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内容“ 四界差别观
佛陀教导地、水、火、风四大界,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多懂一门学科。佛陀不是物理学家,他教导我们修行四界、了解色法,只是为了让我们破除对身体的执着,这才是佛陀教导四界的目的。
但我们现在看到身体还是身体,怎么办?我们要修行。怎么修?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过修行四界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简略法,一类是详尽法。
我们先讲简略法。简略法在《长部大念处经》、《中部念处经》等经典里都有教导。在这些经典里,佛陀说: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佛陀是这样教导修四界的。
要如何来观察这色身有地、水、火、风四界?《阿毗达摩》的第一部论叫做《法集论》,在这部论里把四界分为十二特相,也就是地、水、火、风呈现为12个特点。
其中,地界有6个特相,它们是硬、软、粗、滑、重与轻,一共有三对。水界是流动和黏结。火界是热和冷。风界是支持和推动。
四界的特相就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这就是四界的十二特相。
我们身体里面有没有这些四界?我们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些四界?可以!哪一样最明显,我们就从那一样开始着手。
在四界的所有这些特相当中,最容易被感受到的是动。我们身体的动作,说话、走路、眨眼睛都属于动,只要身体有动作,就是风界“推动”的特相。
如果要修行的话,我们可以先从推动开始。怎样修?在禅坐的时候,先闭上眼睛,然后感受我们的呼吸。当我们吸一口气的时候,会感觉到一股气由鼻腔往里面冲,这种冲力就是推动。
当吸进的气推到我们体内的时候,推到肺部的时候,这也是推动。如果你不喜欢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去感觉自己的心跳,
或者感觉自己的身体因呼吸而膨胀收缩、膨胀收缩,只要能感觉到身体的动,这就属于推动。
如果还不行的话,可以动动你的手,这也是推动。只要细心去感受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这就是风界。
当你坐着的时候,随着呼吸你的身体在动,这个就是推动,然后把这种动感扩展到全身。当你能在全身都辨识到推动,你就可以辨识到风界了。
走路的时候,专注脚步的移动,或者手的摆动,这也是属于风界。因此,我们修行不需要装模作样或者弄到怪模怪样的。只要用心去体会身体的推动,这就是风界。
能够辨识全身的推动之后,再来辨识第二个比较容易的特“硬”。我们可以用舌头推一推牙齿,大家尝试一下,是不是感觉到硬?
也可以稍微咬一咬牙,这也是硬。再不行的话,捏一捏关节或骨头,会不会感受到硬?我们的身体都有硬,只要能感受到身体的硬,这是属于地界。
之后,再感受“粗”。我们摸头发可感到粗,或者摸摸手,特别是老人,更容易感受到粗。再不行的话,可以用舌头摩擦牙齿,也可以感受到粗。
粗糙的感觉叫粗,我们摸身体表皮的地方有粗糙的感觉,在身体里面也有。可以辨识到局部的粗,再扩展到全身辨识粗。
之后,再辨识“重”。坐着时感受身体往下坠的感觉,或者感受身体的重量,可以感受到,这个就属于重。
硬、粗、重三个特相都属于地界的特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于此身中有地界”。
辨识到重之后,再尝试让我们的身体坐直起来,这时“支持”就变明显。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能够支撑而不会倒下是风界的作用。
风界第一个特相是支持。当我们的身体歪斜的时候,如果不用手撑住的话就会跌倒。支持就好比是支撑着一栋老房子不会倒下去的柱子。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能起到支持作用的是风界。
身体里面的脊椎骨支撑着使我们可以直立行走,但其他的动物就不能直立,它们是用脚来支持的。我们人用脚和脊椎骨来支持,这种支持就属于风界的作用。
我们再感受一下“软”。尝试用舌头顶一顶嘴唇内侧,是不是有软绵绵的感觉?或者感觉我们身体任何一个柔软的地方,这是属于软,然后再把它扩展到全身去辨识软。
滑,我们可以用舌头沾点口水来摩擦嘴唇,或者直接摩擦口腔内侧,是不是很滑,这个就是滑,然后我们再把它扩展到全身,辨识全身的滑。
“轻”是轻巧、轻盈。尝试轻轻地把一根手指上下弯动,这就是轻,轻是不沉重。如果可以辨识到轻,就把它扩展到全身。
之后,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身体的温度,感受体温;或者将手放在胸口上,就会有暖暖的感觉,这是属于火界的“热”。
尝试做一下深吸吸,会感觉到有一股凉凉的空气冲进鼻腔,这属于“冷”。我们身体的温度属于热,外在的空气使我们感觉到比较凉,这个就是冷。我们可以这样来辨识身体的火界。
然后,再辨识水界。水界在四界当中是相对比较难辨识的。我们可以从辨识“黏结”着手,用手捏一捏手臂,向内凝聚成形而不会散掉,这就是黏结。
人有其形状,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胖,有人瘦,维持种种形状而不会散掉,这属于水界的作用。举个例子:如果一堆泥是干的,要把它弄成一个形状可不可以?不可以。
但是若加一点水呢?可以。我们知道一堆干的面粉是不能够包成形的,但若加入水,揉一揉,它就变得随心所欲了,要包面包就包面 ”
佛陀教导地、水、火、风四大界,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多懂一门学科。佛陀不是物理学家,他教导我们修行四界、了解色法,只是为了让我们破除对身体的执着,这才是佛陀教导四界的目的。
但我们现在看到身体还是身体,怎么办?我们要修行。怎么修?佛陀在很多经典中教导过修行四界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简略法,一类是详尽法。
我们先讲简略法。简略法在《长部大念处经》、《中部念处经》等经典里都有教导。在这些经典里,佛陀说: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佛陀是这样教导修四界的。
要如何来观察这色身有地、水、火、风四界?《阿毗达摩》的第一部论叫做《法集论》,在这部论里把四界分为十二特相,也就是地、水、火、风呈现为12个特点。
其中,地界有6个特相,它们是硬、软、粗、滑、重与轻,一共有三对。水界是流动和黏结。火界是热和冷。风界是支持和推动。
四界的特相就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这就是四界的十二特相。
我们身体里面有没有这些四界?我们可不可以感受到这些四界?可以!哪一样最明显,我们就从那一样开始着手。
在四界的所有这些特相当中,最容易被感受到的是动。我们身体的动作,说话、走路、眨眼睛都属于动,只要身体有动作,就是风界“推动”的特相。
如果要修行的话,我们可以先从推动开始。怎样修?在禅坐的时候,先闭上眼睛,然后感受我们的呼吸。当我们吸一口气的时候,会感觉到一股气由鼻腔往里面冲,这种冲力就是推动。
当吸进的气推到我们体内的时候,推到肺部的时候,这也是推动。如果你不喜欢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去感觉自己的心跳,
或者感觉自己的身体因呼吸而膨胀收缩、膨胀收缩,只要能感觉到身体的动,这就属于推动。
如果还不行的话,可以动动你的手,这也是推动。只要细心去感受我们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这就是风界。
当你坐着的时候,随着呼吸你的身体在动,这个就是推动,然后把这种动感扩展到全身。当你能在全身都辨识到推动,你就可以辨识到风界了。
走路的时候,专注脚步的移动,或者手的摆动,这也是属于风界。因此,我们修行不需要装模作样或者弄到怪模怪样的。只要用心去体会身体的推动,这就是风界。
能够辨识全身的推动之后,再来辨识第二个比较容易的特“硬”。我们可以用舌头推一推牙齿,大家尝试一下,是不是感觉到硬?
也可以稍微咬一咬牙,这也是硬。再不行的话,捏一捏关节或骨头,会不会感受到硬?我们的身体都有硬,只要能感受到身体的硬,这是属于地界。
之后,再感受“粗”。我们摸头发可感到粗,或者摸摸手,特别是老人,更容易感受到粗。再不行的话,可以用舌头摩擦牙齿,也可以感受到粗。
粗糙的感觉叫粗,我们摸身体表皮的地方有粗糙的感觉,在身体里面也有。可以辨识到局部的粗,再扩展到全身辨识粗。
之后,再辨识“重”。坐着时感受身体往下坠的感觉,或者感受身体的重量,可以感受到,这个就属于重。
硬、粗、重三个特相都属于地界的特相,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于此身中有地界”。
辨识到重之后,再尝试让我们的身体坐直起来,这时“支持”就变明显。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能够支撑而不会倒下是风界的作用。
风界第一个特相是支持。当我们的身体歪斜的时候,如果不用手撑住的话就会跌倒。支持就好比是支撑着一栋老房子不会倒下去的柱子。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能起到支持作用的是风界。
身体里面的脊椎骨支撑着使我们可以直立行走,但其他的动物就不能直立,它们是用脚来支持的。我们人用脚和脊椎骨来支持,这种支持就属于风界的作用。
我们再感受一下“软”。尝试用舌头顶一顶嘴唇内侧,是不是有软绵绵的感觉?或者感觉我们身体任何一个柔软的地方,这是属于软,然后再把它扩展到全身去辨识软。
滑,我们可以用舌头沾点口水来摩擦嘴唇,或者直接摩擦口腔内侧,是不是很滑,这个就是滑,然后我们再把它扩展到全身,辨识全身的滑。
“轻”是轻巧、轻盈。尝试轻轻地把一根手指上下弯动,这就是轻,轻是不沉重。如果可以辨识到轻,就把它扩展到全身。
之后,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身体的温度,感受体温;或者将手放在胸口上,就会有暖暖的感觉,这是属于火界的“热”。
尝试做一下深吸吸,会感觉到有一股凉凉的空气冲进鼻腔,这属于“冷”。我们身体的温度属于热,外在的空气使我们感觉到比较凉,这个就是冷。我们可以这样来辨识身体的火界。
然后,再辨识水界。水界在四界当中是相对比较难辨识的。我们可以从辨识“黏结”着手,用手捏一捏手臂,向内凝聚成形而不会散掉,这就是黏结。
人有其形状,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胖,有人瘦,维持种种形状而不会散掉,这属于水界的作用。举个例子:如果一堆泥是干的,要把它弄成一个形状可不可以?不可以。
但是若加一点水呢?可以。我们知道一堆干的面粉是不能够包成形的,但若加入水,揉一揉,它就变得随心所欲了,要包面包就包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