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始于8000年前:
现代考古证实,最迟1.4万年前,中国已经开始农业种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农业的国家,但农业种植需要搞清楚“农时”,早了迟了都会造成粮食歉收,那么中国何时开始观象授时的呢?
贾湖遗址,距今8000年以上,考古发现两样东西或与天文有关:一是刻有“目”字的甲骨,现代学者发现在彝族文书上,这个字应该为“吉”,而商代祭天玉璧上也刻有“吉”字,因此推测甲骨文甲骨上的“目”,可能与祭天有关,背后反映的是可能已有观象授时;二是两根贾湖骨笛,取自候鸟丹顶鹤的腿骨,可能是用来“候气”,即“律管候气”,且正好是“阳律”与“阴吕”各一根,背后反映的是贾湖先民已有阴阳认知。
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出土了一块石碑,如今普遍认为是立表测影的“表”。在不远处的秭归柳林溪遗址(距今7000多年),考古发现完整的九宫图形(见下图),十字交叉叫二绳(通过立表测影规划而来),外围四个角的部分叫四钩,四角的位置有四条斜线叫四维,展现的是天地空间变化脉络图案,反映当时对天文已有一定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下图陶顶盘上,其中一个为“文”字,在陶寺遗址、甲骨文上都出现过,再算上贾湖刻符,那么无疑证实7、8000年前中国已有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距今7300年的安徽蚌埠双墩、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古墓上,都发现与秭归柳林溪遗址近乎一模一样的九宫图,前后至少相距5000多年,可见中华文明显然是一脉相承的。周易说“文明以止”,就是古人通过几十代、甚至更久的探索,总结出规律之后,就是希望它们能够相对不变的传承下去,九宫图的传承,就体现了这一特征。
距今7000年之后,濮阳西水坡青龙白虎北斗星象图(与战国曾侯乙墓里的星象图一模一样,两者相隔4000年)、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图”、陶寺遗址观象台等等,反映出中国上古天文观测的不断发展、深入。
其中,现代学者考证发现,陶寺遗址观象台可以测定20个节气,距离后来的24节气已经很近了。学者推测,大概是陶寺先民计算不够精确,出现一些误差,于是算出一年20节气,但这只是时代局限性,不能说古人不聪明。
总之,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天文已有8000年的历史,其中以湖北秭归遗址陶顶盘来看,中国天文出现时间应该还要前推,因为没有足够时间探索,就不会出现如此成熟的九宫图,因此中国天文大概始于距今万年左右,这就与中国农业起源时间大致吻合。
综上,从中国古人定义的“文明”观来看,中国天文起源于距今8000年时,也即中国已有8000年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