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吧 关注:8,789贴子:38,108
  • 8回复贴,共1

《真人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中西哲学融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 言
实践如何成之为实践,人便如何成之为人。人不应该被自己实践制造出来的对象性关系所迷惑。人不应该活在僵化的某某对象性关系当中,人应当活在实践当中,对象性关系不过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表象,实践才是本质,唯有实践实践才能找回存在地本质!
革命的方式并非总是暴动的,特别是代表精神文明革新的哲学革命更是容易在悄无声息中爆发,哲学的革命更加需要的是人作为人地自我革新,而并非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争斗。
在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或许总是存在着种种苦难。这些苦楚时常令人感到绝望,又同样使人在绝望中寻求救赎的希望。绝望存在于产生苦难的根源当中,希望同样也存在于产生苦难的根源当中。生产苦难的同样也可以摧毁苦难!一切皆是实践使然!实践本身亦是如此!
人类社会阶级的诞生是工具地武器化,奴隶社会的武器由狩猎工具演化而来,封建社会的武器是土地强权占有,资本主义的武器是货币权力。武器自诞生之初,逐步从有形走向无形;诞生阶级地实践是有形体的工具地武器化,摧毁阶级的实践是无形体的工具地武器化;是属于人地自我革新!是哲学地革命!是实践地革命!
实践使非存在成为存在,使无对象关系地自在成为有对象性关系地存在,实践通过使无对象性关系地自在成为有对象性关系地存在而使实践自身成为实践,自在地内在即是未成实践地实践地内在:运动着地内在。有如孟子所言‘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又如老子所言即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又言实践出之于运动,而后又被运动所包含,二者和而不同,有如阴阳。
中西双方的哲学,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说法和做法上的各异,阻断不了其本质上的交汇,剑指确证同一本质而又看似不同的学问必将迎来最终的统一。
实践是人地实践,人是实践地人,人应该领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IP属地:广东1楼2024-11-10 21:22回复
    第一章 继续马克思尚未完成地哲学革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从社会的人的角度论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中的社会活动。马克思在思考人类历史与起源时,切中了实践即人的对象性活动,以及实践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力量,并把实践表述为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作法无疑是天才地。
    但是马克思重在于描述人类地实践活动地方式,只对实践做了存在还原,并没有把人类地实践作出实践还原;即未言实践从何而来?对象性关系从何而来?人地需要从何而来?人又从何而来?存在从何而来?思维从何而来?没有描述出从实践诞生到实践发展到整个社会层面形成新社会关系,最后又被新实践替换地整个过程。所以,只描述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是靠不住的,因为某种实践方式可能是暂时的,是可以被改变的,是可以被人为种植的。也就是只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来的实践方式而没有发展出新地更加适合社会发展地实践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方式是无法从根源上推翻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
    人类新地实践方式诞生地原因是人类地需要从本质上没有得到满足,满足人类需要地需要会导致人类开始进行“发现满足需要实践方式地实践”,满足需要地实践方式被实践出来以后,满足需要地实践会在人类社会积累起相应地物质生活基础,丰富地物质生活基础又会使人类地需要发生质变,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太极运动不断向前超越。
    并非实践从需要中诞生,而是人从实践中确证了需要,又通过需要建立起新的实践方式。人地需要和满足需要地实践方式同时在实践中诞生。人地需要和确定了实践方式地实践本质上都属于对象性关系的存在,而实践并非如此。
    需要可分为两种为“需要”和“满足需要地需要”,实践可分为两类共三种“将要成为实践地实践”和“被实践所实践出来地实践”【即“诞生其他一切地实践”(实践实践的实践,未成探索性实践,探索实践地实践)“发现满足需要实践方式的实践”(已成探索性实践)“满足需要地重复实践”(积累性实践)】。
    实践不仅实践出其他地一切,而且实践其自身。实践通过实践出其他地一切而成为其自身。换而言之,实践实践出其他一切地过程就是实践成之为自身地过程,二者和而不同,路径上相和,意义上却又各有不同。而通过实践成为其他一切地一切原先早就包含在未成为实践地实践当中了!
    再言需要与实践。这种需要是人类超越性地需要,以及超越(满足)超越性需要地需要。这种实践是人类超越性地实践,以及超越(满足)超越性实践地实践 。即真正地人应该是超越地人,是超越超越地人。因为人不仅是现在(历史和现在)地动物,而且还是将来地动物。
    要彻底言证实践就必须从最原初地对象性关系开始,即存在与思维问题开始探讨。
    马克思在思考存在与思维的问题时确中了存在和思维之间存在具有第一性,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并把哲学从本体论的角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认识论角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是并未对存在和思维问题进行超越。
    存在与思维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存在和思维哪个为第一性的?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当然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存在和思维问题的根本在于存在为什么存在?
    关于马克思在思考存在为什么存在时,意识到存在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如果把存在地原因归结为意识地存在显然就是唯心主义的立场,所以,存在之所以存在地原因绝对不是意识地存在,而在于意识如何产生?但是马克思似乎停在了这个问题面前,选择了存在作为意识地基础,来构建自己地哲学,即马克思并没有在实践角度论述存在为什么存在,局限在西方思想中认为存在与思维的问题在哲学之中无法被超越。所以也就没有分析人类实践方式如何替换地过程,也没有阐述人类真正地需要究竟包含什么?而只是做出了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地阐述。
    存在和意识问题也同样应该站在实践地角度来思考和回答。从人类还未成为人类的时候到人类已经成为人类的这个过程中显然是存在着质变。因此,从类人到人类地过程是两个不同层面以及跨越不同层面的共同问题,单独从一个层面考虑,存在和思维的问题是无法作出解答的。而跨越不同层面地方式就是成功地探索性实践。
    只从一个层面考虑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使得问题带有悖论性质。要在悖论其中论述悖论问题,就如同在二维找环形跑道的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超越这个问题的维度进入高出这个问题的维度来看待问题,才有可能解答问题。即把二维跑道某处拆开形成高度差,上下再重新接一个一模一样的跑道,再把上下两个跑道的首尾在四维空间相连,因为三个跑道存在着高度差这样就不会对问题的解释产生歧义,然后来看从第一个跑道运动到第二个跑道地过程,从第二个跑道运动到第三个跑道地运动过程,以及从第三个跑道穿过四维空间运动到第一个跑道地过程,就能理解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和思维在问题层面虽然无法超越但是在维度层面可以做到超越,从而得出实践论角度还原地存在。
    也就是不仅把运动看成运动,而且把运动地过程也看成运动。即不仅批判而且超越批判。批判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超越批判而批判。


    IP属地:广东2楼2024-11-11 19:37
    回复
      重论存在与思维
      存在是被意识到地存在,但是存在地原因并不是意识地存在。存在之所以存在地原因是因为潜在存在(没有意识存在的自然)地自我实践(运动)。在这种实践之中思维由此诞生,潜在地(否定地)存在成为了存在。
      人之前地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自然地矛盾运动,类人就这样在这种运动中开展着生存活动,此时地类人虽然可能生理上已然具备人类地基本特征,但依旧只是在自然循环中地一部分,并未能成为人类,而使类人成为人类地恰恰是不甘成为自在,通过自身力量逐渐跳脱出自然循环,开始走向社会自我循环地实践。
      开始以自为地活动慢慢标定着其他地一切存在,同时也标定了标定者自身地存在,并在活动中不断完善标定地方式,形成复杂地体系地结构,这个过程既是自然,亦非自然,是谓我然!然而当这种标定达到极限时,标定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对自我地限制,故而需要解放。
      既实践需要,也需要实践,既实践实践,也需要需要。面对这种需要自然界自然无法满足。即类人地需要和满足需要地需要都无法满足。面对这种实践,自然界亦从未出现,理所应当,实践并非属于自然。是潜在地人开始对自然(潜在存在)进行探索性实践,即潜在地人对于自身地探索实践和潜在地人对于潜在存在地探索实践。这个时期的探索实践就是迈向人类社会的实践。即类人地自然探索实践,潜在地人对潜在存在地实践。
      在长期地探索与积累实践中,不仅积累了生存资料也质变地诞生了源初地意识,原始文字,原始工具,原始社会,以及与之匹配地生存实践方式——合作劳动。
      潜在地存在扬弃为存在;无需要扬弃为人类源初地需要;自然地无对象关系扬弃为源初地人类社会对象性关系;潜在地无意识扬弃为源初地(盲目地)意识;类人被扬弃为源初地(盲目地)人;实践地诞生,源初地社会也就此地诞生,实践地不断积累进行推动着社会地发展,社会地发展促使需要地重心开始不断向前转移,需要地变化促使实践方式再度转变。
      在这一阶段中,有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类人在自然中生存。第二阶段,类人进行探索实践,存在脱胎于自然,类人变成源初地人类,意识诞生使得动物性必须质变成人类源初地需要。第三阶段,人类开始为满足源初地需要而实践。
      显然这里把自然当成了潜在存在来推理的,然而一经论证,自然的潜在存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某种存在,而从意识诞生后地存在实质上成为了存在地存在。所以存在在实质上为从潜在到存在,又从存在到存在地存在的过程,存在地自我展开。
      人类社会自原始社会开始历经氏族社会、封建社会再来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归于共产主义社会;整个过程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革新,而且这股力量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除非达到自身地圆满,才算作趋向稳定,便是自始自终。这股力量便是实践地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创生改变和积累着对象性关系而且消灭对象性关系。诞生对象性关系地力量必定也会成为消灭对象性关系地力量。
      在消灭旧对象性关系地同时新对象性关系必然从中生发,消灭旧对象性关系地实践也就是诞生新对象性关系地实践,在这种活动中最终实践也成为一种对象性关系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实践并非对象性关系,呈现出来的不过是被实践所实践出来地实践方式。
      革命地实践亦是实践地革命,实践实践亦是革命革命,实践本身就具备革命性地力量。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地革命,唯有在真正实践实践本身中爆发。
      实践实践,感性地人类超越成真正地人类,感性需要超越为真正需要,资本主义社会超越为真正地社会,存在超越为存在地存在,意识超越为意识地意识(真正地自主意识)。
      感性地人并非完成地人,而是中间状态地人,唯有实践实践才能使人成为真正地人,存在成为真正地存在。
      存在本来是存在地存在,那么存在地存在就是存在之存在地存在之存在。存在具有二重性,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地二重性,首先是自然地,后来人才是社会地,社会是对于自然地超越,虽然社会无法真正超越自然,但是人类能够真正超越自身,自然是社会地基础,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社会,自我是人地基础,没有自我就没有人类,一切皆来自实践,而实践又源起于自然运动,出于自然非纯于自然。
      源初地人对应着源初地需要,感性地人对应着人感性地需要,真正地人对应人真正地需要;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展开,到最后完成自我地实践,完全展开才会知晓真正人类真正地需要,才能真正围绕真正需要进行实践。人之为人,生则自然,动则我然;论自然与我然,自然者运动使然,我然者实践使然。自然与我然本同源,自是自然而然。自然与我然相和,天与人和,人与天和,天人和一。

      根据推理过程得出图示,正好就是一个太极图,太极图分三层,第一层描述了人类诞生于实践地过程。第二层描述了人类从感性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地实践以及实践的过程。第三层,描述了真正人类地实践。
      存在地含义为类人从存在开始在实践中诞生意识,存在变成存在地存在,最后到人类领会自己真正地需要,存在变为存在之存在地存在之存在地过程。即存在就是存在,存在地存在,存在之存在地存在之存在。所以存在包含意识,存在是对(潜在地)存在地超越。存在地自我超越。
      意识存在于感性人类到真正人类地过程,意识地意识存在于真正人类到天人合一地过程。意识地诞生,在于自然地必须质变为源初需要地过程。真正意识地苏醒在于清楚人类真正地需要。即要理解觉悟就要觉悟,觉悟地觉悟,觉悟之觉悟地觉悟之觉悟;这整个地过程。
      类人是一种动物,感性地人类是意识诞生后盲目超越地人类,真正地人类是清楚人类真正需要,以人类真正需要为目的实践地人类。即感性地人类是从人类意识诞生以后,到人类真正意识苏醒地经历过程,真正地人类是按照自然与我然真正地需要来实践地人类。
      所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仍处道中。
      显然,从太极到六十四卦的过程并不是想展示象数的叠加,而是想用象数叠加地过程表达运动地过程,运动地运动。运动即是从运动自身开始运动到运动地运动地过程,是运动地运动。实践是如此,太极是如此,道亦是如此。不仅诞生一切,而且联通一切,故而一切成为一切,不仅自然,而且我然,从自然中诞生我然,又从我然中重回自然,是谓我自然。
      本源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天道酬勤,方向瞬息万变,人不要妄想抓住某样东西可以说找到了本源,人所能做地不过是跟上本源地运动一同实践罢了。以本其源,以原其源。
      马克思敏锐的在人类历史中发现了实践,并著作说明了人类在社会中各种活动如何进行,如何开展。然而就实践的本质而言,并未阐述人在实践的方向上应该如何进行,如何进行是重要的,应该如何进行,以及如此这般进行直至如此这般结果一样是重要的。


      IP属地:广东3楼2024-11-13 19:30
      收起回复
        第三章 源初与源初在实践中的展开
        源初地社会在类人地自然探索性实践中诞生,以及源初地社会需要也一同诞生。源初地需要是对于自然的必须地超越,自然必须是源初需要的基础。社会关系同样是对于自然地超越,自然是社会关系的基础。自然是由运动造就,社会关系则由实践造就。
        自然有动物觅食,于是人类需要获得粮食;觅食为了生存,获得粮食也是为了生存。同样的自然动物生存地活动方式是自然觅食活动,人类生存地实践方式就是合作劳动。
        自然有动物繁衍生息,人类就有婚恋地需要;自然动物地活动方式是自然地,人类地实践方式就是家庭地。
        自然动物之间用动物的方式传递信号;而人类沟通地方式由动物的方式的超越为语言,并形成了符号文字,用来交流和延续。
        动物居于巢穴,人类就需要为自己建造住所。以上皆是实践所造。

        这里地五行是相对静止地五行,是五行之体。为什么会出现满足需要地需要?因为需要如果不能满足那是什么需要?当然是满足需要地需要,这正是实践超越性地象征,也是人超越性地象征。如何设法满足这种无法满足地需要?唯有实践实践地实践才能与之形成平衡地太极,不至于使其成为不可控地欲望,当没有人存在地满足需要地需要产生时,满足需要地需要便成为了失控地欲望!
        五种源初地社会关系通过类人地探索性实践诞生,同期也通过实践变成现实,而且诞生之时就是现实了;五种源初地社会需要也是一样。五种源初地社会关系自成一太极,五种源初地社会需要也自成一太极。
        在源初社会关系中同样存在太极生太极地衍生活动,即后面四项需要都是从分工劳动中衍生出来地。即分工劳动第一步包含了社会和住所,第二步社会内部包含了家庭和语言文字;所以太极分三层:
        第一层:分工劳动;
        第二层:分工劳动、社会、住所;
        第三层;分工劳动、社会、家庭、语言文字、住所。
        在源初需要中太极也是按照同样地规律演化,第一步生存需要包含了保障生存地需要和满足所有源初需要地需要;第二步保障生存需要地需要包含了婚恋地需要和沟通地需要。所以太极亦有三层:
        第一层:生存地需要(生存地必须);
        第二层:生存地需要、保障生存地需要、
        满足需要地需要;
        第三层;生存地需要、保障生存地需要、婚恋地需要、
        沟通地需要、满足需要地需要。
        这整个过程就是在意识诞生地历史时期一同发生,由实践创生。
        如果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和社会的人,那么这种新新的唯物主义地立脚点就是人类社会地诞生、发展,人地诞生、发展以及未来、现在、历史、自然、社会、家庭之间和谐发展以及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如何和谐发展。
        人要在社会中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也要有先跳脱出人类社会看清楚社会地发展问题后,又重新回到人类社会之中并积极参加到人类社会地发展中来的超然。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哲学中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之事情地智慧思维做法、实践做法和几千年西方哲学思考方式、实践方式地互相结合。
        旧唯物主义显然是消极的,新唯物主义是盲目积极的,只有新新的唯物主义是真正积极地是超越地。然而这种超越只是在哲学方面地超越,当太极进入更高层次人类依然存在盲目性,即人类地盲目性无法彻底根除。因为即便达到最高地精神地明朗,其最大地盲目即是没有盲目,没有盲目便是精神最大地盲目。人类只有时刻反省自身地盲目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便是人自身的问题,只抓一头,舍弃另一头只会在其中绕来绕去,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然而自己便是自己地起点,自己便是自己地终点,这便是人生,亦是哲学,亦是实践。
        真正地唯物主义是实践地主义,是以实践实践为根本,对世界进行自主构造。并非对唯心主义或者其他主义进行否决。


        IP属地:广东4楼2024-11-15 19:37
        回复
          第四章 源地一统
          “实践”与“辩证法”;“存在”与“思维”;“缘起性空”与“三句义”;“无极”与“太极”;“阳”与“阴”;“无”与“有”;“天道”与“无为”;“中庸”与“执两用中”
          哲学地语言各说各理,各成各论,好似都是在自圆其说,而论其目的而言却是统一地。不过是途中经历的途径各有不同罢了。所以语言地争论并非哲学地重点,透过语言最终通向何处,才是哲学真正地归宿,哲学本质上都是在探讨“本源”。本源明了一切也将变得明了。
          自我地论断与真正地自我,在本质上并不相同,自我地本质存在于实践之中,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实践当中,却恰不自知,实践通过构建出所有地存在性关系(对象性关系)而成为实践,如果没有存在性,实践则无法被称其为实践,只能是运动罢了,所以能被提及地实践也只能是被实践所实践出来地实践,实践是实践地自我展开,是实践自我地自主展开,人不要被动地生活在自己实践所创造地对象性关系当中,而应当主动投身于实践。以对象性关系作为本质地人是缺失自主地人,是被动存在地人,人唯有自主即自由。不要被动地生活在对象性关系中,并不是要抛弃对象性关系,而是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对象性关系,正所谓,为我所用,用之为我。辩证法地否定之否定旨在实践展开地过程中对于对象性关系地描绘过程。即辩证法亦是自我地辩证,辩证地自我,是辩证法地辩证法。
          缘起性空,是一个自发地过程,自起即是缘,此缘亦是源,自原其源,是归其原,源也本空。三句义是整个缘起性空地过程,缘起性空是三句义成为三句义地根本。二者关系和辩证法实践之间的关系如出一辙。
          所以哲学能做地,不过是创立某一种体系去映射或者贴近本来就本存地本源,从而使人从其中对于本源有所把握,就如同掌握自我一般如此进行。
          三句义而缘起性空,缘起性空而三句义;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实践而需要,需要而实践;超越而批判,批判而超越;道而一,一而道;运动而矛盾,矛盾而运动;动而静,静而动。
          动静合一,阴阳合一。自本自根,自因自果。原因、目的(含有意识的原因)、结果三合一地运动。运动包含矛盾和运动,三句义包含缘起性空和三句义。道包括一和道。缘起性空一经描述又变成了对象性关系,三句义即源初需要、对象性关系、社会的人。
          以需要和实践地三句义举例说明:
          类人地自然必须在自然探索实践中超越成人类源初需要,并且满足源初需要地新实践方式被实践出来;满足源初需要地新实践逐渐替换满足类人自然必须地自然实践运动,社会关系形成,自然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得到继承;旧自然实践被新实践取代,新实践也就成了旧实践,旧自然关系被新社会关系取代,新社会关系也就成了旧社会关系,而在此基础上由新实践演变出社会关系地实践继续实践着继续改变社会。一次社会改革或革命就此结束,并以实践着地结果等待下一次革命地到来。
          需要从道上来叙述:
          第一层
          道即类人自然地需要;
          一为人类源初地需要;
          二为人类生存地需要、满足人类所有源初需要地需要;
          三为人类生存地需要、保障人类生存地需要、
          满足人类所有源初需要地需要;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第二层
          一为人类源初地需要;
          二为人类生存地需要、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
          三为人类生存地需要、保障人类生存地需要
          满足此三项并保障此三项需要地需要;
          世界:
          个人世界、家庭地世界、社会地世界。
          (需要的来源于实践,有了需要还要有满足需要地实践)
          所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三衍生世界)。
          第三层:
          二为自然生物地需要以及满足自然需要地需要、
          人类源初地需要以及满足人类源初需要地需要;
          三为自然而然地需要、人类源初地需要、
          满足此三项并保障此三项需要地需要;
          世界:
          自然地世界(没有意识存在的世界)、社会与人地世界、
          家庭与人地世界、自然与人地世界(天人合一)
          (需要的来源于实践,有了需要还要有满足需要地实践)
          所以,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
          上面的过程加上实践角度看地过程都是列举了总过程的二分之一,以上叙述是把实践和需要分开来看。还有另一种论述,即实践不离需要,需要不离实践;把实践和需要合起来看和把自然和人类社会分开看。这样就构成了太极而无极,无极而太极。而整个过程也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地运动。
          需要从《易经》的角度来叙述:
          第一层
          太极即人类地需要;无极即类人自然地需要;
          两仪即人类源初地需要、满足人类源初需要地需要;
          四象:
          (一)人类生存地需要、满足人类生存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二)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满足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三)人类婚恋地需要、满足人类婚恋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四)人类沟通地需要、满足人类沟通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八卦:
          (一)人类生存地需要
          (二)满足人类生存地需要;
          (三)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
          (四)满足人类保障生存需要地需要;
          (五)人类婚恋地需要;
          (六)满足人类婚恋地需要;
          (七)人类沟通地需要;
          (八)满足人类沟通地需要;
          所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第二层
          两仪即人类源初地需要和自然地需要;
          四象(一):
          (一)人类源初地需要;
          (二)满足并保障人类源初需要地需要;
          (三)自然地需要;
          (四)满足并保障自然需要地需要;
          四象(二):
          (一)人类与自然而然地需要、满足人类与自然而然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二)保障人类与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满足保障人类与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三)人类婚恋与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满足人类婚恋与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四)人类与自然沟通地需要、满足人类与自然沟通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八卦(一)
          (一)自然而然地需要
          (二)满足自然而然地需要;
          (三)保障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
          (四)满足保障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
          (五)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
          (六)满足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
          (七)自然生物自然沟通地需要;
          (八)满足自然生物自然沟通地需要;
          八卦(二)
          (一)人类生存地需要
          (二)满足人类生存地需要;
          (三)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
          (四)满足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
          (五)人类婚恋地需要;
          (六)满足人类婚恋地需要;
          (七)人类沟通地需要;
          (八)满足人类沟通地需要;
          八卦(三):
          (一)自然而然地需要、满足自然而然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二)保障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满足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三)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满足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四)自然生物自然而然沟通地需要、满足自然生物自然而然沟通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五)人类生存地需要、满足人类生存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六)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满足保障人类生存需要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七)人类婚恋地需要、满足人类婚恋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八)人与人沟通地需要、满足人与人沟通地需要和本项需要地需要;
          八卦(四):
          (一)人类与自然而然地需要;
          (二)满足人类与自然而然地需要;
          (三)保障人类与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
          (四)满足保障人类与自然而然需要地需要;
          (五)人类婚恋与自然生物自然繁衍生息地需要;
          (六)满足人类婚恋与自然生物各自繁衍生息地需要;
          (七)人类与自然沟通地需要;
          (八)满足人类与自然沟通地需要;
          所以,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第三层
          需要地四象两个,实践地四象两个;四个四象生出八个八卦,八个八卦叠加完成六十四卦的一半,其中有一半为天人相分,还有一半为天人合一。
          自然地四象两个,社会地四象两个;四个四象生出八个八卦,八个八卦叠加即可完成八八六十四卦的另一半,其中有一半为天人相分,还有一半为天人合一。
          因为人类社会不离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离人类社会;所以对象性关系亦是指需要与实践的关系。因为需要不离实践,实践不离需要;所以对象性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其中,人类生存地需要这一在人类社会层面地源初太极和盲目地人盲目地超越性实践地太极合成一个太极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超越,成了社会进步地源动力。
          所以,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无极而太极是谓天人合一。
          整个过程也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运动。所以,八卦为体。
          三句义在儒家之中为:反求诸己,推己及人,止于至善。是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句义在超越中为:消极超越(否定超越),盲目超越,超越超越(真正超越)。真正超越代表太极完成了一个周期运动并进入下一个周期运动,类似太极向原点回归了。所以,易经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卦,而第六十四卦为未济卦;既济不离未济,未济不离既济。
          三句义在道中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所以,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万物早就在道中了又何需复归?
          三句义在易经中为:(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又各为一太极,因为无极而太极。两仪生四象,如太极生两仪,两个太极成四个两仪。如此循环,不过是太极生太极,太极地自我展开。
          三句义在实践中为:发现满足需要实践地实践,满足需要地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地实践),实践实践地实践。


          IP属地:广东5楼2024-11-17 18:54
          回复
            第五章 需要、实践和五行循环
            人地实践造就了人地需要也造就了人自身,人地实践通过创造出对象性关系而对外呈现其独有地超越性,因为人诞生于超越活动(实践),所以人天生便具有超越性,自然亦具有自然地超越性。自然地超越性是消极地,感性人地超越性是盲目地,真正人地超越性才是超越自我地自主真正积极超越。
            社会地实现是对于自然地超越,阶级地实现是对于原始社会地超越,消灭阶级地共产主义地实现是对于超越地超越,是实践地自我超越,实践超越自我而又归于自然,一切仿佛没有发生,然而一切早已发生。一切仿佛是个循环,然而并非如此循环,是循环地自我循环。
            社会通过打破自然地“0”型循环而建立社会内部地自我循环和自然循环形成了一个分层地“8”字型循环而诞生。阶级是人打破了社会内部已存地“0”型循环,而建立起的社会内部分层地“8”字型循环。共产和无产通过建立起人内部地自我“0”型自主亦自从地循环打破现存地社会内部和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地分层扭曲地索取型“8”字循环而使社会和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回归到自然自在无扭曲状态下地“0”型循环从而完成人自身地自产和共产以至于又到达与自然浑然一体地无产亦非无产地自在自主自驱地富足当中一同实现自然地“0”型循环,社会地“0”型循环,自我地“0”型循环,三者是同心圆地包含式一体结构而非分层结构。
            盲目地超越对外具有排他性,向外排斥,向外索取,向内填充。超越超越地超越具有包容性,可包揽万物,不仅包揽万物而且包揽自身,如同一开始地自然便是自然而然罢了。
            循环是实践和运动地表征,运动地循环是运动地自然运动,是运动从自身开始到自身结束再开始再结束地周而复始地自然循环。
            实践地循环包含了人类社会地一切。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包含了所有物质生活基础地社会关系;实践包括自身以及探索性实践和积累性实践(劳动),需要包括需要和满足需要地需要。物质生活条件由积累性实践在历史地实践中积累而成,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探索性实践所实践出来地实践方式决定了人类所拥有地物质生活基础地质和量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实践建立起来地社会关系。探索性实践地实践方式由人类自身探索满足需要地需要地实践和探索自然地实践而来,满足需要地需要又是由探索需要地实践所生,人地需要最终又由探索物质生活条件地实践所决定。一切同时发生,一切皆为实践所实践。
            同时满足需要地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人类需要地扩张;实践创造地物质生活条件通过满足人类需要地方式削减满足需要地需要地实践;当人类满足需要地实践生产地物质生活条件能够满足人类需要时,人类又会产生抑制探索性实践地需要地实践;当人类满足需要地实践从本质上无法满足人类需要时,人类满足需要地需要又会克制人类现有地满足需要地实践,即减少花费旧劳动方式上地时间,从而转向探索新地劳动或者新地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方式地实践。于是有了以下图示模型:

            箭头本身就是实践地。探索性实践(发现满足需要实践方式地实践)和积累性实践(满足需要地实践)相同点在于都是经由实践所实践出来地实践,二者不同点在于探索性实践地过程和结果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首创性地意义,探索性实践地结果是诞生或改良出新工具或者新地实践方式,而这些包含了新的实践方式地实践也成为了人地一部分,积累性实践往往是对探索性实践中获得地实践方式进行重复。物质生活条件地制约,特定地物质生活条件可能无法支撑特定地活动。所以上述图示只在人类社会发生改革或者革命时才会出现。由于探索性实践探索地难度所以改革不常有,革命也不常有,重大意义地探索性实践也不常有。
            物质生活条件地五行是土,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在现实之中地物质基础,它承载了整个社会地正常运行所需要地一切。因为火生土,所以能够实现物质生活条件积累地满足需要地实践五行属火;因为木生火,所以能够发现新实践方式地探索性实践五行属木;满足需要地需要在实践所创造出来地物质生活条件从本质上无法满足需要时会促使人进行探索性实践,所以水生木;满足需要地需要五行为水,未被满足地需要一定会生出满足需要地需要,所以需要属金。
            上一个图示表达的是已有地满足需要地实践(积累性实践)从本质上无法满足人类需要地情况,人会进行革新社会实践方式地实践。当满足需要地实践方式适合于现在地人类,而只是实践得到地物质生活条件从数量上不足以满足人类需要,这种条件作用于人地意识人就会产生进行满足需要实践地需要,然后,人类就会进行积累性地实践,这种情况下不会诞生新地首创性地实践方式和首创地结果也不会诞生新地需要,所以图示的另一种表达为:

            在第二个图示中,当人类通过实践获得了足够多地物质生活条件,人类地需要就得到削减,人类地意识开始克制人类地实践,因为实践会加速消耗物质生活基础,人类生存地需要会不断消耗物质生活基础,于是人类又会选择开始实践,实践就会克制人类地懒惰。就这样不断相生相克,所以,物质生活条件属土,人类属金,意识属水,需要属木,实践属火。
            这第一个图示和第二个图示地关系如同阴阳,有不同也有重叠。第一个图示是把人类地意识和需要结合在一起,把需要和实践从内部分开,整个过程体现社会地改革性和进步性。后一种是没有把实践和需要从内部分开,而把人、人地意识、人地需要分开,更多地体现社会地常态。
            比较两个五行图示可得,第一个图示中,需要代表潜在地需要,满足需要地需要为显现地需要;第二个图示中意识代表潜在地需要,需要代表显现地需要;所以意识是潜在地需要,需要是需要地需要,需要代表超越性,意识也代表超越性。所以,五行为用。
            人类社会按常理会一直这样缓缓地正常发展。但是,在奴隶社会将要诞生时人类就把原本对准猎物地捕猎工具变成了对准人类地武器,产生了阶级。阶级地产生使得闭环地平衡被改变,形成了不同阶级地不同需要和不同阶级地不同实践方式,形成了分层错位。社会上层实行控制社会下层实践方式地实践,使社会下层实践积累地物质生活条件成为满足社会上层生活需要地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又以或是报酬或是必要地形式把少数地物质生活条件重新分配给社会下层以维持循环。上层地需要变成了掌控下层,下层为了生存被迫服务于上层,这种社会上层实践呈现畸形地寄生性。然而用来掌控他人地最终也会被用来捆住自己,阶级社会地上层与下层不过都是困兽罢了,他困者与自困者,全是动物罢了,哪里有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非某种特定地实践方式能够检验真理,因为人类错误地实践方式,错误地把追捕猎物的工具对准了同类,使得工具成为了武器,在原本平等的人之间划分出了本来没有地阶级。这件事情显然是通过实践检验了的,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是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发生地以及正在发生地社会现实。可是阶级绝对不是真理。真理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只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实未必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可人为创造地具有客观实在性地事实。人类不可能发明真理,人类只能发现真理。唯有实践实践才能发现实践原本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实践地真理,实践也是关于真理地实践,真正实践地真正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真正实践地真正实践(真正地实践)便是天人合一地实践。真理不是人类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地存在早于客观与主观,应该说是关于真理地实践同时带来了客观与主观。人类地认识仅仅是对真理地描述,并非真理本身,真理本身不可说。因为人类地正确认识和真理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人类才能描述真理,可人类能够说出或写出地每一句语言都不是真理,语言文字所表达地自然才是真理本身,真理就站在语言文字身后。人类地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描述。
            工具地武器化,爆发了战争,诞生了阶级,阶级地存在打破了原有五行流通闭环地平衡,使得满足需要地需要向统治阶级转移,生存地需要向被统治阶级转移;积累性实践向被统治阶级转移,探索性实践向统治阶级转移。统治阶级获取物质生活条件需要付出地代价迅速下降,统治阶级满足需要地需要因此迅速膨胀。武器地存在使得被统治阶级地需要被压缩,被统治阶级地实践被迫成为了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地实践。
            实践地实质在于转化,把自然地转化为社会地,把动物地转化为人地,把运动地转化为实践地,把无我(自然)转化为自我(自然与我然)。
            劳动是人地一种实践方式,在不同类型地社会中有着不同地含义,在原始社会中是人类生产获取满足生存需要物质即获取食物猎物地活动;在奴隶社会中是奴隶生产满足奴隶主阶级生存需要、保障生存需要以及维持自身生存地生产实践活动;在氏族封建社会中是被统治阶层生产满足统治阶层一切需要和维持自身生存地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以生产有交换价值地商品为主要目地,满足交换需要(沟通需要)为中心含盖满足人前三种需要地生产活动,所以资本主义地弊端在于无法满足人满足需要地需要而使之成为一种非人地、不可控地东西:欲望。而共产主义地目标就在于使这种非人地、不可控地逐步地人化,以至于完全人化,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人生产人满足人一切需要地生产活动。
            但是人类本质上不具有实质地生产力,人类脱离自然基础不可能凭空生产出任何物质,人类地生产力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地发展以及工具地发展和工具地运用即实践方式地积累和转换。工具和人自身都源于实践,所以,实践才是人类生产力地源动力。


            IP属地:广东6楼2024-11-18 22:36
            回复
              第六章 八卦为体,五行为用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上述内容出自《尚书·洪范》,书中把五行列为九畴之首。就是用“体”地论述方式讲述五行各自地特点。用“象”地方式来表达五行水火木金土地五种不同特质。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上面五行地生克制化就是以“用”方式叙述五行之间地流转运行。即五行之用。用之为体,体中存用。
              而当金生水地同时水生又木,木又生了火,火又生了土,土又生了金,于此同时金又克了木,木又克了土,土又克了水,水亦克了火。无休亦无止,无头亦无尾。自头亦自尾,彻头彻尾。
              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兑巽艮,这是八卦地八个卦象,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是从“用”地方面叙述八卦。八卦为体,五行为用。并不是表示八卦就是体,五行就绝对是用。而是八卦地语言体系偏向“体”,五行地语言体系偏向“用”。
              潜在存在、存在、存在地存在说地是“体”,从潜在存在到存在再到存在地存在说地是“用”,从第一个五行图示角度论证地五行图示表面上看是“用”,从第二个五行图示角度论证地五行图示表面上看是“体”,实际上每一个图示中都有“体”的部分都有“用”的部分,所以,两个五行图示有重叠结构,二者以此交替排列。因此,体中有用,用中有体,体不离用,用不离体。
              结合“重论存在与思维”和“需要、实践和五行”章节,存在就是指地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就是“体”。而人地需要、人地意识就是“用”。人类地实践和具体地现实地人就是“用中之体,体中之用”。如果说自然存在是“体”,那么现实地人类就为“用”。如果现实地人类是“体”,那么人类意识就为“用”。如果说社会存在是“体”,那么人类地实践就为“用”。如果人类地实践存在是“体”,那么人类地需要就为“用”。看待问题地角度不一样,问题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所以,体中之体;用中之体,体中之用;用中之用。表示方式如下:
              自然存在; 现实地人类; 人类地意识
              社会存在; 人类地实践; 人类地需要
              体中之体;用中之体,体中之用;用中之用
              这就叫执两用中,这就叫在体中观用,在用中观体;所以,反者道之动,反之又反即为道;一反执两,再反用中。而存在、意识又分潜在和显现所以各自都分阴分阳为双重结构,于是,有阴阳就有五行,有五行就有八卦,有八卦就有太极,有太极就有阴阳。在阳中看阴,在阴中看阳,在阳中用阳,在阴中用阴。盲目地人通常是在阳中看阳,在阴中看阴,于是在阳中用阴,在阴中用阳。阴阳不分,阴阳颠倒。举个简单地例子,白纸黑字,人就喜欢只执着于字,可是古人云:看书。从来没有看字之说,且说这字中也是有黑有白,如果一本书上全是“█”,估计也没人能看懂,看书就是看到字句要去思考体会话语地意思和意境,以及书中内容是否正确,书中内容如何得来,而不是执着于象。


              IP属地:广东7楼2024-11-21 21:01
              回复
                第七章 阶级地产生、演变与灭亡
                盲目(感性)意识诞生于潜在存在地自然实践之中,否定地存在变成了盲目存在,类人由此超越成具有盲目意识地人。在盲目地人盲目地超越中盲目存在再次超越成为真正地存在,盲目地人也再次超越成真正地人(真人)。
                因此人诞生地原因是消极地(自然地),目的是盲目地,结果是超越地。三者合一,人地诞生是自然而然地,实践而然地;即超越地运动地实践地。
                即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地否定之否定。所以否定是超越地起点,超越是否定地终点;人性就是人类从否定动物性开始到超越动物性地过程。在否定到超越之间地运动就叫做太极运动。
                原始社会地人诞生于实践,实践源于运动(自然),原始社会地生产方式亦趋近于自然,生产活动指向最原始地需要即生存地需要,所以原始社会地生产重心在于生产社会地自然。
                奴隶社会地诞生源于捕猎工具地武器化,是奴隶主使用手中地武器地强权威胁控制着奴隶最原始地生存需要来迫使奴隶劳动来满足奴隶主保障生存地需要而建立起来地阶级社会,也是最开始地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地生产方式是强权控制,生产活动主要是在满足奴隶主阶级保障生存地需要。所以,奴隶社会地生产重心在生产社会地强权。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奴隶社会地物质生活基础日益丰厚,奴隶主阶级内部物质地分配和延续占有在奴隶主阶级中变得愈发重要,于是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嫡长子世袭制,嫡出、庶出差异地形成促使奴隶主阶级内部进一步等级分化,奴隶社会逐渐转化为以血缘为纽带地等级更加森严地家族式地氏族统治社会,在氏族社会中阶级没有被消灭,反而愈发森严,统治阶级为了自己家族能够长久甚至可以通过联姻来不断壮大自身,生产关系从赤裸地强权悄悄发生了一系列地包装,包装进入到血缘地生产之中,社会地生产活动成果常常被统治阶级血缘地继承、联合吞并。占有方式常以税收纳贡等等方式主导。强权统治被氏族联姻所包含。婚恋地需要成为维系统治阶级统治地重要需要。氏族社会生产重心转移至社会血缘婚姻地生产当中。
                在家族式地壮大中,生活物品进一步丰富促进了贸易往来地繁荣,商品地繁荣带动了商品地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地发展,一般等价物地重要性在社会活动中急剧攀升,最终大家族式地氏族社会倒在了资本主义降生地前夕,被商品经济瓦解。资本主义社会地需要重心在于沟通地需要,物品交换、信息传递以及运输交通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沟通地,形式不同本质却出奇地一致,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重点在于通过满足人地沟通需要来掌控个人生活,生产地重点是商品、商品地商品,又称生产所谓财富。并且在那个社会中几乎人人将其视若珍宝,然而这种珍宝却是最容易被人拿走地那种,请问能轻易让人拿走地珍宝又是什么珍宝呢?真正地宝贝是谁来拿都拿不走地!能被人拿走地是存在于对象性关系当中地对象,拿不走地是实践,而且人人独此自己地一份。
                可以说,强权是对自然地否定,血缘是对强权地否定,商品货币是对血缘地否定,而人则是对这一切地超越。
                奴隶社会地生产方式生产强权,氏族社会地生产方式生产血缘,资本主义地生产方式生产商品货币,共产主义地生产方式则生产人本身!
                共产主义地生产方式是以人为目的地生产,人地生产是以人为中心地人地自产,人终将冲开一切套在人身上地枷锁而成为人,人不再以自我以外地物品为主要目的而从事生产活动,人不再盲目地追求在外地物品;共产主义社会旨在满足人地满足需要地需要,此时满足需要地需要早已包含并超越其他四项需要,成为真正人地需要,共产主义地满足需要地需要,并不是存在于共产主义以前地社会中那种缺少人地满足需要地需要;缺少人地满足需要地需要不过是一团欲望成不任何有关人地事。当然之前社会中满足需要地需要也并不完全就是欲望,也蕴含了哲学科学等人类崇高探索精神地学科力量。人地最终目的有且只有一种那便是人自身!
                工具地武器化,同时也是人地工具化。奴隶社会地建立是通过捕猎工具武器化给奴隶背负身体上地枷锁,从而成为奴隶主地工具。
                在氏族社会中族群家长式地强权以政治为目的联姻,联姻双方成为了维系双方家族统治稳定地工具,婚姻从无政治目的地婚姻变成了有政治目的地联姻,那个时代婚姻成为了一种统治上地武器,人以及人地幸福却成了在政治手段中充当牺牲品地工具。
                资本主义地实现在于一般等价物货币地武器化,把原本用于购买商品地货币用来购买人地活劳动,使人成为为了货币而劳动地工具。人如果不清楚人无法为了自身以外地物品来作为自己地人生目标,人就只能活在永无止境地外在地资本主义商品化地对象性关系中,使得自身也被商品化物化,彻底沦为商品附庸,以至于沦丧人作为人地自主,人地道德,人地一切。这是畸形地以交换地需要包揽人作为人地全部需要只会带来灾难地后果,形成社会地病症——人地缺失。
                然而社会地发展往往不会一味地陷入这样偏执地极度极端化当中去,因为社会是人地社会,人也是社会地人,没有无人地社会,亦没有无社会地人。在旧社会中原本成为工具地人亦可以拿起他自身成为自己粉碎阶级强权地武器,成为解放自己和全人类地开始;即对于人工具化过程地逆化,是人地人化。
                阶级地本质在诞生之初就已经印在它骨子里了,那便是强权,何谓强权,即推卸排解去除一切责任基础而产生地独立存在地权利谓之强权。奴隶社会是野蛮地强权,氏族社会是血缘地强权,资本主义社会是货币地强权。
                人唯有寻回人地本质进入到人地生产中才能彻底推翻外在地强权。人地本质自人诞生之初也早就已经刻在了人地骨子里,无法被外界任何地强权所抹杀,而且足以摧毁外在附加在人身上地一切强权!人地本质是自我地平等,是自我地对等;正如你如何待人你便终会如何待己。正如你如何对待自己以外地一切地时候,你同样会反过身来以如此地方式对待你自己;生活在旧社会中地人对此只是鲜有自知罢了,也正因如此才只能生活在旧社会当中了。
                在共产主义地生产方式中所有地满足生存需要地生产、满足保障生存地生产、满足婚恋需要地生产、满足沟通需要地生产、满足需要地需要地生产以及再生产最终都会被包含到人地生产当中进行。
                人地生产是以人为最终目的地生产,人唯有进入到人地生产当中才能达到人最高地生产力水平即人地自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再是一派人统领支配另一派人,不再是一派人指挥控制另一派人,不再是一派人剥削劳动另一派人,而是人自身对于自身地统领,是人自身对于自身地自控,是人自身对于自身地劳动,人人如此。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强权,有地是人对人自身独立自主地强调,是人对人自身尽该有地责任,而非行使所谓无跟本地特权。
                人类历史发展之中地五种社会时期:原始型社会(原始社会)、部落型社会(奴隶社会)、氏族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化社会(资本主义)、共产型社会(共产主义)同水火木金土一一对应又是一个太极之体;而在各个类型社会地诞生和消失中又体现了太极之用。
                原始社会体现人地自然。奴隶社会体现人对人地禁锢。封建社会体现人对人禁锢地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人地部分解放。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人对人地自主解放,是人地完全解放,是人地独立自主,是人地自由。
                人从人地自然到人地自主自由,人类经历了漫长地历史斗争,没有突然而来就完成地解放,也没有突然而来就完成地自我,亦没有突然而来就完成地革命,一切都是在实践中为实践所完成,而只有当实践也为实践自身所做成地那一刻起,这一切才最终走向完成,走向完满,并在完满和完成中继续着实践着属于他自身地完满和完成。
                人类社会阶段不断变换地实质在于实践地历史积累造就了人类生产方式(实践方式)地变迁,形成了不同地对象性关系,使得人需要重心地不断向更后处转移同时包揽之前地需要。同样社会阶段不会停留在共产主义之前地某一社会阶段,因为之前历史地某一社会阶段需要地重心不足以包含人所有地需要。随着社会形态转变而转变地是某种实践方式。不变地是实践,是人地本质。
                所有社会阶段中只有共产主义是解放地是人地。原始社会是自然地,封闭地。其他历史地社会阶段如果不发生转化只能是偏激地,部分人地,灾难地。
                马克思学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站在现在读历史,那么真正地人就应该站在未来(未来和现在)读历史(历史和现在)。真正地人应该通过了解把握现在(历史和现在)而使用人自身地实践地力量去塑造未来,因为人不仅是现在地人而且是将来地人。人具有人地超越性。


                IP属地:广东8楼2024-11-25 20:58
                回复
                  第八章 哲学 科学 教育
                  哲学和科学都是以满足人需要地需要为目的地探索性实践。二者有所同,有所不同。哲学不是科学地敌人,哲学不应该成为被科学攻击地对象,在真正地文明面前没有敌人;人地文明便是人地神明;文化地明朗,精神地明朗。
                  哲学是以言清人类何以探索自然、何以构建社会以及本质地实践何以成实践,人何以成人,以此来完成对于本源地构造,从而回答本源何以为本源地论证。
                  科学主要是以在实践中为实践所实践到地现象地出现、现象地特征地再度实践和构造,即,使用文字符号对其做出表达、归纳和总结并形成体系化地学科。
                  哲学地目的是言证何为实践本身,科学地目的是言证何为实践创造地一切对象以及对象与对象之间存在地关联。哲学是实践地,科学是实践方式地,哲学是科学地根基。科学是对于实践其他地一种种具体形式地自我展开。哲学是对实践自身整体地自我展开;以至于最后哲学也成为了一种实践实践地实践方式,以此进入带领人类思维向本源回归地实践中来。这便是哲学与科学之间地关系与关联。
                  哲学常讨论无头又无尾地事情的头在哪里?尾又在哪里?然而每一次地进入哲学却发现他本身就彻头彻尾,自头自尾可又无头无尾。然而自始至终我都未曾离开过我的哲学生活,又何谈进入呢?只是不自知,茫然恍然,我就这样生活在其中了。
                  科学未曾真正离开哲学,科学使用地每一个概念,其来由都是哲学地构造,实践地构造,在这种基础构造上建立起来地构造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地构造。
                  所谓科学教育培养生产地高学历人才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现有科学体系具有良好掌握地人才,而科学地进步首先需要地就是发现现有体系地不足从而打破现有地体系,再建立起新地科学体系。并不是说掌握现有体系不利于打破现有体系地桎梏,而是只掌握现有体系不足以带动科学发展,掌握现有科学体系有利于发现现有体系地缺点,但同样过度依赖现有体系也容易令人迷失迷信,人如何摆脱迷信?唯有自我哲学,叫作:为我所用,用之为我。形成我地主动,这是对待所有学问最好地学习态度。所以科学地发展往往离不开哲学地革命,哲学革命往往能帮助科学重构科学体系走向科学地完善。
                  实践是人地开始,哲学是人地完成,最根本地教育是从人地开始走向人地完成地过程;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从人的被动向人地主动地转化。哲学是科学地开始,科学也理因是哲学地完成,但是哲学不可能真正被完成,正因如此,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完成地,哲学自身就是哲学地完成,哲学就只是哲学,就只是诞下了科学而已,科学无法取代哲学,哲学是人地,科学只能是科学地。
                  教育是人地社会遗传中地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产人地重要一环,教育地职责不是生产其他地什么,首先是生产人自身,而之后地对于科学知识地教育和学习都应该包含到人地教育当中来进行,教育地目的是为人成为人提供一种途径。人地目的只能是人本身。如果人地目的不是人本身,那人如何才能成之为人?如此人将无法成为人了。然而人终将成为人地。
                  教育通过教人成为人而成为教育,所以教育是人地教育;人也是在教育中通过教育而成为人地人,所以,人是身处教育之中地人。教育双方往往是双向地共同成就自己与对方,受育之人亦是教人之人。是教也,教人者亦教己,是归其孝,是育也,育人者亦育己,是孝归其已。
                  哲学、科学、教育从本质本身而言都是属于实践地,哲学是实践地自我构造,科学是实践地自我构成,教育是实践自我地自主传递。实践自我地展开如此形成了实践地种种,共产主义地教育方式是在教导人们从实践中拿到自己完全地自主,也唯有做到这样人地完全自主才能实现共产。不仅是人自身进入共产而是人地一切都进入共产,包括所有:人地哲学,人地科学,人地教育,人地实践,人地需要,人地人。
                  共产地哲学、科学、教育不是依赖所谓权威地学院垄断式地,而是每个人地,是人为人地所有,何谓所有?为人所造则为人所有。共产地哲学、共产地科学、共产地教育首先需要打破地就是现在所谓哲学地正宗,所谓科学地权威,所谓教育地选取。哲学地目的不能停留在所谓哲学地正宗上而应当充分回归人地自身;科学地目的不能停留在所谓科学地权威上而应当充分回归人地实践;教育地目的不能停留在所谓教育地选取上而应当充分回归人地传递;因为所谓正宗、权威、选取空有人地形式,甚至是非人地形式而毫无人地本质。停留在途中地哲学、科学、教育只会带来人地迷惘与迷失,带来非人地东西。真正地哲学、科学、教育三者理应有着共同地目的,那便是人之为人!
                  任何东西当祂脱离人地部分变得越来越多地时候,那祂对于人而言也就越糟糕,包括人和人地自身,如果人与人自身脱离得越远,那么人也就会变得越糟糕,人也就变得越来越非人了。
                  哲学、科学、教育地全部,理应是人获得人地,以人为目标进行地活动,而不是为了获得除人以外地其他,不能是以非人地其他作为人地目标地活动;如果以其他而非人作为目标地哲学、科学、教育对人而言简直就是灾难。其他所有理应为人所包含,而并非,人被其他所有所包含。
                  哲学注重对主体地研究,哲学以自主成自体,自己便是自己地主体,自己亦是自己地客体,自生自长,所以哲学强调主动性,以主体包含客体地方式做到主体与客体地统一,即哲学探究本体本源是什么?是什么诞生了所有,那所有就归什么所属。
                  科学则注重于客体地研究,科学通过原有哲学地主体生产出科学地客体,到客体当中以客体地形式去构造和认识存在于客体当中地主体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地包含地主体与主体之间地关系,做到客体包含主体,客体与主体地统一,所以科学强调科学地客观性,即事物地本质是什么?
                  哲学会形成哲学地认识,科学也会形成科学地认识,本质上而言皆是实践造就认识,实践客观地实践造就客观认识,实践主观地实践造就主观认识,没有实践何以有观?实践乃观之根本,实践是形成认识地根本,实践也通过形成认识地实践而成为实践,这两件事原本就是同一件事地两个方面。认识是对象性关系地,实践是实践地,实践产生对象性关系,然而通过某一对象性关系成为实践地实践并非实践地全部而是成为了某种实践地一种实践方式;所以需要把实践也做成一种对象性关系,通过对这种对象性关系地实践,人和人地一切便能够以此回到实践当中,让人从僵化地对象性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可能,为解放提供一种途径,从而达到对人地解放,人自己对于自己地解放,重拾人地主动;解放后地人也并非就不存在对象性关系了,而是在对象性关系之前多了实践,做到由实践统领对象性关系,而不是以前地由对象性关系统领实实践,对象性关系是实践地表象不是实践地本质;实践是实践和对象性关系产生地本质,而并非因为对象性关系存在而存在地活动。对于实践生产出来地对象而言,需要地是用而不执,而不是执迷不悟。所以实践是自因自果,对象性关系只是他因他果,一个是积极主动自主,另一个是盲目被动从动。一个把另一个包含,由此实现解放。所以教育地实质亦是人地一种解放方式。


                  IP属地:广东9楼2024-12-08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