张,毒遍海内。朱由检原本考虑到此人已死,不想追究;待到罪状明朗化以后,以为非惩处不可。他在谕旨中指出:魏广微借重魏忠贤的威势,钳制朝政,把国家大权交给逆党,是毒遍海内的罪魁祸首。为此,决定取消他的功名,追夺他的恩荫,警戒那些附奸不忠的大臣。
            与魏广微沆瀣一气的顾秉谦,此时仍在昆山老家逍遥自在,几次弹劾都未能扳倒他。当地百姓怒不可遏,终于引发出六月五日火烧顾府的民众暴动,知县衙门慑于众怒,束手坐视,不加干预。揭发顾秉谦罪状的传单到处流传,群情更加激愤。七月十三日,百姓聚众捣毁顾府部分房屋,七月二十四日人群冲入顾府,洗劫资财,纵火焚烧。年已八十的顾秉谦仓皇逃命,窜入一条渔船躲藏,才幸免一死。


          IP属地:甘肃127楼2014-11-10 08:59
          回复
            销毁篡改历史的《三朝要典》


            IP属地:甘肃128楼2014-11-10 08:59
            回复
              确实,倪元璐的政治眼光胜过别如纶一筹,他在题为《公议自存私书当毁》的奏疏中,寥寥数语就点破了《三朝要典》的政治目的:“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罪之疏发,魏广微之辈门户之说兴,于是逆党杀人则借‘三案’,群小求富贵又借‘三案’,经此二借,而‘三案’之面目全非。”这实在是令人佩服的深刻分析:表面上是写历史,实质上是借歪曲历史来镇压反对派。中国历来有借古讽今的传统,魏忠贤居然可以借“史”杀人,宵小之徒可以借“史”升官,历史经过他们这么摆弄以后,变得面目全非了。经过这样的分析,倪元璐得出结论:梃击、红丸、移宫这“三案”,已经成为天下之公议,《三朝要典》则是魏忠贤的“私书”,删改是徒劳之举,必须彻底销毁,然后开国史馆纂修《天启实录》,留下一段信史。
                朱由检非常欣赏倪元璐的主张,要礼部会同国史馆详细议论此事。多数大臣倾向于销毁《三朝要典》。但是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IP属地:甘肃131楼2014-11-10 09:00
              回复
                公布阉党逆案名单


                IP属地:甘肃133楼2014-11-10 09:01
                回复
                  自从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二十三日朱由检正式下令清查“阉党逆案”以来,“阉党”重要成员已陆续曝光,把他们的名单与罪状昭示于天下的条件成熟了。
                    崇祯二年(1629)正月十七日,朱由检召见内阁大学士韩爌、李标、钱龙锡,以及吏部尚书王永光、都察院左都御史曹于汴等人,要他们确定“逆案”名单。规定他们必须集中在内阁审阅有关罪证材料,按照罪状分别为首恶、附逆、谄附、倾陷、拥戴,然后会同刑部尚书乔允升,依据法律作出处理。他的宗旨是除恶务尽,但是那些阁部大臣却有点畏首畏尾,力图以和稀泥的方式了结此事。韩爌、钱龙锡等内阁大老,虽然并非“阉党”分子,但都不想树敌过多,招来麻烦,因此第一次报上去的名单只有四五十人。朱由检很不满意,要他们广泛搜求。第二次报上去的名单仍然只有几十人,朱由检发怒了,指责他们不肯按照他的旨意办事,说:魏忠贤一个人在宫内,如果没有外廷的逢迎,怎么落到如今这个地步?你们并非不知道,而是害怕结怨。
                    过了几天,朱由检再度召见内阁大臣,把一个黄色包袱交给他们,里面全是为魏忠贤歌功颂德的奏疏,要他们把这些“结党实迹”整理出来,一一列入名单。阁臣们知道难以回避,便寻找借口推脱:臣等职掌仅限于票拟谕旨,不熟悉法律。再次显露出畏缩怯懦的心态。朱由检不得不委托吏部尚书王永光来操办此事,王永光也不愿意挑这副担子,回答说:吏部只熟悉官吏的考核,不熟悉法律。其实,王永光心中有鬼,不久就有人指责他“阴附阉党”,现在又企图“曲庇香火”,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朱由检只得把这项工作交给刑部尚书乔允升。
                    如此反复多次,“阉党逆案”名单才得以确定。


                  IP属地:甘肃134楼2014-11-10 09:01
                  回复
                    如此反复多次,“阉党逆案”名单才得以确定。


                    IP属地:甘肃135楼2014-11-10 09:01
                    回复
                      崇祯二年(1629)三月十九日,朱由检以谕旨的形式公布“钦定逆案”名单。
                        此次清查阉党逆案,除首恶魏忠贤、客氏已明正典刑,其余七类,“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如果加上漏网名单五十七人,则共计三百一十五人。
                        “首逆同谋”六人:兵部尚书崔呈秀,宁国公魏良卿,锦衣卫指挥使侯国兴,太监李永贞、李朝钦、刘若愚,按照“大逆”律减等,一律拟斩。
                        “交结近侍”十九人:提督操江右佥都御史刘志选,太仆寺署事御史梁梦环、倪文焕,兵部尚书田吉,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刘诏,太仆寺少卿孙如冽、曹钦程,大理寺副许志吉,刑部尚书薛贞,工部尚书吴淳夫,右副都御史李夔龙,丰城侯李承祚,国子监生陆万龄,锦衣卫左都督田尔耕、许显纯,锦衣卫同知崔应元、张体乾,锦衣卫右都督孙云鹤、杨寰等,按照“交结近侍奸党”律,一律论斩。
                        “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大学士魏广微,工部尚书徐大化,吏部尚书周应秋,兵部尚书霍维华,御史张讷,总督尚书阎鸣泰,太仆寺少卿李鲁生,右副都御史杨维垣,南京兵部右侍郎潘汝桢,昌平都督郭钦,孝陵太监李之才等,按照“交结近侍奸党”律减等,发配边疆充军。


                      IP属地:甘肃136楼2014-11-10 09:02
                      回复
                        “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惩处较轻。例如:内阁大学士冯铨、顾秉谦、张瑞图、来宗道,户部尚书郭允厚,工部尚书薛凤翔,太仆寺少卿李蕃,户部尚书张我续,工部尚书孙杰,延绥巡抚朱童蒙,工部尚书杨梦衮,右都御史李春茂,吏部尚书王绍徽,左都御史曹思诚,光禄寺卿阮大铖,漕运户部尚书李精白等,只判处“削籍”(削除官籍)。又如: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杨景辰,吏部尚书房壮丽,督师辽东兵部尚书王之臣等,只判处“冠带闲住”(罢官)。
                          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除恶务尽”,谈何容易!
                          在清查“阉党逆案”的同时,崇祯二年(1629)恰逢考察京官的“京察”,也在进行中,其宗旨毫无疑问是清除官僚队伍中的“逆党”。遭到清除的有:为魏忠贤生祠卖力、屡次向魏忠贤献媚的太仆寺少卿李宣培,拆毁白鹿洞书院的南京太仆寺少卿彭惟城,为崔呈秀专干坏事的太常寺卿蒋一骢,为王绍徽出谋划策的浙江巡抚、兵部右侍郎张延登,把田尔耕认为同宗的四川巡抚、右副都御史田仰,以魏忠贤幕客身份充当《三朝要典》实际总裁的大理寺左寺丞谢启光,以周应秋女婿充当魏忠贤义孙的礼部郎中虞大复,吹捧魏忠贤是“魏祖爷真活神道,到处通灵”的礼部郎中周宇宠等。


                        IP属地:甘肃137楼2014-11-10 09:02
                        回复
                          从以上揭发出来的材料不难看出,在“阉党”专政的非常时期,大批官员卖身投靠魏忠贤,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对魏忠贤及其亲信献媚邀宠,无所不用其极。到了“阉党”垮台,又千方百计地隐匿掩饰,妄图蒙混过关。“京察”中所揭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不少人还是成为漏网分子。可以设想,假如不清查“阉党”逆案,要想推行新政,几乎是不可能的。以皇帝圣旨的名义“钦定逆案”,清除几百个“阉党”分子,无论如何是必要的、合理的。夏允彝在《幸存录》中说,“逆案”有些过于扩大,导致后来不断有人企图翻案。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书生之见。事实恰恰相反,崇祯一朝“逆案”中人屡屡企图翻案,到了弘光朝这种翻案风更加嚣张,不仅说明清查阉党“除恶务尽”的方针是何等必要,而且说明由于当时主事大臣手下留情,从轻发落了一些要犯,留下的后患是多么严重。


                          IP属地:甘肃138楼2014-11-10 09:02
                          回复
                            好快,还准备抢2楼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9楼2014-11-10 09:02
                            收起回复
                              纵观整个明朝,宦官擅权造成政治祸乱,共有三次,即王振、刘瑾、魏忠贤,一次比一次厉害,而魏忠贤之乱差一点导致社稷颠覆。原因就在于,宦官与朋党合而为一,结成所谓“阉党”。身临其境的政治家兼学者文震孟说得好:王振、刘瑾之时,小人依附他们,被舆论看作“旁门曲径”,偷偷摸摸,唯恐别人知道;到了魏忠贤之时,小人堂而皇之地依附,看作“康庄大道”,“共知共见”,与小人对立的正人君子,全被魏忠贤看作仇敌。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以众小人之仇仇天下,而君子始涤地无类矣。”
                                朱由检排除种种干扰,对“阉党逆案”进行最大限度的清算,是具有政治家远见卓识之举,是值得称道的有声有色的大手笔。


                              IP属地:甘肃140楼2014-11-10 0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