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昌吧 关注:9贴子:44
  • 1回复贴,共1

魅力汉字(七) 手指灵活字形多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魅力汉字(七)
手指灵活字形多
(2009-06-2610:35:00)
人的聰明才干往往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汉字用来表述手的字形特别多。但从甲骨文来说,主要的就是三个图形,即“手、又、爪”。


“手”是最早出现在巖画上的字形,由于人们用右手刻画,以左手为样子,所以可以说“手”是指左手,原图是二横一竖像五只手指,后在写成文字时强调左手加了个指事符号“撇”,成了现在“手”的字样,当用它组字时,处于左侧的“手”在篆书上还是二横一竖,变成现代汉字,由于书写的笔顺连贯关系,第二横就变成上挑的“提”,因而“手”字写成了“扌”提手旁;“手”字直接参与组字的字不多:“看”把手放在目上看东西;“拿”用手拿个合子;“掌”伸展手指就成手掌;“擎”是高举的意思;“擧”古时下面写成手,后改成现在的“舉”;“掰”用两手掰开分东西;“搿”用两手合起来拿东西;“掱”比正常人多了一只手就成扒手。大量的动作词,都用“扌”提手旁来组字形声字,如:“打”“拉”“推”“扶”“拔”等。
“又”是指除了左手外的又一手,那就是右手了,在甲骨文上将五只手指,像卡通画似地变成了三只手指,在参与组字时又演变成“肀”“彐”等形式。“取”用手往耳朵里取东西;“帚”手拿扫帚;“事”手拿带网袋叉杆的工具捕猎,在日本这字写成“叓”,就是说,他们把下面的“肀”用“又”替代,可见“又肀彐”都是手的字形;“聿”“隶”都是手拿笔的样子;“書书”手拿笔写书;“畫画”手拿笔作画;“妻”手拿梳子打理的是妻子。

还有一个用得最多的“攴攵”,这两个字根,都是描绘一只手“又”,握着一只鼔棒或木棍,用于表示指挥、敦促、或打击的字:“鼔”左侧是一个支在地上的竖鼔,右侧表示正用鼔棒敲击,“敲鼔”两字全用上了“攴”做动作词;“牧”左侧是只牛,右侧是手拿鞭子,整个字表示在放牧牛羊;“放牧”两个字全用上了“攵”做动作词;用“攵”来构成表示某种行为的字有好几百个,记住它就明白了很多字义。
“殳”表示手里拿一种有棱无刃的武器。表达与战事有关的如“投”“役”“设”“殁”“没”。
左右手可以简化为“丆来表示,创造了“左”手和“右”手。由右手又引伸出发音相同的:
“友”两只右手相握表示友谊;“有”右手手中有块肉泛指有义;广东话创造了一个“冇”,表示手中没有东西。
由“丆”又演化成“寸”,加上一点是特指手腕的寸部,除同样表示手外,还是一个尺寸用词:“付”用手把东西付给对方;“導导”用手引導走正道;“尊”用手献上飘香的酒罈。


“爪”字源自飞禽的爪子,后用来表示用手抓东西,以“爫”的字形出现,如“爭争”由“爫肀”组成,表示两只手在爭一根棍(可能是权扙);“爰”由“爫一又”组成,好像一只手把一件东西友好地传递给另一人;“受”由“爫冖又”组成,在甲骨文中“冖”画的是只船,源自一个舵手把船交另一个舵手;“愛爱”由“爫冖心夂”组成,表示用手、用心、勤走动来表示爱;“采”由“爫木”组成,很明显是用手採集果实。
事实上,这三个基本字根,又组合出很多不同的字根,从一只手演化为两只手,如“廾”由“丆丆”组成表示两只手的意思。“弄”意思是两只手在玩弄玉器;“开開”两只手打开门;有时又把两手演化似“大”,“关関”两只手合起来关上门;“送”字中的“关”在甲骨文中是由“火”画面构成,表示给人送火种;“奠”两只手恭敬地献上飘香的酒器举行祭奠;当将“大”放在字的中间就较易认不出来了,如“舂”在甲骨文上是两只手握着杄舂稻粮;“秦”字与“舂”完全相似,只是把工具“臼”变为稻谷“禾”,所以秦是一个农耕国家的国号。
当两只手处于字的最上面时,就用“臼”表示,“臼”可看做用两手抓东西:“舁”就是上面两只手,下面两只手,四只手抬的桥子;后由“臼”演化出许多常用字:


“學学”表示一个学子在案前两只手拿着数学书(爻);“舉举”字是占有手字最多的一个字,上面两只手,中间两只手,下面还有一只手,一共五只手一起举起一件东西;“與与”两只手把一件东西给与另一人,这里另一人是两只手接东西,又出现了“廾”字演化出的脱体字形:“典”下面字形脱体的两只手举起一本竹简写就的词典;
“兵”是两只手紧握着一把斤斧(古代的一种弯把斧);“乒”就是一只手握斤斧,“乓”就是一只手握斤斧,“乒乓”就是两人刀斧相见发出的乒乓声响。

学绘画的人常说:“画马难画走,画人难画手”,由于手的形式千恣百态,手的功能无所不能,这就使从甲骨文简单的画面,经千年演化出现了许多表示“手”的文字。本文是从汉字最原始的字源角度,介绍您了解遇到众多汉字如何来分析出字义。由于汉字中与手相关的合体字数量是很多的,所以学会见字联想图画和字义,是快捷学习汉字的诀窍。


1楼2021-11-17 16:26回复
    人的一生都在匆匆行程中渡过,脚不仅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脚的行游四方,隐含人生艰辛征程。汉字上表示脚的基本字根只是一个“止”字,但通过它引申出一系列的相关单字,涉及方方面面。为表述清楚,上面插图页左侧为足部相关供参考:
    远古时先人,从追踪野兽蹄印来狩猎,每个不同的足印代表不同的兽禽,于是也联想到用人的脚印追踪人的踪迹。最早的甲骨文是把一只左脚掌,根据它对地面接触的着力点,简化为如上面第一张画面所列的图示:从沿着脚掌外侧,从小姆指到脚根又转到内侧到第二指,成“U”字形脚掌,再加上脚掌的受力部分和凸出的大姆指,就巧妙地创造了甲骨文的脚掌形状字形,再从这基本图形,演变到篆书到隶书到宋体,就成现代汉字“止”字,当您致细看,还可以看出“止”字是由一只左脚印演化而来,它代表人的脚印、脚趾、脚掌,又隐含表示人的行迹、行程。

    当在左脚掌下面再画上一只右脚掌,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步”字,请看图示上的画面和字的演进,“步”就是移动左右脚掌前行的意思;由这“步”字就可加上不同的场境,创造出一系列行动词:“涉”加上“氵”水,就表示走在水中或河里;“陟”加上“阝”土坡(由丘字画面转90度表示山坡或台阶),就表示走在窪窪坑坑的坡地或梯田上;“频”在它右侧加个“页”字,就表示一步一步连续地翻页,“频频点头”表示面带笑容的打照面,由此引申出现代用词“频率”“频段”,表示一个波段一个情景的依次变换,这些对其它文字要完全从新造词的词,对汉字来说只是简单地组合进一个字根即可。更妙的是,这“步“字还可以倒过来写,创造了“降”字,倒写的“步”加个“阝”,刚好与上面已讲过的“陟”字相反,就是沿着山坡或台阶往下走,引申到可以乘降落伞从天而降;还有一字更是奥妙,“歲”字原本由“步”和“戊”两字交叉构成,在甲骨文上,是一把带刃的戈,横插进两个脚掌之间,隐含人生岁月历程,告一段落,含有岁的意思。

    “止”字上面加个“口”就成“足”,在甲骨文上很明显地画出在脚掌上加段小腿,那当然就是足了;在甲骨文上加个脱体的口或加一横,就表示脚掌对准一个方向,就创造了正面的“正”字;在“止”字左侧加个“土”字,引进土地的含义,就是地址的“址”字;在“止”字左侧加个“扌”字,引进动手的字义,就是拉扯的“扯”字;在“止”字上面加个“人”字,画面像一个人掂起脚掌望着前方,做出企盼姿态的“企”字;在“止”字右侧加个“匕”字(在甲骨文是面向左侧的人形,后在隶变时取消逆笔而演化成匕,含动态的人义),就表示走到此地停下来的“此”字;当在“止”字外围加个“戈”字,就成“武”字,人们常说“止戈为武”,表明中国人从古就用辨证观点对待武器,用武是为了止武。
    “止”字还可以采用横转90度,或倒过来的姿态,来组成有意思的合体字:“韋”上面一个面向左的脚掌,下面一个面向右的脚掌,表示不断绕城巡逻,或两人相背走隐含与人不同的意思;在“韋”字外面加个“囗”,在围墙里面绕圈,创造了围绕的“圍围”字;在“韋”字两侧加“行”字,除表示不断绕城巡逻外,更明确表示保卫(繁体为衛)家园的“衛卫”字;在“韋”字左侧加“亻”人字,表示与众不同的人,就创造出伟(繁体字偉)人、伟大的“偉伟”字。当倒过来写,“夂”倒止下面加个“口”字,表示脚向各自目的地走去的“各”字;当进一步再用“各”字来造字,在“各”字左侧加“”足字,表示能走到各自目的地的道路,于是创造了一个“路”字;在“各”字左侧加“木”字,表示各自格式不同的“格”字;在“各”字上面加“宀”家室,表示来自各方的客人到家来了,就又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客”字。
    “止”字由于用处太多,在造字过程中,往往字形有些变化:“登”字最上面是两只脚掌演化而来的字形,描写拿着食具(豆是古食具)往上走登山,后引申为登高的“登”;“舞”字最下面是两只脚掌演化而来的字形,描写手拿柏枝等道具手舞足蹈的“舞”字;有些字由于演化变形较大,只能略举些例子,以供读者联想:

    如“走”字甲骨文是由“大止”两画面组成,上半部似一个人,下半部是一只脚,整个字成甩手大步行走状,只是汉字从篆书到隶变时,人形的“大”字变成“土”,需要你分辨出隶变的成因,同样“去”字原自“大凵”,意为人从地穴中离去;
    如“出”字甲骨文是由“止凵”两画面组成,表示走出地穴住地; “先”字甲骨文是上面一只脚掌“止”下面一个人“儿”,合起来是表示走在前面的为先;“之”字甲骨文是一只脚掌“止”踩在地上“一”,表示所属占有的意思,例“某某之印”“某某之子”。

    “之”字再进一步演化,就创造了很有用处的“辶”(单写时为“辵”),叫“走之旁”,创造了一大堆表示行动行程的形声字,如“進进”“退”“遠远”“近”;再从“辶”进一步演化,又创造了一个字形相似的“廴”,表示用砖一层一层垒起来打地基的意思:“建”就是用手拿着工具垒建房子,用手拿笔设计房子;“延”字的解义更有意思,当我们明白上面讲到的“之”是由“止”演化而得,那末“延”字可理解为是由“廴”“乏”组成,因而,整个字的意思是打地基乏力,由此产生推迟的含义,引申表示延长,当将“延”字引申有台阶的含义,那末这字又有从台阶上下来的含义,由此产生迎接客人的含义,引申表示引进。
    到今天已发表了《魅力汉字》八篇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汉字确实是中华文化文明的传承,反映出我们先人的生活、生产、习俗、哲学。而从讲到的汉字字形的演化发展,可以看到汉字的有序性和科学性,有其完整的“形流”“义流”,当把这些字组合起来,连贯而流畅地学习,就越发感到汉字真似积木,似魔方,似变戏法,越学越有味道,能启发联想,促进创造思维。下面篇幅将继续就人们关注的“衣食住行”专题,讲解汉字的魅力。


    3楼2021-11-18 16: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