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吧 关注:4,496,998贴子:139,335,263
  • 9回复贴,共1

克苏鲁悖论—《盒中之海》影评(如果这还能称之为影评的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题记
先下结论,LZ作为一个对神话本身不甚感兴趣、反而对神话背后的创造者更关注的观众,能给B站上线的电影《盒中之海》打8分。然而,比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些低分的评价。经过在各大平台的观“观照”,LZ在此提出一个暴论:凡是出现克苏鲁的克苏鲁电影,必定不是克苏鲁电影。我将此称为“克苏鲁悖论”。
当然,更大的感想是22,真的更“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07 19:43回复
    1.LZ之所以能给《盒海》打8分,正是源于早已形成的“克苏鲁悖论”这一信念。在影片前期渲染恐怖氛围之时,LZ就敏锐地捕捉到一丝“克苏鲁”的痕迹(当然大概二三十分钟的时候克的形象就登场了,根本不需要敏锐的捕捉),我便意识到,这部电影根本不可能呈现出“克味”。于是,我调整了预期,转而以一种欣赏爆米花电影的轻松心态继续观看,最终收获了不错的观影体验。有趣的是,在各大平台上打出低分的观众,提出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一点:这部电影不够严肃,缺乏“克味”。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07 19:44
    回复
      2.如果以爆米花电影的标准来评判,《盒海》的故事完成度算是不错了,起码做到了有头有尾(哪怕有某些悬念和伏笔没有揭示,也不影响故事结束),叙事也能称之为流畅,其中也不乏笑点和爆点。但确实没有到能够让观众细细品味、帧帧琢磨的地步。在画面方面,《盒海》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场景设计和特效制作都展现出一定的水平。然而,影片中时不时穿插的劣质3D效果却令人忍俊不禁。至于音乐方面,我个人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我天生对音乐不太敏感,也可能是影片的配乐本身就缺乏亮点。总的来说,《盒海》的综合素质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堪堪达到佳作守门员。然而,近年来的电影市场根本就可以说是各路牛鬼蛇神共襄盛举,不停产出一坨接一坨的“电影”,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盒海》的观感。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07 19:44
      回复
        3.至于“克苏鲁悖论”,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还记得我的题记“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吗?所谓的“克味”,或者说 Lovecraftian 恐怖,恰恰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是在于其“妙”的不可捉摸和“徼”(边界)的无从界定。
        然而,克苏鲁的形象经过多年的流行文化传播,已经从“无”变成了“有”,从“妙”变成了“徼”。触手、章鱼头等元素已经成为其标志,一旦电影中出现这些元素,哪怕只是蛛丝马迹,熟悉克苏鲁神话的观众便会立刻联想到那个已知的“克苏鲁”。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07 19:45
        收起回复
          4.这种“已知”恰恰破坏了 Lovecraftian 恐怖的核心——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悬念。当观众预先知道电影中会出现什么时,观影体验就从探索未知的旅程变成了确认预期的过程。这种确认减少了恐怖感和神秘感,因为观众的预期得到了满足,而不是被挑战。
          Lovecraftian 恐怖的核心元素是不可名状和不可见性,而克苏鲁神话的流行化却使其变得“可名状”和“可见”。任何直接使用这些元素的作品都难以逃离“克苏鲁”的标签,这使得这些作品难以逃离“克苏鲁”的既定印象,这恰恰违背了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髓——对未知的恐惧。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07 19:45
          回复
            5.“克苏鲁悖论”不仅体现在观众的预期上,更是人类能力高速膨胀的新时代下,“克苏鲁”整个题材所面临的困境。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军事科技的进步,使得任何物质层面的强大描写都显得苍白无力。普通观众对人类所掌握的武力缺乏直观的认知,任何物质上的威胁,似乎都可以用更强大的科技力量予以化解。
            因此,“克苏鲁”题材的描写不得不转向精神力量,试图展现超越人类认知的强大。然而,精神力量的描绘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它不像物质力量那样具体可感,难以用文字或影像准确地呈现。这也是“克系”题材长期局限于小说范畴的一大原因。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07 19:45
            回复
              6.更大的挑战还在路上:
              当 AI 发展成兼具类人特征和物体属性的特殊存在时,以精神影响为核心的恐怖手段或将面临变革。这引发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 AI 拥有了自我意识,甚至超越人类的智慧,精神攻击是否依然对其有效(33)?如果精神攻击对 AI 生效,那么其作用边界又在哪里?是否会像对待人类一样,对没有意识的物体,比如石头,也产生同样的效果?此外,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假如一个 AI 仅具备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文本描述的能力,而没有理解和认知能力,那么当它直视克苏鲁等古神时,将会发生什么?更进一步,考虑到所有计算机储存的图片本质上都是二进制代码,所以这个所谓的AI其实现在就有,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更大胆的假设:能否给古神拍照?
              脑科学一旦能够完全解析并控制精神活动,恐怖的焦点将如同现在的“物质”转“精神”一样,不得不转向新的领域。这时,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恐惧”? 当人类能够随意操控情感和意识,恐惧是否会成为一种可以被消除的情绪?“克苏鲁”题材赖以生存的根基——对未知的恐惧,是否会就此消失?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07 19:46
              收起回复
                7.说句题外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道德经》中流传度第一甚至第二的句子了,同时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句子。有趣的是,这种误解恰恰印证了老子哲学的核心——“此两者(无和有)同出而异名”。
                当我初次接触到这句话时,老子对宇宙无情的洞察深深打动了我,感觉自然界确实是无所谓仁慈的,一切遵循自然法则。似乎意味着世界是冷漠无情的,万物如同刍狗一般,任其自生自灭。
                但稍微了解后就发现不对了,“刍狗”是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这就改变了整个句子的含义。为什么天地会将万物视作祭祀用的象征?
                再探究深些,才知道老子所说的“不仁”,并非指天地没有感情、冷漠无情,而是指“不偏爱”。“天地不仁”意味着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不会特别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万物放在其应有的位置上,任其自然发展。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含义是:天地如同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地对待万物,既不会特别眷顾,也不会刻意伤害。万物在天地间各自遵循其自然规律,生死兴衰皆有其定数。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07 19:46
                收起回复
                  8.没🔥了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0-07 19:47
                  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10-07 23: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