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吧 关注:2,345,383贴子:19,991,907
  • 12回复贴,共1

【清风】那些在电视剧里经常看见的东西。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4-12 11:57回复

    扳指,又称“班指”或“搬指”,是古代拉弓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的工具。扳指在古代叫韘(音“射”),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据现在所知,最早的玉扳指儿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春秋战国以后,扳指就作为佩戴之用,不是完全用于射猎。清以前,扳指多以象牙骨头制成,清乾隆以后,其实用性逐渐丧失,以装饰性为主,因而做工越来越精细,材质也非常讲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品种。由于清代满族善骑射,男子便喜欢以扳指为饰。从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来看,最受欢迎的就是清代所制的扳指。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拍上,主办方将推出乾隆宫廷艺术品专场拍卖,其中一套乾隆御用扳指格外引人注目。扳指虽小,但其身价却不低,而且正是凭借着其“小中见大”的特点,使其成为了拍卖市场的“宠儿”。


    3楼2014-04-12 12:04
    回复

      “护指套”又称“护甲套”。大家熟识护指套大都处于清朝后宫电视剧里。其实护甲套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出现过。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只是到了清朝。后宫娘娘们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样式也繁密了许多。满族女子喜欢留长指甲,女性手指的纤细柔长,除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外,还可以借助装饰的手段,那就是将指甲蓄长。蓄甲之风,源远流长。据《韩非子》一书记载:战国时韩国国君韩昭侯周围的侍臣,即全都蓄着长甲。


      16楼2014-04-12 12:53
      回复
        凤钗是古代妇女的头饰,属钗子的一种。因钗头作凤形,故而得名。常被用作男女定情信物。


        17楼2014-04-12 12:56
        收起回复
          惊鹄髻古代妇女发式。其形如鸟振双翼状。惊鹄髻式。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22楼2014-04-12 13:09
          收起回复
            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的鞋称为“旗鞋”,极富特色。由于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这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遍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底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25楼2014-04-12 13:11
            收起回复
              唇脂,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很悠久,宋玉笔下《神女赋》对神女如此描写“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诗句,形容两片朱唇犹如着过丹脂一样殷红。这说明在周代便已经有了点唇的习惯了。


              30楼2014-04-12 14:04
              回复

                玉镯 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35楼2014-04-12 14:26
                回复

                  古筝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现在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36楼2014-04-12 14:29
                  回复
                    旗袍通常指一类当代中国的女性礼服式样。旗袍起源于满族服装。20世纪上半叶有过大幅度改进,成为民国时期中华民国都市妇女的主要服装。(传统的男式旗人之袍现在一般称长袍、大褂、长衫,英文里的Cheongsam虽然是满族男装“长衫”的音译,在实际应用上仅指女装旗袍。


                    37楼2014-04-12 14:32
                    回复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宋谢逸 《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


                      41楼2014-04-12 14:52
                      回复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清朝贵妇人(1911年以前)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答喇赤、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50楼2014-04-12 20:16
                        回复

                          牡丹头 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51楼2014-04-12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