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趣恋爱故事投稿箱收到投稿一位名叫 秋秋 的趣友提问:
“为什么我条件还不错,却找不到对象?”
秋秋说:我挺向往恋爱婚姻的,家里也陆续在催,身边同龄的亲朋好友都结婚甚至生娃了,而我的上一段恋爱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为了脱单我这两年也没少努力,找过相亲婚介所、参加过线下联谊、也用过脱单软件,但都没啥结果。
我自认为条件也还算过得去吧,本科学历,身高162体重正常偏瘦,长相在好友评价中大概算中上,在广州工作不算特别好,但年收入也有20W+,为啥找对象就这么难呢?
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单身人口已超过2.4亿,大家都单身,脱单不是应该很容易吗?
实际上,除了部分“独身主义者”外,像@秋秋 这样条件不错却找不到对象的单身男女,在当下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中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有着还不错的学历背景,不少人还是高职高薪,在事业和经济上获得了一些成就,也同样在为脱单而头痛。
在我看来,脱单难并非个人原因,比如某些方面有缺陷、某些能力不足等,而是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婚恋观的变化,客观上造成了今天的恋爱比以前难得多。
如今的都市男女普遍都有这样的经历,二十来岁初出社会,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加班,儿女私事也就先放一边。
等到事业稳定小有成就回头才发现已经年近三十,生活圈子几乎全部被工作覆盖,想谈恋爱,却发现身边认识的单身异性已经寥寥无几。
于是一边说着自己要谈恋爱,一边却很难有动力去做点什么,上班忙工作,放假宅在家,甚至都懒得出门,好不容易出趟门也是跟老友一起吃吃饭,不主动也没渠道拓展自己的谁叫圈子。
不愿意主动去认识谁,会觉得很麻烦,不好意思主动示好,一心只想要随缘。
脱单这件事,不去做点什么,只是天天各种想象,待在家里等待,依靠各种“虔诚”的桃花玄学,就想要遇见一个符合心意的异性,这不亚于天方夜谭。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生来就是为我们准备好的,想要拥有,都要付出相对的努力。
所以,想要脱单,第一步一定要改变自己的随缘心态,主动打开自己,可以从尝试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开始,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建立足够大的社交圈,才有可能筛选到适合自己的人呀!
“门当户对”的观念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个时候讲究的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等级匹配;在近现代,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家庭收入和社会阶层的对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门当户对的观念在近年逐渐变成了“标签”的匹配,什么是标签?
它的形成主要依托网络的发展,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在描述和自我介绍时,会以一些简单的标签彰显自己。
比如“90后、大厂工作、小镇青年、E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具象化标签。
这些标签也同样应用在各种线上、线下脱单市场中,在这些标签加持下,我们可以轻松快速筛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单身异性。
看起来选择变多了,实际上却是变少了,我们对脱单对象有了更多具象化的标准。
比如名校要配名校,180的男生要配165的女生,上海户口不考虑外地人,等等。
当标签成为一种标准,我们会不自觉的期望对方在各方面都是匹配的,坚信大数据一定能给我筛选最适合我的对象。
否则,不是我觉得不适合,就是你觉得不适合,更有人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当你仅通过匹配项筛选对象时,很容易陷入到条件对比中,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爱情变成一场非常理性的“质检”工作。
只要对方不满足自己100%的匹配项,就会不自觉的开始扣分。
当你抱着这样理性的观念去筛选社交对象时,无论见到再多相亲对象,参加再多社交活动,只要没有遇到标签完全匹配的人,你都会觉得“没感觉”,当你没法对具体的人产生好奇时,也就很难喜欢上一个人了。
怎么办?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脱单的第一步不是马上跟别人谈恋爱,而是先交友。
放下所谓的标准,忘掉复杂的标签,走过去靠近Ta、主动发起一段对话,感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愿不愿意靠近Ta?跟Ta聊天会不会反感......随着交流,去探索Ta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三观?Ta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通过接触,你会发现,虽然这个人并不能100%契合你的完美恋人标准,但跟Ta聊天是愉悦的,有收获的,我愿意进一步接近Ta;或者这个人条件很好,很契合我的标准,但跟Ta在一起,我感觉很不舒服。
这些感觉很重要,它可能是爱情萌芽的信号,也可能是另觅良缘的忠告。
很多人嘴上说着要脱单,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主观上渴望爱情,更多是来自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催婚的压力,他们内心是不相信现如今还存在好的亲密关系的。
没少听到这样的观点:“父母辈结婚有几个是因为相爱的?没离婚都是因为孩子和面子,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爱情,不过是搭伙过日子。”
又或者,好不容易认识一个有好感的人,还没开始发生恋爱关系就开始想,对方会不会人品不好,会不会对自己家暴,会不会根本就不爱自己,会不会即便现在在一起了,也走不到最后。
当你不相信爱情的时候,爱情是很难发生的。
很多人在恋爱前会给自己设置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女孩拒绝别人给她介绍对象,因为她觉得自己太胖了,没人能看上她。在她印象中,只有高高瘦瘦的女孩,才会有人喜欢。“瘦瘦的女生即使不那么漂亮,男生也很容易产生保护欲,我这么胖,谁会喜欢我啊?说我可爱都是硬夸。”
她给自己设置的前提是:瘦了,才配被爱。
可是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无解的,可能她的体质让她很难瘦下来,也可能其实在别人眼里她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这么胖,无论是哪种,根本原因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整个人对外散发的信息都是:我不够好,你不要来靠近我。
实际上,很多人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完美的,而是因为Ta能在你身上得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或是看到自己身上的价值。
比如你很活泼,喜欢组织活动,Ta跟你在一起能收获很多新鲜感和快乐;比如你不会做饭,Ta做完饭后看到你大快朵颐的样子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所以,Ta是因为你原本的样子而爱你,不是因为把你变成世俗眼中“完美”的样子才爱你。
脱单并不只是下定决心喊口号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行动前一定要理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卡点”,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只有迈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儿,爱情之路才会更加顺畅。
“为什么我条件还不错,却找不到对象?”
秋秋说:我挺向往恋爱婚姻的,家里也陆续在催,身边同龄的亲朋好友都结婚甚至生娃了,而我的上一段恋爱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为了脱单我这两年也没少努力,找过相亲婚介所、参加过线下联谊、也用过脱单软件,但都没啥结果。
我自认为条件也还算过得去吧,本科学历,身高162体重正常偏瘦,长相在好友评价中大概算中上,在广州工作不算特别好,但年收入也有20W+,为啥找对象就这么难呢?
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单身人口已超过2.4亿,大家都单身,脱单不是应该很容易吗?
实际上,除了部分“独身主义者”外,像@秋秋 这样条件不错却找不到对象的单身男女,在当下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中并不少见,他们大多有着还不错的学历背景,不少人还是高职高薪,在事业和经济上获得了一些成就,也同样在为脱单而头痛。
在我看来,脱单难并非个人原因,比如某些方面有缺陷、某些能力不足等,而是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婚恋观的变化,客观上造成了今天的恋爱比以前难得多。
如今的都市男女普遍都有这样的经历,二十来岁初出社会,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加班,儿女私事也就先放一边。
等到事业稳定小有成就回头才发现已经年近三十,生活圈子几乎全部被工作覆盖,想谈恋爱,却发现身边认识的单身异性已经寥寥无几。
于是一边说着自己要谈恋爱,一边却很难有动力去做点什么,上班忙工作,放假宅在家,甚至都懒得出门,好不容易出趟门也是跟老友一起吃吃饭,不主动也没渠道拓展自己的谁叫圈子。
不愿意主动去认识谁,会觉得很麻烦,不好意思主动示好,一心只想要随缘。
脱单这件事,不去做点什么,只是天天各种想象,待在家里等待,依靠各种“虔诚”的桃花玄学,就想要遇见一个符合心意的异性,这不亚于天方夜谭。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生来就是为我们准备好的,想要拥有,都要付出相对的努力。
所以,想要脱单,第一步一定要改变自己的随缘心态,主动打开自己,可以从尝试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开始,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建立足够大的社交圈,才有可能筛选到适合自己的人呀!
“门当户对”的观念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个时候讲究的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等级匹配;在近现代,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家庭收入和社会阶层的对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门当户对的观念在近年逐渐变成了“标签”的匹配,什么是标签?
它的形成主要依托网络的发展,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在描述和自我介绍时,会以一些简单的标签彰显自己。
比如“90后、大厂工作、小镇青年、E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属于自己的具象化标签。
这些标签也同样应用在各种线上、线下脱单市场中,在这些标签加持下,我们可以轻松快速筛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单身异性。
看起来选择变多了,实际上却是变少了,我们对脱单对象有了更多具象化的标准。
比如名校要配名校,180的男生要配165的女生,上海户口不考虑外地人,等等。
当标签成为一种标准,我们会不自觉的期望对方在各方面都是匹配的,坚信大数据一定能给我筛选最适合我的对象。
否则,不是我觉得不适合,就是你觉得不适合,更有人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当你仅通过匹配项筛选对象时,很容易陷入到条件对比中,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爱情变成一场非常理性的“质检”工作。
只要对方不满足自己100%的匹配项,就会不自觉的开始扣分。
当你抱着这样理性的观念去筛选社交对象时,无论见到再多相亲对象,参加再多社交活动,只要没有遇到标签完全匹配的人,你都会觉得“没感觉”,当你没法对具体的人产生好奇时,也就很难喜欢上一个人了。
怎么办?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脱单的第一步不是马上跟别人谈恋爱,而是先交友。
放下所谓的标准,忘掉复杂的标签,走过去靠近Ta、主动发起一段对话,感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愿不愿意靠近Ta?跟Ta聊天会不会反感......随着交流,去探索Ta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三观?Ta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通过接触,你会发现,虽然这个人并不能100%契合你的完美恋人标准,但跟Ta聊天是愉悦的,有收获的,我愿意进一步接近Ta;或者这个人条件很好,很契合我的标准,但跟Ta在一起,我感觉很不舒服。
这些感觉很重要,它可能是爱情萌芽的信号,也可能是另觅良缘的忠告。
很多人嘴上说着要脱单,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主观上渴望爱情,更多是来自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催婚的压力,他们内心是不相信现如今还存在好的亲密关系的。
没少听到这样的观点:“父母辈结婚有几个是因为相爱的?没离婚都是因为孩子和面子,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爱情,不过是搭伙过日子。”
又或者,好不容易认识一个有好感的人,还没开始发生恋爱关系就开始想,对方会不会人品不好,会不会对自己家暴,会不会根本就不爱自己,会不会即便现在在一起了,也走不到最后。
当你不相信爱情的时候,爱情是很难发生的。
很多人在恋爱前会给自己设置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女孩拒绝别人给她介绍对象,因为她觉得自己太胖了,没人能看上她。在她印象中,只有高高瘦瘦的女孩,才会有人喜欢。“瘦瘦的女生即使不那么漂亮,男生也很容易产生保护欲,我这么胖,谁会喜欢我啊?说我可爱都是硬夸。”
她给自己设置的前提是:瘦了,才配被爱。
可是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无解的,可能她的体质让她很难瘦下来,也可能其实在别人眼里她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这么胖,无论是哪种,根本原因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整个人对外散发的信息都是:我不够好,你不要来靠近我。
实际上,很多人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完美的,而是因为Ta能在你身上得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或是看到自己身上的价值。
比如你很活泼,喜欢组织活动,Ta跟你在一起能收获很多新鲜感和快乐;比如你不会做饭,Ta做完饭后看到你大快朵颐的样子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所以,Ta是因为你原本的样子而爱你,不是因为把你变成世俗眼中“完美”的样子才爱你。
脱单并不只是下定决心喊口号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行动前一定要理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卡点”,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只有迈过自己内心的那道坎儿,爱情之路才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