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很难责怪阿斯兰不向卡嘉莉提及自己父母的过去,因为他可见的故事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另一部分如果不主动去找,那就永远不知道:同时,那些已知的内容还要在自身记忆的增长过程中对抗遗忘。
扎拉家的双亲各自有着各自的年轻时代经历,两个人的出身地也完全不同,但是人生轨迹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帕特里克是撒马尔罕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过斯拉夫化已久。他出身在一个军人世家。虽然按道理这些世代从军的人可能都在十月革命前后投了白军,但是他们家没有:他们坚决的加入了红骑兵。甚至祖辈还揍了两次德国鬼子,勋章和荣誉摆满了抽屉,连帕特里克自己也去参加过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只是那次的战争给他留下的记忆非常糟糕——具体有多糟糕呢?只要让他喝上几杯伏特加,他就能痛骂勋宗一整个晚上,要是再送点下酒菜,他的骂法甚至还不带重样的。
尽管从军的体验很不好,但是帕特里克依然以自己是红军世家这件事感到骄傲。当然这种骄傲对阿斯兰的感染有限,毕竟战争时代乃至冷战在他出生的年代已经结束了。如今的军队不存在所谓的正义之战,就没必要为自己找不痛快。
可还好阿斯兰最后去当了警察。
但是在他们家,掌握最终话语权的,一定是母亲蕾诺雅。理由非常简单,她不管是身份还是以前的军衔或者是职位,压帕特里克一头。出身扎波罗热的老哥萨克之女从来不觉得自己应当落人下风。家里人原先希望她结束义务教育之后回老家务农,然而她却不这样想,她想要的做农民之外的其它出路,不管是工人还是军人或者其它职业,总之绝不能是农民。所以蕾诺雅高中毕业之后,用自己之前存的路费前往莫斯科。打算自己赚钱考大学,结果阴差阳错考了隶属克格勃的苏联边军:这种给官老爷当狗腿子的行为,对于老哥萨克来说可真是叛逆到家了。算上之前一大堆完全和家里人期待逆着来的举动,她的人生轨迹几乎就是为了叛逆这个词而生的。
其实就算进了苏联边军,蕾诺雅的叛逆依然没有结束。她接受了边防情报甄别培训,差点真的变成专业特工。而到底没有变成特工的原因并不复杂,她随所属的部队调动前往乌兹别克。那时蕾诺雅的训练没有完成,自然没有换编。但就算是这样也足够了。她的部队前往中亚是为了协助当地的部队和农民开垦土地扩大生产,顺带警戒边境。
结果蕾诺雅在兜兜转转一大圈之后,发现自己还是逃不出务农的宿命。
此时这两大好青年二十过半不到三十。普通的在部队里遇上了,普通的认识了。驻军有义务配合边军,所以那会儿帕特里克连长虽然军衔中尉,还是被蕾诺雅上尉按的死死的,不管是军职还是性格上。
“那不然呢?她确实能干啊?”每次话题进行到这里,帕特里克都会先停下来表达一下自己作为一个老爷们儿,对自己老婆的言听计从完全是合理合法的,甚至是相当值得骄傲的。
当然了,他也不是没跟阿斯兰表达过,他其实根本打不过老婆——打得过也不敢。讲道理,苏联人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大听谁的,本来也合理合法。
中亚的气候干燥,开垦条件非常困难。多数的荒地实际上在五十年代的垦荒运动之中已经被开拓过,被认为没有任何价值而放弃。但是既然专家们说了能开垦,那农民还好说,军队就是不行也得行。那块地方当时很难进行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所以一切都需要人力开荒才能进行下一步。
这两个习惯手握枪杆子年轻人,提起了锄头铲子镐头。差不多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忙活到了下一年,这一整年他们之间,战友之情怎么就变成了男女之情帕特里克略过没说,但是阿斯兰从母亲这里获得了一些额外的补充。就是关系上肯定是男追女,她本来甚至也没考虑结婚。只是帕特里克的动静太大了,一些比较出格的孔雀开屏行为连组织上都知道了,她都没反应过来,直到政委就过来问她是不是在和帕特里克谈恋爱,才惊觉原来这家伙在自己面前卖力的目的是这个。
最后这她觉得对方也没啥特别讨厌的,小伙子人也诚恳,就点头答应了。当然到底这个努力的过程持续了多久,吃了多少闭门羹,两位家长都没给出确切答案。阿斯兰也不太好继续去猜——对这件事也不好奇。
但其实结婚和没结婚在那会儿其实没什么区别,因为人力开垦完成之后还有大量的工作,根本就没时间给他们建设家庭。他们的日常还是下地干活儿,还有帮忙照料专家选定的实验种田。一切的所谓家庭责任相夫教子之类的,优先级远不如现在的任务本身。
通常话题到了这个时候,就转入了另一个方向。或者说,一般说到这里,就进入了需要中场休息的时间。而休息的根源还是在于他们两个所经历的身份跨越,虽然在那个蓬勃发展的冷战时代确有可能,但是又过于富有传奇色彩。
这里的传奇色彩可是真的传奇色彩了。
现如今世人对于扎拉家夫人的认识,当然不是一个苏联边军的女上尉,而是农业科学领域的教授,专门专精于十字花科甘蓝和白菜的研究。也正因如此,别说其他人了,连阿斯兰也想象不到,母亲到底是如何从乌兹别克的荒地之上,找到了她毕生努力的方向——尤其她那么抗拒回家种田这件事儿。
事情的起因是很普通的,蕾诺雅自己当然不喜欢回家务农。但是她抗拒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务农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她的家乡主要种植的是小麦粮食。小麦的生长过程虽然非常轻松几乎无需人力介入,但是一到收割的季节,就是各种兵荒马乱地和老天爷抢时间。晒谷、脱粒、留种等等一大堆的事情,几乎连在一起毫无停歇。这种累得人仰马翻的记忆过于深刻了,才让她一定要逃离这种生活。
蕾诺雅本质不是讨厌务农本身,所以她在开垦和协助照料试验田的时候,因为小时候的经验,她算得上是最娴熟的那一群人。加上他们的试验田培育的是当时在中亚地区黏土质土地上难以生长的白菜,所以她反而比谁都要上心。毕竟这些脆弱的蔬菜,可比小麦这种作物要有意思的多。
他们每天都有义务要巡视田地,几人组队分班,不分昼夜的巡视。尽管也有防止破坏分子的人为作梗,但是最多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饥饿的鸟类和各种小型野兽。慢慢到了白菜成熟可以收获的季节,蕾诺雅在田间发现了一颗白菜和其它的不太一样:个头特别大而且饱满,叶片颜色也比其他的更淡。由于种植成果出来了,专家要亲自过来视察验收。所以她就把这个发现跟帕特里克说了。
连长抓了抓脑袋,他一个城市人不太懂这些,但是也直觉这颗菜可能很特别:“长得特别大特别白?那要不要专家来的时候让他看看?”蕾诺雅朝他摇摇头:“不是要他看看,看看能看出什么来,得让他留下种子再试试!”
这次中亚的开垦任务,开启了他们两个的人生支线。确切来说是,把他们两个从跟着苏联军队一路走到黑,拉到了另外一条赛道上。
下篇待续
扎拉家的双亲各自有着各自的年轻时代经历,两个人的出身地也完全不同,但是人生轨迹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帕特里克是撒马尔罕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过斯拉夫化已久。他出身在一个军人世家。虽然按道理这些世代从军的人可能都在十月革命前后投了白军,但是他们家没有:他们坚决的加入了红骑兵。甚至祖辈还揍了两次德国鬼子,勋章和荣誉摆满了抽屉,连帕特里克自己也去参加过苏联对阿富汗的战争。只是那次的战争给他留下的记忆非常糟糕——具体有多糟糕呢?只要让他喝上几杯伏特加,他就能痛骂勋宗一整个晚上,要是再送点下酒菜,他的骂法甚至还不带重样的。
尽管从军的体验很不好,但是帕特里克依然以自己是红军世家这件事感到骄傲。当然这种骄傲对阿斯兰的感染有限,毕竟战争时代乃至冷战在他出生的年代已经结束了。如今的军队不存在所谓的正义之战,就没必要为自己找不痛快。
可还好阿斯兰最后去当了警察。
但是在他们家,掌握最终话语权的,一定是母亲蕾诺雅。理由非常简单,她不管是身份还是以前的军衔或者是职位,压帕特里克一头。出身扎波罗热的老哥萨克之女从来不觉得自己应当落人下风。家里人原先希望她结束义务教育之后回老家务农,然而她却不这样想,她想要的做农民之外的其它出路,不管是工人还是军人或者其它职业,总之绝不能是农民。所以蕾诺雅高中毕业之后,用自己之前存的路费前往莫斯科。打算自己赚钱考大学,结果阴差阳错考了隶属克格勃的苏联边军:这种给官老爷当狗腿子的行为,对于老哥萨克来说可真是叛逆到家了。算上之前一大堆完全和家里人期待逆着来的举动,她的人生轨迹几乎就是为了叛逆这个词而生的。
其实就算进了苏联边军,蕾诺雅的叛逆依然没有结束。她接受了边防情报甄别培训,差点真的变成专业特工。而到底没有变成特工的原因并不复杂,她随所属的部队调动前往乌兹别克。那时蕾诺雅的训练没有完成,自然没有换编。但就算是这样也足够了。她的部队前往中亚是为了协助当地的部队和农民开垦土地扩大生产,顺带警戒边境。
结果蕾诺雅在兜兜转转一大圈之后,发现自己还是逃不出务农的宿命。
此时这两大好青年二十过半不到三十。普通的在部队里遇上了,普通的认识了。驻军有义务配合边军,所以那会儿帕特里克连长虽然军衔中尉,还是被蕾诺雅上尉按的死死的,不管是军职还是性格上。
“那不然呢?她确实能干啊?”每次话题进行到这里,帕特里克都会先停下来表达一下自己作为一个老爷们儿,对自己老婆的言听计从完全是合理合法的,甚至是相当值得骄傲的。
当然了,他也不是没跟阿斯兰表达过,他其实根本打不过老婆——打得过也不敢。讲道理,苏联人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大听谁的,本来也合理合法。
中亚的气候干燥,开垦条件非常困难。多数的荒地实际上在五十年代的垦荒运动之中已经被开拓过,被认为没有任何价值而放弃。但是既然专家们说了能开垦,那农民还好说,军队就是不行也得行。那块地方当时很难进行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所以一切都需要人力开荒才能进行下一步。
这两个习惯手握枪杆子年轻人,提起了锄头铲子镐头。差不多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忙活到了下一年,这一整年他们之间,战友之情怎么就变成了男女之情帕特里克略过没说,但是阿斯兰从母亲这里获得了一些额外的补充。就是关系上肯定是男追女,她本来甚至也没考虑结婚。只是帕特里克的动静太大了,一些比较出格的孔雀开屏行为连组织上都知道了,她都没反应过来,直到政委就过来问她是不是在和帕特里克谈恋爱,才惊觉原来这家伙在自己面前卖力的目的是这个。
最后这她觉得对方也没啥特别讨厌的,小伙子人也诚恳,就点头答应了。当然到底这个努力的过程持续了多久,吃了多少闭门羹,两位家长都没给出确切答案。阿斯兰也不太好继续去猜——对这件事也不好奇。
但其实结婚和没结婚在那会儿其实没什么区别,因为人力开垦完成之后还有大量的工作,根本就没时间给他们建设家庭。他们的日常还是下地干活儿,还有帮忙照料专家选定的实验种田。一切的所谓家庭责任相夫教子之类的,优先级远不如现在的任务本身。
通常话题到了这个时候,就转入了另一个方向。或者说,一般说到这里,就进入了需要中场休息的时间。而休息的根源还是在于他们两个所经历的身份跨越,虽然在那个蓬勃发展的冷战时代确有可能,但是又过于富有传奇色彩。
这里的传奇色彩可是真的传奇色彩了。
现如今世人对于扎拉家夫人的认识,当然不是一个苏联边军的女上尉,而是农业科学领域的教授,专门专精于十字花科甘蓝和白菜的研究。也正因如此,别说其他人了,连阿斯兰也想象不到,母亲到底是如何从乌兹别克的荒地之上,找到了她毕生努力的方向——尤其她那么抗拒回家种田这件事儿。
事情的起因是很普通的,蕾诺雅自己当然不喜欢回家务农。但是她抗拒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务农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她的家乡主要种植的是小麦粮食。小麦的生长过程虽然非常轻松几乎无需人力介入,但是一到收割的季节,就是各种兵荒马乱地和老天爷抢时间。晒谷、脱粒、留种等等一大堆的事情,几乎连在一起毫无停歇。这种累得人仰马翻的记忆过于深刻了,才让她一定要逃离这种生活。
蕾诺雅本质不是讨厌务农本身,所以她在开垦和协助照料试验田的时候,因为小时候的经验,她算得上是最娴熟的那一群人。加上他们的试验田培育的是当时在中亚地区黏土质土地上难以生长的白菜,所以她反而比谁都要上心。毕竟这些脆弱的蔬菜,可比小麦这种作物要有意思的多。
他们每天都有义务要巡视田地,几人组队分班,不分昼夜的巡视。尽管也有防止破坏分子的人为作梗,但是最多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饥饿的鸟类和各种小型野兽。慢慢到了白菜成熟可以收获的季节,蕾诺雅在田间发现了一颗白菜和其它的不太一样:个头特别大而且饱满,叶片颜色也比其他的更淡。由于种植成果出来了,专家要亲自过来视察验收。所以她就把这个发现跟帕特里克说了。
连长抓了抓脑袋,他一个城市人不太懂这些,但是也直觉这颗菜可能很特别:“长得特别大特别白?那要不要专家来的时候让他看看?”蕾诺雅朝他摇摇头:“不是要他看看,看看能看出什么来,得让他留下种子再试试!”
这次中亚的开垦任务,开启了他们两个的人生支线。确切来说是,把他们两个从跟着苏联军队一路走到黑,拉到了另外一条赛道上。
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