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吧 关注:6,297贴子:726,416
  • 7回复贴,共1

回顾破解哥猜的艰辛历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22-12-18 12:48回复
    对称奇数对原理是从一位中学老师一带而过的一句话中提炼出来的。
    这位老师在讲数学课是时说:任意偶数中的对称数之和等于该偶数。
    我的理解是:任意偶数的连续数字串(所有奇数和偶数),对称地相加,其和等于这个偶数。因为素数除2以外,都是奇数。那么,在研究素数或素数对时,就没有必要去研究偶数了。所以,就采用了【对称奇数对原理】一词来表述这种客观规律。


    2楼2022-12-18 15:22
    回复
      回顾破解哥猜这段艰辛历程,有两大感想:
      1、由于思路没有脱离核心目标,可以说,凡是关键结点,都被发现并解决了。
      2、当机立断地地舍弃了没有发展前途的研究。例如:八类数问题、素数个数计算问题、判断素数问题等等。


      3楼2022-12-18 15:39
      收起回复
        暂且不论是否在网上发表过奇数对是由四种数对构成的问题,仅凭在网上发表的数对构成示意图,能否说明这种数对构成规律?如果没有奇数对是由四种数对的表述,凭什么要展示数对构成示意图?撒谎也不经过大脑?能够是脱口秀吗?


        5楼2022-12-19 10:55
        回复
          归纳总结
          1、对称奇数对原理,是本人率先在网上公开发表的。
          2、哥猜素数对个数不唯一的提法,是本人率先在网上公开发表的。
          3、哥猜命题的题意是要确定【有没有】素数对的问题,而不是要计算出【各有多少】个素数对问题。这是本人率先在网上公开发表出来的。
          4、在重新审视哥猜命题的题意条件下,确立了哥猜是要确定对应偶数N【有没有】素数对基础上,本人率先地推论出对应偶数N的单记法下限素数对计算函数式infD(N)=N/2ln(N)^2,并在网上公开发表论证全过程。
          5、当把最小偶数N界定于6时,1的素性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反而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了。另外,在本人极力推荐1是素数时,那个人却是极力否定1 是素数群体中之一。
          6、4个【准确无误】地计算出对应偶数N的素数对个数结构式,是本人率先在网上公开发表的。
          7、到目前为止,至少有7个结构式能够【准确无误】地计算出对应偶N的素数对个数,则这个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结构式。
          8、构成素数对的周期性规律,是本人率先在网上公开发表的。并经实践归纳总结出了32类偶数的计算系数。后与拉曼纽扬系数计算结果相对照比较,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则将那种经验系数归并到拉曼纽扬系数上,建立起【模拉系数】。于是,凡是用到拉曼纽扬系数计算的结果,都要归属于客观事实上的【类偶数】平均素数对之数理。
          9、【有没有】素数对和【类偶数】平均素数对理论是重新客观审视和评述哈-李公式和陈氏定理的基本数理依据。这两个数理依据缺一不可。


          7楼2023-01-01 15:56
          回复
            为了大家免得被崔坤忽悠瘸了,那就破例地向大家解释一下:
            1、当大区间全部合数H(d)构成合数对HH(N)后【Hn+Hd=N即为H1+H2=N的合数对HH(N)】,剩余的合数H(d)-HH(N)必然与小区间的全部素数π(n)HH(N)中部分素数构成【素合对】π(n)-[H(d)-HH(N)]=π(n)-H(d)+HH(N)【Pn+Hd=N的素合对】。
            2、小区间剩余素数只能与大区间全部素数π(d)的一部分构成【素数对】(剩余素数将出现于另一种结构式中)D(N)=π(n)-H(d)+HH(N)【Pn+Pd=N的素数对】。至此,结构式就建立起来了。
            【这是以大区间开始解释三种数对的构成,主要目标是素数对的构成】
            另一种结构式构成过程【以小区间开始构建数对的分析解释】:
            1、当小区间全部合数H(n)构成合数对HH(N)后【Hn+Hd=N即为H1+H2=N的合数对HH(N)】,剩余的合数H(n)-HH(N)必然与大区间的全部素数π(d)(上面讲的另一部分)构成【合素对】π(d)-[H(n)-HH(N)]=π(d)-H(n)+HH(N)【Hn+Pd=N的合素对】。
            2、大区间剩余素数(上面讲的一部分)只能与小区间全部素数π(n)的一部分构成【素数对】(上面用到的那部分素数)D(N)=π(d)-H(n)+HH(N)【Pn+Pd=N的素数对】。至此,另一种结构式就建立起来了。
            总结:
            以大区间解析数对的构成,给出了三个数对构成关系(或隐含着三种数对结构关系):合数对:Hn+Hd=N、素合对:Pn+Pd=N、素数对:Pn+Pd=N。
            以小区间解析数对的构成,也隐含地给出了三种数对构成关系:合数对:Hn+Hd=N、合素对:Pn+Hd=N、素数对:Pn+Pd=N。
            由此来看,以两个区间解析数对构成规律,共给出了6个数对,但两个区间的数对中都有【合数对】和【素数对】,这就重复了,则要减去两个重复数对,这就由6个变为4个了。即:
            Hn+Hd=N的【合数对】
            Pn+Hd=N的【素合对】
            Hn+Pd=N的【合素对】
            Pn+Pd=N的【素数对】
            没有这种结构思维,岂能构建出结构式?仅从【结构式】三个字面来讲,本身就意含着数与数之间的【结构】关系。其实,在此之前,早就建立起并在网上公开发表了这种结构关系表达式和结构关系图。现崔坤以此为证说没有这四个结构关系式,想必是他没有意识到也没有理解出其间的内在内含,从表面上说三道四实在欠思量。


            8楼2023-01-01 20:17
            回复
              既然是在讲科学,那就要遵守科学的规范和原则,岂能以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胡算八解?随便以自己的意志整几个数来忽悠大家?连个计算过程都不敢明示出来?既然是在用科学计数法,那就要按科学计算法则去计算。下面是按素数对下限计算公式N/2ln(N)^2,依以10 为底的对数随机计算结果。能够进行校验的,则给出校验结果,以便核对。


              9楼2023-01-03 07:36
              收起回复
                再具体地讲,每个计算都有数理依据的,咱可不像你,搞那种投机性计算。
                真实素数对是由结构式计算或通过筛法选配出来的:D(128)=4
                平均素数对是由G(N)=N/ln(N)^2通用公式计算出来的:G(128)=128/ln(128)^2=5.4
                下限素数对旭由infD(N)=N/2ln(N)^2通用公式计算出来的:infD(128)=128/(2*ln(128)^2)=2.7
                类偶数平均素数对GD(N)=N/ln(N)^2*类系数*模拉系数通用公式计算出来的:因类系数=1,模拉系数=0.7412,则有GD(128)=128/ln(128)^2*1*0.7412=4
                夹挤不等式上限通用计算式是:N/ln(N)^2*(1+A*(2/ln(N)+A/ln(N)^2),当A=1.7时,则具体计算为:
                128/ln(128)^2*(1+1.7*(2/ln(128)+1.7/ln(128)^2)=9.91
                夹挤不等式下限通用计算式是:N/ln(N)^2*(1-A*(2/ln(N)-A/ln(N)^2),当A=1.7时,则具体计算为:
                128/ln(128)^2*(1-1.7*(2/ln(128)-1.7/ln(128)^2)=2.29
                全夹挤不等式为:N/ln(N)^2*(1-A*(2/ln(N)-A/ln(N)^2)<=D(N)<=N/ln(N)^2*(1+A*(2/ln(N)+A/ln(N)^2)


                11楼2023-01-06 07:5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