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原神吧 关注:5,172贴子:94,931

从刘慈欣 看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众所周知这个吧的存在是为了批评《三体》,但最近发现很多吧友对对手的了解不甚充分。
大家知道《三体》的主旨思想是极端的,也知道“体小鬼”的烦人,唯独对他们“为何如此”不甚理解。
事实上,刘慈欣本人、以及很大一部分“体小鬼”,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者(NPD)”。
【叠甲环节:1.本人对自己的结论并无十足把握、只是根据自己所见尝试推断,因此如有冒犯还请谅解。2.并非所有刘粉都是NPD,只是其中一部分比较极端。在极端的部分里,又有一部分是因为年少的正常自恋(成年就会改善),只有小部分维持足够长久的、难以纠正的,才是自恋障碍者。(NPD在人群中占比约为6%。)】
对“NPD”,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这类人有着自我夸大、冷血无情、缺少同情心等等特质。且往往让人疑惑“他为什么能说出这种话\做出这种事?”
本人虽不是心理学家,却是一位“NPD康复者”。曾经的我,也是和“体小鬼”在观念上高度重合(虽然那时候不看三体),因此认为有资格来讲一讲这个话题。
掏心窝地说,我是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NPD的了解、减少误入歧途的可能。本人批刘已有一定时间,根本上还是针对“NPD”。
本文将结合《三体》(与其他刘慈欣作品),详细讨论这个命题。
虽然可能不太专业,但都是亲身体验,我认为还是有价值的。请各位多多包涵。
为防吞楼,每次发言我会进行标号。
(可能长期更新)


IP属地:河北1楼2024-04-19 23:28回复
    赶上直播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19 23:43
    回复
      第一讲:什么是“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与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并称为“黑暗三联征,其人格特质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
      什么是NPD?若不看百科给出的概念、单说我对其核心属性的理解,那就是“无共情能力”。
      【叠甲时间:刘慈欣自然并非反社会人格者,他也不会去犯罪。但以文学这个领域的标准来说,他作品所呈现出的思想已十分危险。】
      从百科上给出的“NPD”评判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刘是一位典型的NPD(至少满足7条)。
      除了未曾在公众面前过分自夸、演绎,以及未表现出过分寻求赞扬以外,其余的特质几乎都可从作品\访谈\行为里看到影子。
      有朋友可能认为:作品中的特征是刘的演绎,不可当真。
      我不否认这种可能。但请相信,本人也是经过一定的调研和思考才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戏剧演绎”的可能被初步排除。
      下面先结合作品\访谈\实际,来逐条聊一聊NPD的特征。
      (可能不会太有条有理)



      IP属地:河北3楼2024-04-19 23:50
      收起回复
        第二讲:自我夸大
        刘本人并不明显自我夸大,但在《三体》之中体现却很明显。典型例子如章北海、罗辑、维德等等。
        1.章北海身上的体现:作为一个逃亡主义者,在客观上并未从事航天工程研究,也没能击败水滴、拯救地球上的人类,而是携星舰人员擅自逃跑。而作者刘慈欣对章北海采取了很多过于夸张的形容。其内容是否为戏剧演绎尚且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并未在作品中提出指向性相反的情节。
        2.罗辑身上的体现:“胜利无人能及”、“人类不感谢罗辑”
        罗辑作为一个并未从零开始、而是经过叶文洁的直接提示才悟出“黑暗森林法则”的人物来说,其实际贡献并未如此巨大。况且“黑暗森林”也并非什么伟大科学理论,只是一个高度发散性的假说,与实际的科学研究不能并论。仅仅因为它刚好是制约三体人的法宝,就给出如此高度评价,是否过分夸大?(当然还有执剑人因素,这个后面再讲)
        从作品中来看,刘慈欣对罗辑的态度是比较明显的。
        3.维德身上的体现:首先是其只能用曲率效应移动头发丝、就借此要求可能毁灭地球的引擎研究,这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是不现实的。其次程心对其的肯定评价“合格的男人”等,并未从原文中体现足够理由,属于是一种不明不白的赞美。


        IP属地:河北4楼2024-04-20 01:03
        收起回复
          赶上直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20 01:03
          回复
            第三讲:“高配得感”
            这一点章北海、罗辑、维德三者都有体现。
            章北海窃船:按理来说应对造船者抱有足够多的愧疚(毕竟造船者才是真正的历史推动者),但原文中没有任何行为或语言体现。虽说占有名誉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一个标杆性的角色,如此刻画还是欠妥。
            罗辑(面壁、庄颜、叶文洁):首先是面壁计划。虽说被萨伊坑害,但罗辑对初期的不劳而获、占有社会资产没有足够的歉意。这可能是角色特质,但在弧光完成、担当执剑人后,罗辑也未有任何补偿性行为(比如归还别墅)。虽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同样作为一个有完整弧光的标杆性角色,如此刻画还是不甚严谨。
            其次是庄颜。罗辑前期是以面壁者身份(虽说自述“不知道怎么当上的”,但未坦白其怠工真相)、“面壁者助理”(纯粹谎言,并无实际工作任务)为由,与庄颜结婚。其行为在恋爱市场上非常恶劣(若庄颜事业心强大呢?得知自己的工作无意义之后,会不会大受打击?若庄颜认为罗辑是个责任心强大的男人呢?在得知真相后会不会大受打击?作品设定是庄颜知道一定真相,但罗辑是不了解庄颜的。罗辑在主观上是行欺骗事实的。),但后期并未刻画其补偿性行为(庄颜也违反常理地不去计较)。作者可能并不认为这是骗取感情的行为,这是由于作者具有过分的“高配得感”。
            第三是对叶文洁的态度。众所周知,真正悟出“黑暗森林”的是叶文洁,但似乎大众对此并不知情。罗辑也从未主动提到。作者的形容“胜利无人能及”,也只是赞扬罗辑,并未提到幕后功臣叶文洁。已经从事社会生产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行为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若是走完了弧光的正面角色,应该光明磊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应该私自占有功劳和名誉。
            维德(接盘星环公司):同样并未有体现出因人成事的自觉。
            当然也有的朋友说,这些都是演绎、角色们本就是不完美的。但以我的观察,刘慈欣作品中并未有过类似体现角色光明磊落的情节,应该说作者在这方面的意识不足,才导致角色们的行为不讨喜。


            IP属地:河北6楼2024-04-20 01:11
            收起回复
              第四讲:为什么NPD能坦然地夸大自己、占有资源?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但结合自身的经历,我可以先给个结论。(后文根据情况,可能会继续提到这条结论):
              因为他们面对不了、且极为擅长逃避外界评价。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NPD在成长过程中,会敏锐地捕捉到对自己有利的思维模式或观点/价值体系、来保护脆弱的自尊。
              自我夸大,意味着他们不能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或者他们有方法可以“屏蔽”掉这些看法。也意味着他们总有办法向自己证明“我是有价值的”。
              健全人格的自尊,是不取决于成就/财富/能力/权力等外界因素的,或者指标相对均衡。而NPD人格的自尊,是与外界因素高度绑定的,他们难以使用完全内在的人格力量去对抗消极情绪。
              打个比方就是考试,假设NPD和健全人的分数都不理想,健全人格用走出困境的方法是“首先我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其次成绩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第一名只有一人),只要下次努力就好。”
              而NPD的方法是“我努力了但考不好,一定是题目有问题”、“我不够努力,但努力的人最傻,我这样是聪明的表现”…
              其核心区别在于:健全人格用内在力量对抗困境、将情绪自我消化、最终得出一个成熟的人与一个和平的结论。
              而自恋者会逃避使用内在力量、倾向于通过解构、或者曲解来化解问题。自恋者会避免接受“我是平庸的”这一事实,转而把原因归咎于外界。而他之所以不能接受平庸,也是因为他只能通过外在成就来取得精神能量。
              所以,自恋者的内心是极度脆弱、“缺乏锻炼”的,一旦其自恋受损,最终就会转化为和外界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会以自恋者找到新的有利价值观(借口)为结束,而这种价值观往往带有对他人/社会的否定或负面解构。
              若不夸大自我、屏蔽他人评价,自恋者就不能维持自尊。同时他们思维的一切就是为了维护一个假象,因此极为擅长这一点。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20 03:43
              收起回复
                第五讲:常见的自我夸大者观点(其一)
                聊到这里可能是吧友们的空间了。大家都见过很多夸大作品价值的观点。
                从艺术领域来说有几个典型例子,其中最著名、最广泛、最误导人的一个观点就是——————
                “艺术是主观的。”
                实际上,艺术确实有大量的主观成分,但却并非无规律可寻。艺术理论的研究也是客观的工作,而不是空穴来风。
                有优秀的艺术,自然就有拙劣的艺术。其中都对应着客观的分析方法。
                而很多NPD人格的创作者/欣赏者,喜欢用艺术的主观性来抬高自己(也包括曾经的我),或者可以说艺术这个领域本就是上好的NPD培养基。
                以《三体》来看,第一个例子是罗辑&白蓉的“人物塑造论”。
                这里是否为戏剧演绎尚且存疑,但从刘作者整体的人物塑造水平(尤其是这段直接指向的角色庄颜)来看,应该可以代表其本人的观点。
                文中的描述是“角色拥有了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人物”,表达了一种“作者应以生命活力作为塑造角色的方向”的观点。
                这个观点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类观点的指向却往往是——“如果作者解释不了此角色的行为,那么作者无责。”“只要生活中可能存在突发行为,那就不能指责此角色的行为突兀/无统一性(OOC)。”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恋主义(我编的词)文学观点。实际上,所谓的“生命力”只不过是一种呈现效果,要靠作者高超的演绎来完成。角色终究是作者塑造的,作者并未长出另一个脑。若角色真的拥有“生命”,那么既不有趣也不科学。
                若这条理论成立,作者反而不用去认真推敲角色内心,直接写所欲写——不管角色做了什么,直接宣判“该角色就是会这么做的人”,先射箭再画靶,其人设永远是“合理”的。
                所以,根据这个理论塑造出的角色“庄颜”,其失败程度有目共睹。
                又有角色突兀如维德,前后行为严重缺少统一性(人设狠辣坚定却在最后关头莫名放弃),用“生命力”为由来宣判作者无责,显然是不客观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4-20 04:22
                收起回复
                  可以,如果说三体成功的驳斥了太空歌剧,那这篇很好的批评了创作者个人主义(过于夸大和表现个人)的创作现象,我还是认为自恋是每个作家的通性,因为人首先是自利主义,不过三体确实需要打磨打磨,害怕被吞可以考虑给科幻世界投个稿,这个表述还是很有讨论价值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20 10:24
                  收起回复
                    第六讲:常见的自我夸大者观点(其二)
                    “只要我承认,那么缺点就不是缺点(或者另有深意)”
                    典型例子有刘慈欣“我的人物都是工具人”。这似乎作者在声明:自己的水平并不高超,阅读作品时候还请包容。
                    但实际生活中,这句话却往往指向于“如果你批评我,那么也许是你的期待不合实际。”或“你觉得作品不好,是因为你用了错误的方式阅读。”
                    本人见过很多,持这类观点的粉丝或作者。有些人甚至会逼迫他人用“正确的方式”重读一遍。
                    实际上,即使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低姿态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低姿态。比如:“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说话比较直”,“我不是针对谁”“我脾气比较坏”……
                    这种低姿态并不具备真正的诚意和自省,而更像是一种免责声明——我已经声明过了,因此你再有任何不悦都与我无关。
                    文学是不能采取这样标准的。阅读一个人的作品,或评价一个人的文学水平,都没必要与作者本人接触,只需要实事求是考量作品的表现。
                    人物刻画得不好就是不好,尤其因为《三体》并不乏人物笔墨(最典型例子是庄颜和维德),刻画不好只能说是作者水平问题。你总不能说自己花了几万字写一个人物,但其实又没有真的想刻画他吧。
                    这种“写得好是我优秀,写不好是你愚蠢”的潜在逻辑是不能被认同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20 12:58
                    收起回复
                      第七讲:常见的自我夸大者观点(其三)
                      “作者中心论”(反过来,也可以说是读者中心论。)
                      即“作者具有对作品的一切解释权”。当然,有的NPD作者也会往相反的方向解释——认为“读者应该有一切解释权”。
                      但至少对于NPD来说,这两种看似相反的观念实则是一致的。“作者具有一切解释权”,意味着读者不可以质疑作者的水平,作品从诞生之初就是完美的、不可批改的。
                      而“读者拥有一切解释权”,则意味着“一切内容都是由读者读出来的”、“如果阅读体验很差,代表读者的水平差”。本质上其实还是“作者中心论”。
                      我认为健全的解释应该是:读者有决定自己阅读体验的自由,但作者本人应对作品表达负有责任。读者有权认为作者表达得不够好(当然作者也有权解释,但其基础应当是互相尊重而不是直接甩锅)
                      《三体》中充斥着这种晦涩、生硬、反常识的写法,比如《三体2》蚂蚁爬墓碑、章北海看军舰、维德的画等等。粉丝们会说:“这是有隐喻的,你必须看懂隐喻”,但实际上任何达到平均水平的读者都能看懂,只不过认为这种写法生硬、关联性弱。
                      也有赘述过多、重要性不强的段落,如水滴两千响(全部硬写)、黄金时代三老头、过多的二维太阳系描绘等等。粉丝们会解释:“这些情节必须描绘仔细,少一个字都不行”,然后强调一些诸如“玻璃和水晶的质感不同,用玻璃比喻的不能用水晶比喻”……“蒸汽和浓雾要分清楚”之类、根本说服不了人的理由,来证明刘慈欣的所有写法都是好的。
                      (实际上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写得太具体、太严谨都是不行的,因为读者脑海里没有清晰画面,所以你描述过分清晰后,读者需要认真分辨、反而会很累。而适当给出模糊刻画反而能让画面感更强。)
                      再比如缺少对抗的重要情节:ETO光速被捕、叶文洁自曝身份、面壁破壁对抗草草了事、汪淼史强钢印族等等再无后文……粉丝们会解释“现实本来就是这样无规律的”。但实际上,现实和戏剧的逻辑不同,戏剧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必须以戏剧性为标准,而不是以是否真实为标准。
                      (图为一位网文作者对朋友的“胁迫式阅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4-20 13:28
                      收起回复
                        第八讲:如何分辨一个人的观点是否自恋?
                        自恋者之所以被称为“自恋”,是因为他们只认可自己的情绪感受。
                        而自恋障碍(NPD),是为了维护其感受,而逐渐演变出“否定他人的感受”的一种人格。
                        众所周知,观点有对错,但情绪感受没有正邪之分。与人争论,若发现对方时常不尊重自己的情绪,则可以合理怀疑他是NPD。
                        在文学争论中的道理也一样。作品是好是坏,可以多方面展开讨论。但如果对方喜欢从根本上否定你的感受(前提是你不能夸大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只有你自己知道),则可以合理怀疑对方是NPD作者。
                        比如这阵子观看宫崎骏的新作,很多人反映看不懂、因此给差评。作为一个喜欢宫崎骏的观众,我尊重他的想法。但当这些人说《千与千寻》更好懂的时候,我才开始提出质疑。
                        我的朋友推荐我去看《沙丘》,但我回来以后反映不佳。他尊重我的感受,我也尊重他的感受。我们都各自描述了合理的理由,双方在交流中进步。
                        如果一个人频频否定你只是因为你产生了某种感受,那么他大概率是一个自恋障碍者。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20 13:46
                        收起回复
                          有理论功底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4-20 14:30
                          回复
                            专业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4-04-20 15:18
                            回复
                              第九讲:“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
                              这一条可以说是没有争议了,毕竟刘慈欣多次在访谈中提到“人类未曾考虑过xx问题”“我想提醒人类xx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特殊情况我们该不该放弃闽煮”“该不该抛弃道德”等等。)
                              且在刘慈欣的几乎所有作品中,总是把普通人塑造成愚昧的、与真理隔绝的形象。
                              为什么他会相信自己是天下独一份呢?这个原因也简单,那就是NPD不曾承认他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除非是与自己得出相同观点结论的人)。
                              其实不管NPD还是普通人,我们从一出生,就一直将他人扁平化理解。普通人随着年龄增长就会慢慢改变,而NPD一生都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能意识到自身的复杂性,并将其认识为“聪慧过人”。对他人,则粗暴贴上标签。
                              NPD倾向于将人群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赞同自己观点的,被NPD认为是有识之士。第二种是不赞同的,被NPD认为是“还未成熟”。他们没有想过第三种可能:他人和自己是不同的人、他人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人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因为他们只会拿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类比他人。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定义为“特别的”或“完善的”,将他人理解为自己的“未完成体”,从而合理地放弃共情(既然你很幼稚,那么我没必要理解你)。
                              又因为他们放弃了共情,所以不能理解一种以上的人生轨迹/情感状态。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最终导致NPD不能意识到他人人格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他们一辈子未曾见过“阳光”,因此就把灯光误认为是阳光。
                              加上其恐惧“自恋受损”的属性,NPD会使用各种手段来证明他人的观点是源于其幼稚,“阳光”从未存在。
                              这一点非常可怕。这也是为什么NPD被称为“人格绝症”的原因之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4-20 16: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