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屈家岭文化研究关键缺环2019-04-10来源:中国文化报
考古人员鉴定遗址出土的人骨
经过近8年的发掘,湖北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的发掘,从聚落形态揭示了屈家岭社会发展水平;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其功能分布、社会形态、生产水平等均被不同程度揭示…… 3月29日,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发现也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点评专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说。
揭示屈家岭聚落社会发展
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该遗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6年,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再次调查。201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截至2017年12月,共进行5次发掘和系统钻探,对城内一般性居址、陶器生产区、中心“广场”设施、大型院落式建筑及附属设施,乃至与仪式性活动相关的特殊遗存,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探与揭露,确认该遗址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
2017年11月,考古人员在遗址北城垣外侧的王家塝地点进行勘探,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235座。“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浙江的良渚文化遗址皆发掘出大型墓葬,但是一直以来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大型墓葬发现比较少。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改变了屈家岭文化遗址只见城址不见大型墓葬的现状,刷新了对屈家岭文化的认识。”该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小军说,此前发掘的少数屈家岭文化墓葬均与居址连在一起,或者距离很近,但王家塝墓地则在城外发现,体现出整体规划有序的特征,表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墓葬与人有关系,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该遗址大墓分布在墓地的不同位置,周围又有很多中小型墓葬环绕,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结构。我们对墓葬进行了DNA提取,希望结果出来后可以解读墓葬之间的关系。”彭小军说。
彭小军介绍,屈家岭文化是5000多年前的重要文化形态,对该遗址的数次发掘,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表现出屈家岭文化发展的聚落态势。“之前发掘过不少屈家岭文化城址,最大的是石家河遗址,大约120万平方米,最小的是城头山遗址,8万多平方米,但是对于中等规模的屈家岭文化城址,是屈家岭文化研究的一个缺环。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面积为70万多平方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环。”彭小军表示。
墓葬表现出明显等级差别
2018年3月,考古人员对王家塝墓地开始系统发掘。目前,考古人员已对其中的112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取得重要收获。这些墓葬墓圹和棺木形制清晰,超过70%的墓葬皆有葬具,发现率和保存完整状况在长江中游史前墓地中非常少见。葬具中的独木棺,有的直径达1.5米,是在长江中游史前考古中被首次发现。“长江中游的史前墓葬中,考古人员几乎没有发现过葬具。该遗址中独木棺的出土,也可能和埋葬的环境有关系,也许是比较理想的埋藏环境使得其留存5000多年没有腐朽。”彭小军说,在出土的独木棺中,有的结构比较复杂,比如把木头掏空将遗体放进去;还有的在棺中放置木板,遗体放置在木板上面,随葬品在木板下面。
随葬品丰富是该遗址的另一大亮点。遗址中几乎所有墓葬都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60余件。陶器以泥质磨光黑陶居多,主要器形包括细颈壶、罐、杯、盆、瓮等,部分器类组合为首次发现。除陶器外,还有玉钺、石钺、竹编器物、漆器等遗存,而且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比如发掘区内,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大、中型墓葬有体量较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遗物;小型墓葬规模比较小,葬具的使用率也比较低。
专家认为,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特点鲜明,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与同时期海岱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史前社会发展程度相同。
为研究区域文化交流提供新基点
城河城址的考古发现也为研究距今5000年前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强势北上和西进提供了新的基点。 据了解,在大约5300年前,安徽的凌家滩文化,发源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河南、陕西、山西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衰落之后,在大约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人群和文化的迁徙。从考古学上看,这种变化使很多属于某种文化的器物在其他地方出现,最典型的就是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的‘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约5000年前,河南郑州的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以及山西、陕西等地的遗址,皆发现了很多屈家岭文化的器物,意味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由此可见,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自身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彭小军表示,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随葬器物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情况。“如何‘透物见人’,解读人群以及文化的迁徙,还需更多的证据和进一步研究。”彭小军说。
(本报记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