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科后进吧 关注:58贴子:4,167
  • 11回复贴,共1

盈盈,给你一首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眼前山青青
门外水盈盈
白鹭掠空过
牛羊缓缓行
标题:我的家
青青者山
盈盈者水
山仁水智
山愚水灵


1楼2011-02-14 17:55回复
    是“送”
    首句无能。


    2楼2011-02-14 18:14
    回复
      望洋兴叹,溯本归源,青青如山,一遇风霜即变色;盈盈若水,高低大小皆赋形


      6楼2011-02-14 21:53
      回复
        回复:7楼
        我想我没有。
        说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很有知识的人,我喜欢的人都是性情之人或者性和礼处理得很好的人。我看一个人,从来不看他(她)书读多少,懂多少道理。这些都是假的,甚至我会认为,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虚伪,道理懂得越多的人越糊涂。很多年前,我读书,真的是为了解释心中的疑惑,而现在,我读书,仅仅只是一种习惯,顺其习惯也是一种乐趣。


        8楼2011-02-15 11:57
        回复
          所以我说我很喜欢你,也并不是因为你很博学(虽然的确如此),而是我很喜欢你这个人,我常常想,中国的哲学基本都是讲修为的,但很多人却舍本求末,去格枝枝叶叶的理,忘了自身的修为,我很鄙视这种人。我想,我也许属于这一类人,虽说我读的书很少,但近十年,我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这些枝枝叶叶上,结果是一无所得还弄得人不人,鬼不鬼。(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所以我很讨厌我自己, 我喜欢那种单纯简单的人,里外如一的人,有着赤子之心的人。


          9楼2011-02-15 12:10
          回复
            我想我前面的话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我有仇智心理,其实不是,我是有求愚心理。我想我和盈盈的区别在于盈盈是追问“怎么做”,而我是想“为什么”,所以同一本书我们的理解有所不同,因为着眼点不同。我想的都是一些很虚无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每一家学说都最后我都是因为觉得它的无本而放弃,道家亦然。所以问题总是越想越乱,越想越糊涂。然后我看着身边的人,想,他们都不想这些问题,不是也过得很好吗?我就算想明白了又能怎样呢?能过得更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后来我开始学西方哲学,才知道现在西方的多数哲学流派都抛弃了本体论,反过来才注意到子不言鬼力乱神,才明白了些许。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多年的功夫都是白费的。所以我觉得思不如不思,日子该怎么过怎么过。可是这徒劳的一场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我可以对一本黑格尔的哲学论著如痴如醉却无法看一本薄薄的琼瑶小说,头尾倒置。所以我向往简简单单的人。认识盈盈后,我才知道我走错方向了,所以我才说我崇拜你


            10楼2011-02-15 19:14
            回复
              这点我倒不同,我觉得一个正确的理论必须是逻辑合理和实践证实相结合,第二条你讲了,第一条,金岳霖先生有过事无不可思议的论证,不知盈盈看过没有。这个在我不是问题,我倒有个优点,任何学说只要我接触过的在我这都是兼容的,我从不迷信任何学说,在我看来,它们都是用。我常常用一家学说来解释另一家,或者说它们在我这都是混一的。我并不崇拜任何有大学问的人,我只崇拜那些我喜欢的人,比如风沙。


              14楼2011-02-15 20:05
              回复
                我喜欢盈盈是觉得你是一个把知行合一的人,换句话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一种境界,学问什么都是浮云


                16楼2011-02-15 20:21
                回复
                  我引经据典是因为我要说这个看法是从哪里来,我决不会把别人的发现说成是我的,即使我认同了它


                  17楼2011-02-15 20:27
                  回复
                    用马哲来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根本上没错,但实践起来有点困难,所以才有逻辑的诞生。我们常说理论上可行,这话是理论上合理而事实上未知。事实上未知是因为实践起来有困难。理论的实践需要生产水平的支持,在实践没办法进行时,并不说明理论就错了。也并不需要事事都要经过实践才能证明其对错,比如你要想一个人从高空坠下会不会死,并不需要去实践一下。符合个别实践的也未必就是真理,因为事物总是处于层层关系中,结果是多种因素相合作用的结果,也许,理论是错的,而实践结果却是对的,那也可能是在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对了。所以,逻辑的存在是必要的,逻辑的存在可以省掉实践的很多功夫。另外,实践上正确的理论在逻辑上必然是正确的,否则,逻辑将不再是逻辑。这样讲,逻辑都是从最基本的公理推演而来,公理是被实践无数次证明了的真理,推理的过程同样也是被无数次证明了的公理,所以逻辑是被格式化了的实践。但是事物出于无数的联系之中,逻辑只是就其一端进行推演,所以,逻辑又是一般的实践。所以符合逻辑的不一定符合实践,但符合实践的一定符合逻辑,这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20楼2011-02-15 21:06
                    回复
                      当然,大前提是逻辑和实践都是在一定范围下可用,因为任何理论都有他的适应范围,一旦跳出这个范围,真理将不再是真理。所以对错都是相对的,今天认为对的东西将来的人不一定认为对,因为条件变了。


                      22楼2011-02-15 21:27
                      回复
                        补充一句:我8楼的话很偏激,因为我最讨厌文人。但矛盾的是我又很佩服知识渊博的人,我只是想说我喜欢一个人绝对不是因为他博学,但是博学的人我又很敬重。这个真矛盾。我的话更不是接着前面你说小坟头说的,我到现在和她接触不多,可以说不了解。可是她和小麦让我很惊叹!或者说常常让我很自悲。说多了估计又是捧的话了


                        23楼2011-02-15 2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