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吧 关注:18,638贴子:1,445,234
  • 10回复贴,共1

最近看了一本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卢作孚:
“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这是润之公说的。


IP属地:四川1楼2024-05-18 20:29回复
     2008年重庆评出重庆市的历史名人,他被列为第一名,对卢作孚的评语是:“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


    IP属地:四川2楼2024-05-18 20:36
    收起回复
      卢作孚小时候家里相当穷,他只读了四年书,其中还站在教室外偷读了两年。
      但是他读得很扎实,国文功底打得牢,数学也不错。
      他早期以《川报》主笔身份,以“革命”救国,参加四川的保路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以教育救国。
      最后在1928年,他说服家乡合川的乡绅出资,创办了《民生公司》,以一条载重量76吨的机动船为本,发展成中国船王。


      IP属地:四川4楼2024-05-19 19:07
      收起回复
        大家都知道1921.7.1的事。
        但,可能有大于99%的人不知道在1919.7.1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她存在了7到8年时间.
        少年中国学会总共只有122个成员,包括李大钊,润之公,恽代英都是该组织的成员,卢作孚在1921年成为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
        该组织的宗旨是:
        本科学的精神, 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信条:奋斗、实践、坚忍、俭朴。
        加入她要五个介绍人。


        IP属地:四川7楼2024-05-19 23:22
        回复
          卢作孚在以革命救国后,改成以教育救国。
          他担任的第二个职务是泸县(现在叫泸州)教育科科长,他是受军阀杨森的聘任的,在任职期间,他从安徽把恽代英聘请到泸县中学任教导主任。


          IP属地:四川9楼2024-05-20 19:10
          回复
            绝大多数国人知道的卢作孚是1938.10.23---1938.12.3的宜昌大撤退,并把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长篇历史小说《卢作孚》也有这么一说,但不完全。容后细谈。


            IP属地:四川12楼2024-05-21 17:44
            回复
              其实宜昌大撤退和敦刻尔克大撤退完全不同。
              第一,宜昌大撤退发生在前(1938.10.23---1938.12.3),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后(1940.5.26---1940.6.4).
              与其说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如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西方的宜昌大撤退。
              理由是发生时间。
              仅仅是当时中国弱,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强。
              第二,敦刻尔克大撤退用的机动船是上述四国的861条,还有英海军的9条舰船,而宜昌大撤退卢作孚只有41条机动船,英空军每天出动200架次以上的战斗机护航,卢作孚从头到尾没有一架战斗机护航。
              第三,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在丘吉尔动用大英帝国的国家力量执行的,而卢作孚虽是国民政府的交通部次长,能依靠的只有民生公司的41条机动船和湖北,四川的木船船民(有袍哥组织)。
              第四,敦刻尔克大撤退虽撤回了33.8万人的上述四国军队,但还有四万人的法军被德军俘虏,五十万吨军用物资被德军缴获。
              而宜昌大撤退是把三万多中国当时各界精英和难民,十二万吨的军工设备,钢铁厂,化工厂和纺织厂等设备全部撤到万县,重庆,泸州,宜宾和乐山。
              卢作孚在宜昌码头指挥这场大撤退,四十天,喉咙先是嘶哑,后来失声。


              IP属地:四川13楼2024-05-21 23:55
              回复
                14楼不在了


                IP属地:四川15楼2024-05-22 23:30
                回复
                  16楼被度娘吃了


                  IP属地:四川18楼2024-05-24 15:34
                  收起回复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湖南湘阴县人,出生时取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他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IP属地:四川21楼2024-05-27 15:06
                    回复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通州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宣统元年(1909年),被公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宣统二年(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总理。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7年(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 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IP属地:四川22楼2024-05-27 15: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