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原神吧 关注:5,811贴子:118,946

从刘慈欣 看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这个吧的存在是为了批评《三体》,但最近发现很多吧友对对手的了解不甚充分。
大家知道《三体》的主旨思想是极端的,也知道“体小鬼”的烦人,唯独对他们“为何如此”不甚理解。
事实上,刘慈欣本人、以及很大一部分“体小鬼”,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NPD)”。
【叠甲环节:1.本人对自己的结论并无十足把握、只是根据自己所见尝试推断,因此如有冒犯还请谅解。2.并非所有刘粉都是NPD,只是其中一部分比较极端。在极端的部分里,又有一部分是因为年少的正常自恋(成年就会改善),只有小部分维持足够长久的、难以纠正的,才是自恋障碍者。(NPD在人群中占比约为6%。)】
对“NPD”,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这类人有着自我夸大、冷血无情、缺少同情心等等特质。且往往让人疑惑“他为什么能说出这种话\做出这种事?”
本人虽不是心理学家,却是一位“NPD康复者”。曾经的我,也是和“体小鬼”在观念上高度重合(虽然那时候不看三体),因此认为有资格来讲一讲这个话题。
掏心窝地说,我是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NPD的了解、减少误入歧途的可能。本人批刘已有一定时间,根本上还是针对“NPD”。
本文将结合《三体》(与其他刘慈欣作品),详细讨论这个命题。
虽然可能不太专业,但都是亲身体验,我认为还是有价值的。请各位多多包涵。
为防吞楼,每次发言我会进行标号。
(可能长期更新)


IP属地:河北1楼2024-04-19 23:28回复
    第一讲:什么是“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并称为“黑暗三联征,其人格特质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
    什么是NPD?若不看百科给出的概念、单说我对其核心属性的理解,那就是“无共情能力”。
    【叠甲时间:刘慈欣自然并非反社会人格者,他也不会去犯罪。但以文学这个领域的标准来说,他作品所呈现出的思想已十分危险。】
    从百科上给出的“NPD”评判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刘是一位典型的NPD(至少满足7条)。
    除了未曾在公众面前过分自夸、演绎,以及未表现出过分寻求赞扬以外,其余的特质几乎都可从作品\访谈\行为里看到影子。
    有朋友可能认为:作品中的特征是刘的演绎,不可当真。
    我不否认这种可能。但请相信,本人也是经过一定的调研和思考才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戏剧演绎”的可能被初步排除。
    下面先结合作品\访谈\实际,来逐条聊一聊NPD的特征。
    (可能不会太有条有理)



    IP属地:河北3楼2024-04-19 23:50
    收起回复
      第二讲:自我夸大
      刘本人并不明显自我夸大,但在《三体》之中体现却很明显。典型例子如章北海、罗辑、维德等等。
      1.章北海身上的体现:作为一个逃亡主义者,在客观上并未从事航天工程研究,也没能击败水滴、拯救地球上的人类,而是携星舰人员擅自逃跑。而作者刘慈欣对章北海采取了很多过于夸张的形容。其内容是否为戏剧演绎尚且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并未在作品中提出指向性相反的情节。
      2.罗辑身上的体现:“胜利无人能及”、“人类不感谢罗辑”
      罗辑作为一个并未从零开始、而是经过叶文洁的直接提示才悟出“黑暗森林法则”的人物来说,其实际贡献并未如此巨大。况且“黑暗森林”也并非什么伟大科学理论,只是一个高度发散性的假说,与实际的科学研究不能并论。仅仅因为它刚好是制约三体人的法宝,就给出如此高度评价,是否过分夸大?(当然还有执剑人因素,这个后面再讲)
      从作品中来看,刘慈欣对罗辑的态度是比较明显的。
      3.维德身上的体现:首先是其只能用曲率效应移动头发丝、就借此要求可能毁灭地球的引擎研究,这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是不现实的。其次程心对其的肯定评价“合格的男人”等,并未从原文中体现足够理由,属于是一种不明不白的赞美。


      IP属地:河北4楼2024-04-20 01:03
      收起回复
        第三讲:“高配得感”
        这一点章北海、罗辑、维德三者都有体现。
        章北海窃船:按理来说应对造船者抱有足够多的愧疚(毕竟造船者才是真正的历史推动者),但原文中没有任何行为或语言体现。虽说占有名誉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一个标杆性的角色,如此刻画还是欠妥。
        罗辑(面壁、庄颜、叶文洁):首先是面壁计划。虽说被萨伊坑害,但罗辑对初期的不劳而获、占有社会资产没有足够的歉意。这可能是角色特质,但在弧光完成、担当执剑人后,罗辑也未有任何补偿性行为(比如归还别墅)。虽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同样作为一个有完整弧光的标杆性角色,如此刻画还是不甚严谨。
        其次是庄颜。罗辑前期是以面壁者身份(虽说自述“不知道怎么当上的”,但未坦白其怠工真相)、“面壁者助理”(纯粹谎言,并无实际工作任务)为由,与庄颜结婚。其行为在恋爱市场上非常恶劣(若庄颜事业心强大呢?得知自己的工作无意义之后,会不会大受打击?若庄颜认为罗辑是个责任心强大的男人呢?在得知真相后会不会大受打击?作品设定是庄颜知道一定真相,但罗辑是不了解庄颜的。罗辑在主观上是行欺骗事实的。),但后期并未刻画其补偿性行为(庄颜也违反常理地不去计较)。作者可能并不认为这是骗取感情的行为,这是由于作者具有过分的“高配得感”。
        第三是对叶文洁的态度。众所周知,真正悟出“黑暗森林”的是叶文洁,但似乎大众对此并不知情。罗辑也从未主动提到。作者的形容“胜利无人能及”,也只是赞扬罗辑,并未提到幕后功臣叶文洁。已经从事社会生产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若是走完了弧光的正面角色,应该光明磊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应该私自占有功劳和名誉。
        维德(接盘星环公司):同样并未有体现出因人成事的自觉。
        当然也有的朋友说,这些都是演绎、角色们本就是不完美的。但以我的观察,刘慈欣作品中并未有过类似体现角色光明磊落的情节,应该说作者在这方面的意识不足,才导致角色们的行为不讨喜。


        IP属地:河北6楼2024-04-20 01:11
        收起回复
          第四讲:为什么NPD能坦然地夸大自己、占有资源?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但结合自身的经历,我可以先给个结论。(后文根据情况,可能会继续提到这条结论):
          因为他们面对不了、且极为擅长逃避外界评价。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NPD在成长过程中,会敏锐地捕捉到对自己有利的思维模式或观点/价值体系、来保护脆弱的自尊。
          自我夸大,意味着他们不能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或者他们有方法可以“屏蔽”掉这些看法。也意味着他们总有办法向自己证明“我是有价值的”。
          健全人格的自尊,是不取决于成就/财富/能力/权力等外界因素的,或者指标相对均衡。而NPD人格的自尊,是与外界因素高度绑定的,他们难以使用完全内在的人格力量去对抗消极情绪。
          打个比方就是考试,假设NPD和健全人的分数都不理想,健全人格用走出困境的方法是“首先我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其次成绩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第一名只有一人),只要下次努力就好。”
          而NPD的方法是“我努力了但考不好,一定是题目有问题”、“我不够努力,但努力的人最傻,我这样是聪明的表现”…
          其核心区别在于:健全人格用内在力量对抗困境、将情绪自我消化、最终得出一个成熟的人与一个和平的结论。
          而自恋者会逃避使用内在力量、倾向于通过解构、或者曲解来化解问题。自恋者会避免接受“我是平庸的”这一事实,转而把原因归咎于外界。而他之所以不能接受平庸,也是因为他只能通过外在成就来取得精神能量。
          所以,自恋者的内心是极度脆弱、“缺乏锻炼”的,一旦其自恋受损,最终就会转化为和外界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会以自恋者找到新的有利价值观(借口)为结束,而这种价值观往往带有对他人/社会的否定或负面解构。
          若不夸大自我、屏蔽他人评价,自恋者就不能维持自尊。同时他们思维的一切就是为了维护一个假象,因此极为擅长这一点。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20 03:43
          收起回复
            第五讲:常见的自我夸大者观点(其一)
            聊到这里可能是吧友们的空间了。大家都见过很多夸大作品价值的观点。
            从艺术领域来说有几个典型例子,其中最著名、最广泛、最误导人的一个观点就是——————
            “艺术是主观的。”
            实际上,艺术确实有大量的主观成分,但却并非无规律可寻。艺术理论的研究也是客观的工作,而不是空穴来风。
            有优秀的艺术,自然就有拙劣的艺术。其中都对应着客观的分析方法。
            而很多NPD人格的创作者/欣赏者,喜欢用艺术的主观性来抬高自己(也包括曾经的我),或者可以说艺术这个领域本就是上好的NPD培养基。
            以《三体》来看,第一个例子是罗辑&白蓉的“人物塑造论”。
            这里是否为戏剧演绎尚且存疑,但从刘作者整体的人物塑造水平(尤其是这段直接指向的角色庄颜)来看,应该可以代表其本人的观点。
            文中的描述是“角色拥有了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人物”,表达了一种“作者应以生命活力作为塑造角色的方向”的观点。
            这个观点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类观点的指向却往往是——“如果作者解释不了此角色的行为,那么作者无责。”“只要生活中可能存在突发行为,那就不能指责此角色的行为突兀/无统一性(OOC)。”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恋主义(我编的词)文学观点。实际上,所谓的“生命力”只不过是一种呈现效果,要靠作者高超的演绎来完成。角色终究是作者塑造的,作者并未长出另一个脑。若角色真的拥有“生命”,那么既不有趣也不科学。
            若这条理论成立,作者反而不用去认真推敲角色内心,直接写所欲写——不管角色做了什么,直接宣判“该角色就是会这么做的人”,先射箭再画靶,其人设永远是“合理”的。
            所以,根据这个理论塑造出的角色“庄颜”,其失败程度有目共睹。
            又有角色突兀如维德,前后行为严重缺少统一性(人设狠辣坚定却在最后关头莫名放弃),用“生命力”为由来宣判作者无责,显然是不客观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20 04:22
            收起回复
              第六讲:常见的自我夸大者观点(其二)
              “只要我承认,那么缺点就不是缺点(或者另有深意)”
              典型例子有刘慈欣“我的人物都是工具人”。这似乎作者在声明:自己的水平并不高超,阅读作品时候还请包容。
              但实际生活中,这句话却往往指向于“如果你批评我,那么也许是你的期待不合实际。”或“你觉得作品不好,是因为你用了错误的方式阅读。”
              本人见过很多,持这类观点的粉丝或作者。有些人甚至会逼迫他人用“正确的方式”重读一遍。
              实际上,即使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低姿态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低姿态。比如:“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说话比较直”,“我不是针对谁”“我脾气比较坏”……
              这种低姿态并不具备真正的诚意和自省,而更像是一种免责声明——我已经声明过了,因此你再有任何不悦都与我无关。
              文学是不能采取这样标准的。阅读一个人的作品,或评价一个人的文学水平,都没必要与作者本人接触,只需要实事求是考量作品的表现。
              人物刻画得不好就是不好,尤其因为《三体》并不乏人物笔墨(最典型例子是庄颜和维德),刻画不好只能说是作者水平问题。你总不能说自己花了几万字写一个人物,但其实又没有真的想刻画他吧。
              这种“写得好是我优秀,写不好是你愚蠢”的潜在逻辑是不能被认同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20 12:58
              收起回复
                第七讲:常见的自我夸大者观点(其三)
                “作者中心论”(反过来,也可以说是读者中心论。)
                即“作者具有对作品的一切解释权”。当然,有的NPD作者也会往相反的方向解释——认为“读者应该有一切解释权”。
                但至少对于NPD来说,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观念实则是一致的。“作者具有一切解释权”,意味着读者不可以质疑作者的水平,作品从诞生之初就是完美的、不可批改的。
                而“读者拥有一切解释权”,则意味着“一切内容都是由读者读出来的”、“如果阅读体验很差,代表读者的水平差”。本质上其实还是“作者中心论”。
                我认为健全的解释应该是:读者有决定自己阅读体验的自由,但作者本人应对作品表达负有责任。读者有权认为作者表达得不够好(当然作者也有权解释,但其基础应当是互相尊重而不是直接甩锅)
                《三体》中充斥着这种晦涩、生硬、反常识的写法,比如《三体2》蚂蚁爬墓碑、章北海看军舰、维德的画等等。粉丝们会说:“这是有隐喻的,你必须看懂隐喻”,但实际上任何达到平均水平的读者都能看懂,只不过认为这种写法生硬、关联性弱。
                也有赘述过多、重要性不强的段落,如水滴两千响(全部硬写)、黄金时代三老头、过多的二维太阳系描绘等等。粉丝们会解释:“这些情节必须描绘仔细,少一个字都不行”,然后强调一些诸如“玻璃和水晶的质感不同,用玻璃比喻的不能用水晶比喻”……“蒸汽和浓雾要分清楚”之类、根本说服不了人的理由,来证明刘慈欣的所有写法都是好的。
                (实际上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写得太具体、太严谨都是不行的,因为读者脑海里没有清晰画面,所以你描述过分清晰后,读者需要认真分辨、反而会很累。而适当给出模糊刻画反而能让画面感更强。)
                再比如缺少对抗的重要情节:ETO光速被捕、叶文洁自曝身份、面壁破壁对抗草草了事、汪淼史强钢印族等等再无后文……粉丝们会解释“现实本来就是这样无规律的”。但实际上,现实和戏剧的逻辑不同,戏剧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必须以戏剧性为标准,而不是以是否真实为标准。
                (图为一位网文作者对朋友的“胁迫式阅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4-20 13:28
                收起回复
                  第八讲:如何分辨一个人的观点是否自恋?
                  自恋者之所以被称为“自恋”,是因为他们只认可自己的情绪感受。
                  而自恋障碍(NPD),是为了维护其感受,而逐渐演变出“否定他人的感受”的一种人格。
                  众所周知,观点有对错,但情绪感受没有正邪之分。与人争论,若发现对方时常不尊重自己的情绪,则可以合理怀疑他是NPD。
                  在文学争论中的道理也一样。作品是好是坏,可以多方面展开讨论。但如果对方喜欢从根本上否定你的感受(前提是你不能夸大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只有你自己知道),则可以合理怀疑对方是NPD作者。
                  比如这阵子观看宫崎骏的新作,很多人反映看不懂、因此给差评。作为一个喜欢宫崎骏的观众,我尊重他的想法。但当这些人说《千与千寻》更好懂的时候,我才开始提出质疑。
                  我的朋友推荐我去看《沙丘》,但我回来以后反映不佳。他尊重我的感受,我也尊重他的感受。我们都各自描述了合理的理由,双方在交流中进步。
                  如果一个人频频否定你只是因为你产生了某种感受,那么他大概率是一个自恋障碍者。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20 13:46
                  收起回复
                    第九讲:“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
                    这一条可以说是没有争议了,毕竟刘慈欣多次在访谈中提到“人类未曾考虑过xx问题”“我想提醒人类xx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特殊情况我们该不该放弃闽煮”“该不该抛弃道德”等等。)
                    且在刘慈欣的几乎所有作品中,总是把普通人塑造成愚昧的、与真理隔绝的形象。
                    为什么他会相信自己是天下独一份呢?这个原因也简单,那就是NPD不曾承认他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除非是与自己得出相同观点结论的人)。
                    其实不管NPD还是普通人,我们从一出生,就一直将他人扁平化理解。普通人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慢慢改变,而NPD一生都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能意识到自身的复杂性,并将其认识为“聪慧过人”。对他人,则粗暴贴上标签。
                    NPD倾向于将人群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赞同自己观点的,被NPD认为是有识之士。第二种是不赞同的,被NPD认为是“还未成熟”。他们没有想过第三种可能: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人、他人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人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因为他们只会拿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类比他人。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定义为“特别的”或“完善的”,将他人理解为自己的“未完成体”,从而合理地放弃共情(既然你很幼稚,那么我没必要理解你)。
                    又因为他们放弃了共情,所以不能理解一种以上的人生轨迹/情感状态。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最终导致NPD不能意识到他人人格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他们一辈子未曾见过“阳光”,因此就把灯光误认为是阳光。
                    加上其恐惧“自恋受损”的属性,NPD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证明他人的观点是源于其幼稚,“阳光”从未存在。
                    这一点非常可怕。这也是为什么NPD被称为“人格绝症”的原因之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4-20 16:15
                    收起回复
                      第十讲: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与理想爱情
                      这一点可以说没有比《三体》更典型的作品了。无论是“胜利无人能及”还是“人类不感谢罗辑”,都是对权力的无尽幻想(其中可能会换个形式,从全世界的拥护变成全世界的反对),其中的逻辑环节不甚充分(上面已论证)
                      而罗辑和庄颜皮格马利翁式的故事也足以说明问题。从庄颜这个人物的塑造水平来看,不能解释为戏剧演绎(原作中给出过一定解释,但不够充分,尤其是不能解释庄颜爱上罗辑)。
                      为什么自恋者喜欢幻想理想的爱情?其实不如说是幻想毫不费力的爱情。
                      参考原文这段(与后文情节),可以基本看到刘慈欣的价值观。
                      对此我认为,不管个性是否适配,爱都是指爱具体的人、而不是虚像。爱虚像是不用付出的,我相信对方也很难去爱一个不愿付出的人。
                      又: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作者似乎看成是“只能适应”,但实际上我认为是要靠爱具体的人。因为理想的本质是爱自己,而当你和一个人情绪同拍,你自然可以像爱自己一样爱对方。
                      我只能说还好,他没有说“所有人都是这样”,只是说“大部分”。虽然这个“大部分”,是指“大部分人不爱实际的人”还是“大部分人没有符合想象的伴侣”,尚且不清楚,
                      但从罗庄爱情后期的表现来看,作者想表达的应该就是罗庄二人“属性匹配”(并没有升华观点),或者说从情节的角度来看,罗辑确实可以免于“爱具体的人”的考验。
                      那么会不会只是作者想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呢?我认为不会。因为从罗庄二人的相处看来,两人并没有让人觉得特别合拍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庄颜根本就毫无特别之处,既然个性根本没有特征,也就无所谓“特征适配”。
                      对过分空想化爱情的追求,其实反映了作者不愿走出自我、将爱情寄希望于适配的心态,这也是和自恋障碍相互印证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4-20 18:18
                      收起回复
                        第十一讲:特权主议
                        这一点不仅三体,在刘慈欣很多作品中均有体现。
                        三体里,“面壁者”、“执剑人”等概念,就是典型的特权主议。
                        追求特权,不仅仅是对自身能力过高的估计,也是其对抗现实失意的一种方式——“我的才能未被发挥,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特权”。
                        有部分NPD总是在强调:自己的才能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而实际上:特定情况下的才能可能并不是“特别的才能”,甚至可能连才能都不是。
                        因为首先,既然非特定条件下才能无法发挥,那么你就并不能断定谁有才谁无才。(但同时也无法证伪,因此此观点才广受NPD欢迎)
                        其次,懂得“特事特办”未必代表是正确决策(比如大闹腾,虽说特办但未必就是对的。),很多特事特办反而造成巨大灾难。
                        不仅在《三体》中(面壁者办公不能公开透明、执剑人椟裁才能救世、三体社会帝制才能生存),在刘慈欣《地球大炮》中也有体现。害死数万人的超级工程、其负责人被追责竟被描绘成“短视的”“不可理喻的”。而裙众们则被称为“哭哭啼啼的孟姜女”。
                        《球形闪电》中也一样,主角的失败总是归结于没有获得“特许”,反过来就会打其他人的脸。
                        这也是为什么刘慈欣在公共平台的发言总是“末日可能来临”、“外星人比疫晴更真实”等等(像一个榊棍),很少有其他的讨论。(反观郭德纲总是在强调“相声演员要会”,余华总是在讨论当代年轻人等等。)
                        NPD之所以相信这种观念,只是因为其难以证伪、且可以趁机抬高自身。“外星人比疫晴更真实”证明其并不真正爱人类。因为对人来说,生病和天灾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不考虑外星来敌,是因为生活中烦恼就够多了,对这些烦恼,刘不仅未曾施以援手,甚至还在心里认为这是短视的标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4-21 17:50
                        回复
                          第十二讲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04-21 23:00
                          回复
                            第十三讲:嫉妒心
                            这一点是从刘慈欣对程心等人的抹黑、丑化中体现出来。
                            按照刘的说法,程心在现实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刘一定要将其置于宇宙尺度,来“考验”程心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取决于刘在表达程心“难当大任”,无嫉妒无关。
                            我曾经也是这么想。我高中时曾讨厌一名班干部,也是类似的理由。但其实讨厌和嫉妒只有一线之隔。
                            不管一个人是否优秀,你都可以毫无理由地讨厌他。但讨厌他人没必要贬低他,尤其是不能把他人的优秀作为贬低他的理由(或理由的一环)。
                            我当时讨厌他的理由是“他很优秀,但他虚荣而不自知,所以我讨厌他”。
                            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是“他虚荣而不自知,所以不管他是否优秀,我都讨厌他。”
                            刘显然属于嫉妒。其实我认为嫉妒者大都是不自知的,因为大部分的嫉妒都是通过私下贬低他人来实现的,这些人往往以为自己只是合理地讨厌对方。
                            更何况刘慈欣的贬低几乎是无根据且逻辑不充分的。NPD嫉妒优秀者几乎是必然的(特别是不符合他们想法的优秀者),因为NPD不能承认他们比自己优秀(或者说不能允许别人用他不能理解的优势【如善良、人缘】取胜,NPD认为只有自己的成长道路才是特别的、自己才是具有复杂品质的人类,而其他人即使再优秀也是扁平人、应对不了环境变化)。
                            “比自己差的人一定表里如一的差、比自己强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缺点”,NPD是信奉这种想法而生存的。且他们不能从他人眼里看到自己的不当行为(比如把现实里完美的人拉到作品里贬低,这行为很低劣),因此其攻击会更加肆无忌惮。如果他人提出批评,那么NPD可以使用各种循环论证来否定对方的感受、证明自己才是对的。(依然是把对方拉入“你和我观点不同,是因为你是我的未完成品”的逻辑)
                            一旦承认他人的感受拥有天然的正义性、不能靠辩论来否定,NPD的自恋就会崩溃。
                            ↑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准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04-22 16:12
                            回复
                              第十四讲:(前面内容的补充)
                              NPD的相信的很多极端观念,都是因为他们将他人扁平看待导致的。
                              这一点其实值得同情,毕竟没有人能够完全进入他人内心。NPD也一样,在亲身理解到他人也有复杂人格之前,都会将复杂人格视为一种特别的才能,从而要求特权、或者相信一些双标观点。
                              比如郭德纲相声里提到的:“他扶老太太起来,老太太一定是他撞倒的。否则我怎么不扶呢?”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人格是完善的。相信自己一切行为都有一个清晰的原因:比如不扶老太太是怕被讹;而不相信其他人的行为有复杂原因:一定是因为某种单线条的本能冲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04-22 16: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