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2,566贴子:1,316,445

回复:淮阳子(1.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艺术除了再现生活以外,另外的作用就是说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能做到也常做的事,就是把人原所注意和感兴趣的对象加以表现,说明其意义,使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跟历史、纪事及学术性文字不同,它要用形象而生动的形式,将事物表现出来。
这种具象的表现,可以使人更易于认识和把握现实,更易于引发人的兴趣与关注。在艺术作品中,现实生活的事物或对象,被赋予了活生生的鲜明的形象。它能打动人、感染人,它比在现实生活中更易于被人接受和理解。这种说明作用,也是艺术作品成为人的生活需求的一部分。


IP属地:河南91楼2024-10-11 10:19
回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有这么三种作用,即第一再现现实,第二说明生活,第三对生活作出判断,所以他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艺术三大作用,也即是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后来苏联和我国的文艺学中关于艺术三大作用的观点都源出于此。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人需要艺术、喜爱艺术,是因为人想通过艺术,将丰富、生动多彩的生活现实进行再现和展示,让美的对象时刻展示在眼前,使人能感受到这种美。在这里,再现不是对现实事物表征的简单摹仿,而是深入生活,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提示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IP属地:河南92楼2024-10-11 10:20
    回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艺术反映了时代理性的要求,“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这是一种内在的使命,是无法摆脱的,就因为如此,“于是艺术家就成了思想家”。
      他把文学当做改造不合理现实的斗争武器,认为它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强大力量。艺术家要通过作品,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与同时代人同呼吸、共命运。说明和判断生活,使艺术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社会实践作用,这正是文学的巨大社会作用。


      IP属地:河南93楼2024-10-11 10:21
      回复
        休谟在1739年出版的《人性论》中,将美学列为他要建立的人的科学中所包括的四门学科之一,并对美学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作了明确论述。休谟写道:“固定不变的东西是无法向我们传达任何观念的。”变化分为两类:事物的序列,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我们必须感知到瞬时的变化,否则我们就不能抽象出时间的观念。最终经验的起源是印象。印象是当下的感觉、情绪、情感。


        IP属地:河南94楼2024-10-11 10:22
        回复
          谢林指出,艺术是实践意识和创造意识的结合。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认识活动,这是必然的、非任意的活动。第二种是意志活动,其中理智使客体服从自己,这是自由的、有目的的活动。第三是艺术的创造活动,它统一了以必然感觉为特征的认识活动和以自由感觉为特征的意志活动。
          自然和艺术都是纯创造性的。自然创造出客观事物的现实世界,艺术创造出理想世界。艺术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体。它把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联结起来,把理想客体化。
          在早期浪漫主义者那里,“混沌”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切都产生于、开始于“混沌”,从“混沌”那里可以生出美、光明和幸福。“混沌”是创造力,是培育理性与和谐的温床,它包含着各种可能性。可能性不追求闭锁性和终极性,而追求多样性和创造性。


          IP属地:河南95楼2024-10-11 10:23
          回复
            “美是真与善的桥梁”、“美在自由”、“美是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德国古典美学中的三个基本命题。美是统一真与善、知与意、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的桥梁,这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要观点,成为贯串康德美学思想的中心线索。
            “美在和谐”说,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或为偏重于感性、物质与形式的外在和谐,或为偏重于理性、精神与内容的内在和谐。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偏重于外在和谐,柏拉图则偏重于内在和谐。到了德国古典美学,由感性的外在和谐和理性的内在和谐发展到感性与理性经过对立统一达到一种新的自由的和谐的境界。
            康德所说的“无目的”即指没有任何客观的目的,也就是对对象的存在无任何实际的利害要求。而所谓“合目的性”即指对象的形式适合了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从而引起美的愉快。


            IP属地:河南96楼2024-10-11 10:23
            回复
              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就学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在伦敦学习一段时间的法律后,游学于英格兰和法国,后从政。1757年,28岁的埃德蒙·柏克发表名为《论崇高和美两种观念的起源》。
              柏克通过对从对个人基本感觉的考察,将审美情感划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柏克认为,无论是痛快还是快乐,人的基本情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保存”的情感,一种是“社会生活”的情感。崇高感涉及了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美感涉及“社会生活”的情感。
              柏克首先考察了什么是美。在他看来,美感是事物的一种或几种品质作用于感官而引起的快感。他认为,美的品质具有“可爱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喜爱与怜悯。人们获得崇高感的过程,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过程,因为产生崇高的对象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恐惧的感觉,还能使人们产生一种崇敬与欣赏之情。


              IP属地:河南97楼2024-10-11 10:24
              回复
                霍布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来的,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开端和知识的源泉,然后通过理智的“推理”作用,对感觉经验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霍布斯把感官受“外力”作用产生的视、听、嗅、味等感觉称为“认识性感觉”,而把道德感和美、丑感称为“实践性感觉”。


                IP属地:河南98楼2024-10-11 10:32
                回复
                  简单来说,单向度的人就是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没有灵魂,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精神的人。单向度的人即所谓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它不是由暴力,而是由技术来实施全面统治的。凡是人的现实活动领域都无法摆脱技术的掌控。在全面异化的现代发达工业社会,工具理性成为组织整个社会的核心,人的感性则因长期压抑而被扭曲、变得麻木、死气沉沉的了,人已经被压铸成单向度的人。改造社会,首先要改造人本身,要恢复人性的丰富性,要重塑人的感性。


                  IP属地:河南99楼2024-10-11 10:35
                  回复
                    感性生命是人的根柢,理性是为维护、协调感性生命而发展起来的,它只能是服务于人的感性生命。感性生命是“主人”,理性则是服务于感性生命的“仆人”。可是,由于感性的盲目性,更由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理性张目,理性终于赢得权威地位,并反过来遏制乃至窒息感性生命。
                    文学艺术的虚构世界是一个自由的世界,这里不存在外在的法则,不存在凝固的秩序。文学艺术世界只遵循生命自身的法则,只遵循感性的秩序。正因如此,理性的权威地位被褫夺了,它重新降身为“仆人”。


                    IP属地:河南100楼2024-10-11 10:36
                    回复
                      当感性生命重获自由,重新成为“主人”,它就不仅改变了受压抑、被异化的状态,转而开拓自己的疆土、增强自己的力度。理性不再固执于僵死的条文和法则或机械的逻辑和规范,作为感性个体的“公仆”,它必须转化为理性智慧,成为追随感性生命、服务感性生命、协调感性生命的新理性——理性智慧。
                      理性只有彻底放弃中心地位,转换统治者的角色,改变刻板威严的面目,成为名副其实的“公仆”,成为理性智慧,才能和感性生命相和谐。文学艺术借道于跟现实相异在的虚构世界,为人类积蓄、培植着一种与现实相对抗并欲求改革现实的力量。
                      任何物质对象都有其自身的时空形式,这些时空形式既申明对象自己是具有特定形态的特定客体,将自己与其他对象区别开来,却又仍然让自己依存于现实时空连续体之中。审美形式则完全不同,它独具一种力量,能够让文学艺术作品从现实时空连续体中超脱出来,置身于非现实的虚构世界。


                      IP属地:河南101楼2024-10-11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