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汉字(七)
手指灵活字形多
(2009-06-2610:35:00)
人的聰明才干往往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汉字用来表述手的字形特别多。但从甲骨文来说,主要的就是三个图形,即“手、又、爪”。
“手”是最早出现在巖画上的字形,由于人们用右手刻画,以左手为样子,所以可以说“手”是指左手,原图是二横一竖像五只手指,后在写成文字时强调左手加了个指事符号“撇”,成了现在“手”的字样,当用它组字时,处于左侧的“手”在篆书上还是二横一竖,变成现代汉字,由于书写的笔顺连贯关系,第二横就变成上挑的“提”,因而“手”字写成了“扌”提手旁;“手”字直接参与组字的字不多:“看”把手放在目上看东西;“拿”用手拿个合子;“掌”伸展手指就成手掌;“擎”是高举的意思;“擧”古时下面写成手,后改成现在的“舉”;“掰”用两手掰开分东西;“搿”用两手合起来拿东西;“掱”比正常人多了一只手就成扒手。大量的动作词,都用“扌”提手旁来组字形声字,如:“打”“拉”“推”“扶”“拔”等。
“又”是指除了左手外的又一手,那就是右手了,在甲骨文上将五只手指,像卡通画似地变成了三只手指,在参与组字时又演变成“肀”“彐”等形式。“取”用手往耳朵里取东西;“帚”手拿扫帚;“事”手拿带网袋叉杆的工具捕猎,在日本这字写成“叓”,就是说,他们把下面的“肀”用“又”替代,可见“又肀彐”都是手的字形;“聿”“隶”都是手拿笔的样子;“書书”手拿笔写书;“畫画”手拿笔作画;“妻”手拿梳子打理的是妻子。
还有一个用得最多的“攴攵”,这两个字根,都是描绘一只手“又”,握着一只鼔棒或木棍,用于表示指挥、敦促、或打击的字:“鼔”左侧是一个支在地上的竖鼔,右侧表示正用鼔棒敲击,“敲鼔”两字全用上了“攴”做动作词;“牧”左侧是只牛,右侧是手拿鞭子,整个字表示在放牧牛羊;“放牧”两个字全用上了“攵”做动作词;用“攵”来构成表示某种行为的字有好几百个,记住它就明白了很多字义。
“殳”表示手里拿一种有棱无刃的武器。表达与战事有关的如“投”“役”“设”“殁”“没”。
左右手可以简化为“丆来表示,创造了“左”手和“右”手。由右手又引伸出发音相同的:
“友”两只右手相握表示友谊;“有”右手手中有块肉泛指有义;广东话创造了一个“冇”,表示手中没有东西。
由“丆”又演化成“寸”,加上一点是特指手腕的寸部,除同样表示手外,还是一个尺寸用词:“付”用手把东西付给对方;“導导”用手引導走正道;“尊”用手献上飘香的酒罈。
“爪”字源自飞禽的爪子,后用来表示用手抓东西,以“爫”的字形出现,如“爭争”由“爫肀”组成,表示两只手在爭一根棍(可能是权扙);“爰”由“爫一又”组成,好像一只手把一件东西友好地传递给另一人;“受”由“爫冖又”组成,在甲骨文中“冖”画的是只船,源自一个舵手把船交另一个舵手;“愛爱”由“爫冖心夂”组成,表示用手、用心、勤走动来表示爱;“采”由“爫木”组成,很明显是用手採集果实。
事实上,这三个基本字根,又组合出很多不同的字根,从一只手演化为两只手,如“廾”由“丆丆”组成表示两只手的意思。“弄”意思是两只手在玩弄玉器;“开開”两只手打开门;有时又把两手演化似“大”,“关関”两只手合起来关上门;“送”字中的“关”在甲骨文中是由“火”画面构成,表示给人送火种;“奠”两只手恭敬地献上飘香的酒器举行祭奠;当将“大”放在字的中间就较易认不出来了,如“舂”在甲骨文上是两只手握着杄舂稻粮;“秦”字与“舂”完全相似,只是把工具“臼”变为稻谷“禾”,所以秦是一个农耕国家的国号。
当两只手处于字的最上面时,就用“臼”表示,“臼”可看做用两手抓东西:“舁”就是上面两只手,下面两只手,四只手抬的桥子;后由“臼”演化出许多常用字:
“學学”表示一个学子在案前两只手拿着数学书(爻);“舉举”字是占有手字最多的一个字,上面两只手,中间两只手,下面还有一只手,一共五只手一起举起一件东西;“與与”两只手把一件东西给与另一人,这里另一人是两只手接东西,又出现了“廾”字演化出的脱体字形:“典”下面字形脱体的两只手举起一本竹简写就的词典;
“兵”是两只手紧握着一把斤斧(古代的一种弯把斧);“乒”就是一只手握斤斧,“乓”就是一只手握斤斧,“乒乓”就是两人刀斧相见发出的乒乓声响。
学绘画的人常说:“画马难画走,画人难画手”,由于手的形式千恣百态,手的功能无所不能,这就使从甲骨文简单的画面,经千年演化出现了许多表示“手”的文字。本文是从汉字最原始的字源角度,介绍您了解遇到众多汉字如何来分析出字义。由于汉字中与手相关的合体字数量是很多的,所以学会见字联想图画和字义,是快捷学习汉字的诀窍。
手指灵活字形多
(2009-06-2610:35:00)
人的聰明才干往往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汉字用来表述手的字形特别多。但从甲骨文来说,主要的就是三个图形,即“手、又、爪”。
“手”是最早出现在巖画上的字形,由于人们用右手刻画,以左手为样子,所以可以说“手”是指左手,原图是二横一竖像五只手指,后在写成文字时强调左手加了个指事符号“撇”,成了现在“手”的字样,当用它组字时,处于左侧的“手”在篆书上还是二横一竖,变成现代汉字,由于书写的笔顺连贯关系,第二横就变成上挑的“提”,因而“手”字写成了“扌”提手旁;“手”字直接参与组字的字不多:“看”把手放在目上看东西;“拿”用手拿个合子;“掌”伸展手指就成手掌;“擎”是高举的意思;“擧”古时下面写成手,后改成现在的“舉”;“掰”用两手掰开分东西;“搿”用两手合起来拿东西;“掱”比正常人多了一只手就成扒手。大量的动作词,都用“扌”提手旁来组字形声字,如:“打”“拉”“推”“扶”“拔”等。
“又”是指除了左手外的又一手,那就是右手了,在甲骨文上将五只手指,像卡通画似地变成了三只手指,在参与组字时又演变成“肀”“彐”等形式。“取”用手往耳朵里取东西;“帚”手拿扫帚;“事”手拿带网袋叉杆的工具捕猎,在日本这字写成“叓”,就是说,他们把下面的“肀”用“又”替代,可见“又肀彐”都是手的字形;“聿”“隶”都是手拿笔的样子;“書书”手拿笔写书;“畫画”手拿笔作画;“妻”手拿梳子打理的是妻子。
还有一个用得最多的“攴攵”,这两个字根,都是描绘一只手“又”,握着一只鼔棒或木棍,用于表示指挥、敦促、或打击的字:“鼔”左侧是一个支在地上的竖鼔,右侧表示正用鼔棒敲击,“敲鼔”两字全用上了“攴”做动作词;“牧”左侧是只牛,右侧是手拿鞭子,整个字表示在放牧牛羊;“放牧”两个字全用上了“攵”做动作词;用“攵”来构成表示某种行为的字有好几百个,记住它就明白了很多字义。
“殳”表示手里拿一种有棱无刃的武器。表达与战事有关的如“投”“役”“设”“殁”“没”。
左右手可以简化为“丆来表示,创造了“左”手和“右”手。由右手又引伸出发音相同的:
“友”两只右手相握表示友谊;“有”右手手中有块肉泛指有义;广东话创造了一个“冇”,表示手中没有东西。
由“丆”又演化成“寸”,加上一点是特指手腕的寸部,除同样表示手外,还是一个尺寸用词:“付”用手把东西付给对方;“導导”用手引導走正道;“尊”用手献上飘香的酒罈。
“爪”字源自飞禽的爪子,后用来表示用手抓东西,以“爫”的字形出现,如“爭争”由“爫肀”组成,表示两只手在爭一根棍(可能是权扙);“爰”由“爫一又”组成,好像一只手把一件东西友好地传递给另一人;“受”由“爫冖又”组成,在甲骨文中“冖”画的是只船,源自一个舵手把船交另一个舵手;“愛爱”由“爫冖心夂”组成,表示用手、用心、勤走动来表示爱;“采”由“爫木”组成,很明显是用手採集果实。
事实上,这三个基本字根,又组合出很多不同的字根,从一只手演化为两只手,如“廾”由“丆丆”组成表示两只手的意思。“弄”意思是两只手在玩弄玉器;“开開”两只手打开门;有时又把两手演化似“大”,“关関”两只手合起来关上门;“送”字中的“关”在甲骨文中是由“火”画面构成,表示给人送火种;“奠”两只手恭敬地献上飘香的酒器举行祭奠;当将“大”放在字的中间就较易认不出来了,如“舂”在甲骨文上是两只手握着杄舂稻粮;“秦”字与“舂”完全相似,只是把工具“臼”变为稻谷“禾”,所以秦是一个农耕国家的国号。
当两只手处于字的最上面时,就用“臼”表示,“臼”可看做用两手抓东西:“舁”就是上面两只手,下面两只手,四只手抬的桥子;后由“臼”演化出许多常用字:
“學学”表示一个学子在案前两只手拿着数学书(爻);“舉举”字是占有手字最多的一个字,上面两只手,中间两只手,下面还有一只手,一共五只手一起举起一件东西;“與与”两只手把一件东西给与另一人,这里另一人是两只手接东西,又出现了“廾”字演化出的脱体字形:“典”下面字形脱体的两只手举起一本竹简写就的词典;
“兵”是两只手紧握着一把斤斧(古代的一种弯把斧);“乒”就是一只手握斤斧,“乓”就是一只手握斤斧,“乒乓”就是两人刀斧相见发出的乒乓声响。
学绘画的人常说:“画马难画走,画人难画手”,由于手的形式千恣百态,手的功能无所不能,这就使从甲骨文简单的画面,经千年演化出现了许多表示“手”的文字。本文是从汉字最原始的字源角度,介绍您了解遇到众多汉字如何来分析出字义。由于汉字中与手相关的合体字数量是很多的,所以学会见字联想图画和字义,是快捷学习汉字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