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4,717贴子:73,279,355
  • 6回复贴,共1

唐中后期军事地理战略分析——对外边防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吉林1楼2024-08-31 19:02回复
    我们都知道,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内部矛盾剧烈,无力再对外投射力量,导致大量领土被西面的吐蕃帝国侵占,安西、河西、陇右大片州县全部沦陷。
    但安史之乱后唐朝仍然活了150年,可见唐朝在中后期仍然建立了比较有效的边境防御战略,
    这也是吐蕃没有成为蒙元、满清那样的异族统治者的主要原因。(吐蕃在沦陷区实行辫发易服政策以及种族奴役,大量汉人被强行同化为吐蕃统治层的奴隶。)
    要分析唐朝如何艰难建立边境防线,还是要结合地形图来看。
    唐朝中后期对吐蕃的防线主要是两个方向:陇右东部和剑南西川地区。


    IP属地:吉林2楼2024-08-31 19:03
    回复
      陇右方向州县道路沦陷吐蕃示意图

      在这幅图中,红色圈是最先沦陷的鄯州地区,也就是河湟谷地,很明显吐蕃在唐军主力被调走平叛后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发兵攻占河湟谷地,确保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也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鄯州沦陷后,吐蕃其实并没有加大力度侵略陇右地区,而是停止了一段时间,从760年开始才是噩梦开端。
      合理推测是因为安史之乱前三年吐蕃因为留守唐军不敢大力侵略,而760年后留守唐军也大部被调走去补充平叛军,造成陇右几乎无人守卫的境地。
      接下来760-763年短短3年间,黄色圈的陇右大片领土悉数沦陷于吐蕃之手,战线直接推到了关中平原,甚至吐蕃一度趁关中兵力空虚而攻入长安,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虽然15天后唐军主力返回吐蕃立刻撤军,但这件事的影响极为恶劣。
      之后唐代宗、唐德宗期间唐军和吐蕃的战线拉锯始终在凤州(今凤县地区)、陇州(今宝鸡,陇县)、原州(今固原地区)一线。
      最后在783年的清水会盟中,唐庭无奈的和吐蕃划定了陇右地区的界限,也就是图中红色的四个标记,即:
      最北侧灵州后套平原南部,唐朝只能勉强守住灵州地区,以南的黄河渡口、对岸的乌鞘岭完全被吐蕃控制,吐蕃可以随时渡河威胁陕北地区。
      固原南部的清水河谷,这条路由于吐蕃占据的原州而被切断,关中直接支援灵州以及乌鞘岭的关键通道没了,这条路的切断也导致了凉州以西的河西地区无法接收唐朝支援因而逐个沦陷。
      陇州西部天水东部的陇山,唐朝此时只能依托陇山来防守天水-宝鸡一线的通道,这条通道决定着兰州以及陇右诸州的支援,随着这条通道的切断,唐朝再也无法向陇右投射力量。
      凤州西南,对岷州、洮州的支援完全被切断。
      可以看到,这四条线路正好就是之前讲开元天宝时期对吐蕃陇右方向上北中南三线的进攻通道,但随着唐朝兵力空虚,吐蕃反而侵占了这些地区变成了对唐朝关中地区进攻的通道。
      在之后的787年吐蕃更是在原州发动进攻,将战线进一步推到了华亭以南、泾州以西(两个橙色标记)
      至此唐朝彻底丧失了西北地区的主动权,只能死守清水河谷通道、天水通道的出口,而能与灵州联系的马莲河通道吐蕃自然也不会放过,后面吐蕃的主攻方向多次都选在了灵州,盐州,夏州,银州地区,结合地形图能更好理解双方战略布局。


      IP属地:吉林4楼2024-08-31 19:04
      回复
        陇右地区对外道路地形图

        可以看到,吐蕃进攻灵州-盐州-夏州-银州一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彻底切断唐朝关中支援河套的通道,从而进一步蚕食河套地区,彻底将唐朝防线压缩到陕北高原南部,进而取得进攻主动权,图谋关中乃至中原地区。
        唐朝方面当然不会等死,针对吐蕃的进攻态势,唐朝也投入大军以及内地藩镇的支援兵建立了拱卫关中地区的一批边防藩镇,即,
        凤翔镇:统辖陇州、岐州(凤翔府),守卫清水河谷南侧出口及渭河河谷东侧出口,是关中地区的西大门,也是吐蕃日常的进攻对象之一。凤翔镇军力一般在三万左右。
        泾原镇:驻防泾州,守卫清水河谷-泾河河谷通道,防御吐蕃顺着泾河河谷到达邠州进而进入关中。泾原军兵力一般在两万左右。
        灵盐镇(朔方镇):守卫灵州盐州,保证后套平原及环江、洛水两条河谷通道的安全。朔方军兵力理论上因为是前线所以是不是该很高?然而事实上朔方军兵力长期不到五千。
        邠宁镇:统辖邠州、宁州、庆州,为二线防御力量,为凤翔、泾原提供后备支持,同时把守环江通道。邠宁镇作为第二线预备队以及河谷防御力量,常备大约两三万军力。
        夏绥镇:统辖夏州、绥州、银州,目的是防御无定河河谷通道,同时吐蕃入侵时向西支援灵盐镇。夏绥镇比较靠近内线,后勤一般不依靠关中而是依靠黄河东岸的河东供给,兵力大约五千上下。
        鄜坊镇:统辖鄜州、坊州、延州,也是一个二线藩镇,目标是防御延河、洛水通道的安全,支援北部夏绥、灵盐的战事。由于鄜坊镇比较靠近内线,所以军力也不那么膨胀,一般大约五六千左右。
        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灵州-银州一线作为吐蕃中后期的主要攻击方向,却并没有特别大的军力,这就是中后期唐朝的一个可悲而又无奈的政策:削弱朔方军。
        朔方军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却又因为自身太强大而被朝廷忌惮因而拆分削弱,特别是泾原兵变之后,朔方军一系被刻意的冷落。


        IP属地:吉林5楼2024-08-31 19:06
        回复
          唐中后期关内道藩镇分布示意图


          IP属地:吉林6楼2024-08-31 19:06
          回复
            以上是陇右地区唐朝的防线,剑南地区同样因为安史之乱导致吐蕃入侵,大批州县沦陷。

            可以看到,茂州节点以西的所有州县全部沦陷,防线压到了茂州通道的跟前,而雅州、黎州也只能守卫峡谷出口防止吐蕃冲到成都平原,南方的巂州也沦陷南诏,直到797年收复后,南侧防线才更靠外一些,建立了针对南诏进攻的防御纵深。
            剑南西川节度使的任务就在于此,虽然大片领土沦陷了,但相应的防线收缩后兵力防守起来也容易一些,所以吐蕃始终未能突破茂州-雅州一线,双方围绕维州展开多次战斗,唐军在此也获得了不小的战果。剑南西川节度使兵力一般在三万左右来应对吐蕃的入侵,后援力量剑南东川镇则大约一万兵力。


            IP属地:吉林7楼2024-08-31 19:07
            回复
              以上是对吐蕃的防御,北线对回鹘契丹的防御其实也有,但回鹘一直和唐朝维持着和平关系,所以北部的防御压力很小,简单介绍下就可以。

              河套地区的防御力量如下:
              天德军:丰州(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兵力一般在三千左右。
              振武军:胜州(东受降城、振武军)、麟州,兵力一般也就在三四千。
              二者联合守卫着河套地区的阴山防线,当然在针对朔方军系统的打压下这点兵力几乎说不上什么【守卫】了,基本就是靠着回鹘的和平关系维持边境。
              河东节度使:北部与开元天宝时期差距不大,但南侧多了几个州,这主要是因为后期的节度使兼具了地方管理职务而不是纯军事单位,所以管辖范围有变动。总体上河东节度使仍然有效掌握着大同周边以及北部的边防安全。
              同时因为河东军还要肩负东出太行征讨河朔藩镇,所以河东军军力足足有六万。
              燕山防线很尴尬,因为那里不是唐庭直属的节度使防区,而是河朔三镇的幽州节度使在管,但总归来说幽州镇防的还行,至少燕山的几条通道没被契丹等东北民族大规模突破过,还能时不时往外打出去几次,总归来说,除了塞外的防御力量可能有缩减外,总体防御思路变化不大。幽州军兵力一般在五万上下。
              以上就是唐朝中后期对外边防的地理解析,基本都局限在820年之前,在这之后没多久吐蕃就大分裂了,唐朝也是趁机回光返照一波对外收复了一些失地,但那已经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总的来说,虽然唐朝在安史之乱时期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灰头土脸,但总归还是把叛乱勉强平定,对外也基本建立起了一套还算有效的边防藩镇防御体系,但由于内耗太大,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对外收复失地,只能勉强度日。


              IP属地:吉林8楼2024-08-31 1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