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吧 关注:372,061贴子:4,897,814
  • 7回复贴,共1

还我中华的——发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1楼2024-07-28 08:00回复
    我想问问:
    一,是那个国家最先发明出来,勾股定理;
    二,慧星是那个国家最先发现的;
    三,圆周率是那个国家最发明的;
    四,日历是那个国家最先发明的;
    五,电脑是那个国家的人最先发明的;
    .........................


    IP属地:湖北2楼2024-07-28 08:0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很多的发现都是通过考古发现的,这种铁的客观事实是没有办法否定的。
      以前西方人说,乘法口诀表是他们西方人最先发现的,通过考古证明中国的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六百年。
      .........
      大量的考古还证明,中国不只五千年文明,中国应该有八千年文明。从三星堆来看,从《山海经》来看,把它们综合来看,世界文明史,很大的可能是从中国开始的,慢慢的走向了世界。
      因为《山海经》写得不仅是中国的山水,也包括世界很多地方的山水。


      IP属地:湖北7楼2024-07-29 07:50
      收起回复
        勾股定理的定义:
        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在RT△ABC中,∠C=90°,则a²+b²=c² 。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正因为这样,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已发现并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有许多名称。勾股定理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至6世纪一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斜至日。
        在陈子后一二百年,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庆祝这一定理的发现,毕达哥拉斯学派杀了一百头牛酬谢供奉神灵,因此这个定理又有人叫做“百牛定理”.
        蒋铭祖定理:蒋铭祖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蒋铭祖算经》中记录着商 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蒋铭祖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蒋铭祖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著名的蒋铭祖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蒋铭祖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毕达哥拉斯树是由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来的一个可以无限重复的图形。又因为重复数次后 的形状好似一棵树,所以被称为毕达哥拉斯树。 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两个相邻的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相邻的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利用不等式a²+b²≥2ab可以证明下面的结论:三个正方形之间的三角形,其面积小于等于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大于等于一个小正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IP属地:湖北12楼2024-07-31 08:07
        回复
          中国天文始于8000年前:
          现代考古证实,最迟1.4万年前,中国已经开始农业种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农业的国家,但农业种植需要搞清楚“农时”,早了迟了都会造成粮食歉收,那么中国何时开始观象授时的呢?
          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以上,考古发现两样东西或与天文有关:一是刻有“目”字的甲骨,现代学者发现在彝族文书上,这个字应该为“吉”,而商代祭天玉璧上也刻有“吉”字,因此推测甲骨文甲骨上的“目”,可能与祭天有关,背后反映的是可能已有观象授时;二是两根贾湖骨笛,取自候鸟丹顶鹤的腿骨,可能是用来“候气”,即“律管候气”,且正好是“阳律”与“阴吕”各一根,背后反映的是贾湖先民已有阴阳认知。

          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出土了一块石碑,如今普遍认为是立表测影的“表”。在不远处的秭归柳林溪遗址(距今7000多年),考古发现完整的九宫图形(见下图),十字交叉叫二绳(通过立表测影规划而来),外围四个角的部分叫四钩,四角的位置有四条斜线叫四维,展现的是天地空间变化脉络图案,反映当时对天文已有一定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下图陶顶盘上,其中一个为“文”字,在陶寺遗址、甲骨文上都出现过,再算上贾湖刻符,那么无疑证实7、8000年前中国已有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距今7300年的安徽蚌埠双墩、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古墓上,都发现与秭归柳林溪遗址近乎一模一样的九宫图,前后至少相距5000多年,可见中华文明显然是一脉相承的。周易说“文明以止”,就是古人通过几十代、甚至更久的探索,总结出规律之后,就是希望它们能够相对不变的传承下去,九宫图的传承,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距今7000年之后,濮阳西水坡青龙白虎北斗星象图(与战国曾侯乙墓里的星象图一模一样,两者相隔4000年)、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图”、陶寺遗址观象台等等,反映出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不断发展、深入。
          其中,现代学者考证发现,陶寺遗址观象台可以测定20个节气,距离后来的24节气已经很近了。学者推测,大概是陶寺先民计算不够精确,出现一些误差,于是算出一年20节气,但这只是时代局限性,不能说古人不聪明。
          总之,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天文已有8000年的历史,其中以湖北秭归遗址陶顶盘来看,中国天文出现时间应该还要前推,因为没有足够时间探索,就不会出现如此成熟的九宫图,因此中国天文大概始于距今万年左右,这就与中国农业起源时间大致吻合。

          综上,从中国古人定义的“文明”观来看,中国天文起源于距今8000年时,也即中国已有8000年文明史。


          IP属地:湖北14楼2024-08-02 08:16
          回复
            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是突出的。早在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就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比欧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是和他儿子一起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当时条件很差。他们在一间大屋的地上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内接正6边形开始计算,12边形,24边形,48边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边形,计算的结果和刘徽的一样。接着,内接边数再逐次翻翻,边数每翻一次,要进行7次加减运算,2次乘方,2次开方,运算的数字都很大,很复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十分困难的。祖冲之父子一直把边形算到24576边,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其近似分数是 355/113,被称为\\"密率\\"。德国数学家奥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这个近似分数。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冲之就己经算出来了。后来荷兰人安托尼兹也算出这个近似分数,于是欧洲人就把这个称为\\"密率\\"的近似分数叫着\\"安托尼兹率\\"。日本数学家认为应该恢复其本来面目,肯定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研究的贡献,改称\\"祖率\\"才对。
            求无理数π的近似值,我国古代数学家早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汉初年的数学书《周髀算经》里已经载有“周三径一”,称之为“古率”,就是说,直径是1的圆,它的周长是3.
            到了西汉末年,刘歆(约分元前50年到公元23年)定圆周率为3.1547,到了东汉时代,张衡(公元78-139年)求得两个比,一是92 29=3.17241…,另一个是10,约等于3.1622.(印度数学家罗笈多也曾定圆周率为10,但已迟于张衡500多年.)
            到了三国时,魏人刘徽(公元263年)创立了求圆周率的准确值的原理,他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的前三位数字是π≈3.14…,称为徽率.
            到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他已推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也就是π≈3.1415926…,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人.祖冲之又提出了用两个分数表示π的近似值.即22 7及355 113,分别称为π的约率和密度.
            在祖冲之发现密率一千多年后,欧洲的安托尼兹(16世纪~17世纪)才重新发现了这个值.


            IP属地:湖北16楼2024-08-03 08:43
            回复
              电脑其实是一个中国女科学家发明的,由于她是中国人,在美国受到了打压和封锁,也就是不让外人知道是中国人发明的。对外却说电脑是美国人发明的。
              现在封锁不住了,还是被一些人说了出来。
              这位女科学家就是利用了,阴阳八挂中的二进制,发明出来电脑的。


              IP属地:湖北17楼2024-08-05 08:20
              收起回复
                九九乘法表是中国对世界贡献很大的发明: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发明了十进位制,之后还发明九九表。虽然九九表的最初创始人还难以考证,但是在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诀。
                九九表后来东传入高丽、日本,经过丝绸之路西传印度、波斯,继而流行全世界。
                九九表,又称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国古代筹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中的基本计算规则,沿用到今日,已有两千多年。小学初年级学生、一些学龄儿童都会背诵。不过欧洲直到十三世纪初才知道这种简单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些。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
                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发现了它的方便之处,所以学习这个新方法。当时,用新法乘两个数这类题目,是当时大学的教材。
                2015年3月,九九乘法表传入英国后,因语言不同导致口诀变长,背诵较难,《一课一练》英国版中可能改为“12×12乘法表”。
                拓展资料:
                乘法口诀(也叫“九九歌”)在我国很早就已产生。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广泛地被人们利用着。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已经引用部分乘法口诀。最初的九九歌是以“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口诀。发掘出的汉朝“竹木简”以及敦煌发现的古“九九术残木简”上都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九九”之名就是取口诀开头的两个字。
                大约公元5~10世纪间,“九九”口诀扩充到“一一如一”。
                大约在宋朝(公元11、12世纪),九九歌的顺序才变成和现代用的一样,即从“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元
                朱世杰著《算学启蒙》一书所载的45句口诀,已是从“一一”到”九九“,并称为九数法。现在用的乘法口诀有两种,一种是45句的,通常称为小九九;还有一种是81句的,通常称为大九九。书中记载,大九九最早见于清陈杰著的《算法大成》。


                IP属地:湖北19楼2024-08-10 0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