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市场经济里为什么生产者和消费者会是不同的概念没有认知。习惯性的认为生产劳动和消费都是自然人的属性。习惯上不会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开看。这其实是一种认知惯性。
资本主义哲学市场经济下,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不断被分化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哲学概念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物理距离、技术距离是在不断拉大的。举个例子,目前上贴吧的各位吧友,不论利用的工具是手机或者是电脑,有想过手机电脑的操作系统是如何被编写出来的吗?又是如何运算和传输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几分过程是自己可以自主控制的?手机把你的图像、声音、文字、定位、浏览经历、评论历史传输到哪里去,有几个是能被你控制,又有几个是不能被你控制的?操作使用一件技术设备的时候,这个技术设备的输入和输出间通过了多少环节?是否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这就是技术上的距离。你买的这个设备,比如手机,它的零件是哪里组装的?哪里进口的?哪国人负责对它生产和维修?当它需要修改和更新的时候,是否可以自己亲手来处理?这就是空间上的距离。
人被分化成哲学概念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资本对人的异化表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被不断分化,距离不断拉大。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间这个距离,空间上的或者技术上的,就是市场,它需要商品经济来维系,否则太大的距离会使两端脱节。当然社会化大生产足够维持这个距离,生产效率越高,市场越大。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就越高效。直到经济危机。
资本对人的异化,是不在乎人作为自然人的道德感的。只讲究效率。通过逐渐的市场构建,将自然人分化,从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上夺取天然权力,使得一般生产者不能当然享受自己的生产成果,一般消费者不能决定自己选择交易内容。从而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逐渐只剩下交易关系,感情上的相互尊重就越来越淡。特别是资本自己作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反馈总是越来越低。让生产者竞价、放弃养老、只掐草尖。最终资本将所有人异化,它自己成为最终消费者。
资本追求的娱乐通常都是人性中最不道德的一方面,所以喜欢惨剧。
对这种异化的缓解的方法,也有改资本主义为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就是要阻止对人的异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在人类的意义上再统一,缩短乃至消除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以追求生产者能够享受自己的生产成果,消费者能够尊重生产劳动,人变得尊重自己。因为要尊重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尊重他的努力和劳动成果。
这才是库鲁库改革的现实影射。
A社也不是社会专家,但是你不能认为A社就不研究社会政治历史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一般都会代入到作品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