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甲丁
20190120
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称过“武城”的城邑何此十数,“诸夏”(三代时对中国的称呼)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直称“武城”,时位于陕西华县有武城,公元前650年前即建;在今河北省故城县有武城,公元前1860年以姒武建;在今山东平邑县有武城,公元前554年建。顾颉刚引《容斋随笔》“其称中国者独晋、卫、齐、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1]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帝王所辖,直称“武城”,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春秋左传》:“(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冬,城武城”[2]的记载就是证明。但是齐桓统霸到《禹贡》河以后,却将位于今故城县内的“武城”改称“东武城”,有“东武城工师鉨”[3]为证,到战国赵时再城“东武城”,一直到西晋初都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鲁国武城,俗称“南武城”,以后改称“南城”或“南城”。同时期的楚国武城(河南鲁山县)、越国武城(江苏昆山市),还不被算在诸夏的武城序列中。那么后来的定襄武城,邯郸武城及各国以防御而命的武城或加前缀的“x武城”都是小字辈。今故城县境内的武城县在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时始称“东武城”,一直到晋太康年,后才直称“武城”,这一期限间的全国武城与东武城无关。
《左传》的几个人物事件发生在南武城:“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4]是说吴王夫差九年,即鲁哀公八年(前487)吴伐鲁,因吴国到鲁国的古道险峻,才自武城过。这时做鲁国武城宰的名字叫王犯,系吴国人,与澹台灭明(字子羽)的父亲是好朋友。与此时期武城有关的还有“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5]等书说都指向泰山南鲁武城。
显然鲁国武城所在位置,有事件、人物的标定,是准确无误的,澹台灭明系鲁国武城人;子游在鲁武城为宰;子游为宰的弦歌之声亦发生于鲁武城,现代以《史记》“武城人”向称过“武城”的城邑上贴,历史是不能承认的。
20190120
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称过“武城”的城邑何此十数,“诸夏”(三代时对中国的称呼)之周朝有三个“武城”,都直称“武城”,时位于陕西华县有武城,公元前650年前即建;在今河北省故城县有武城,公元前1860年以姒武建;在今山东平邑县有武城,公元前554年建。顾颉刚引《容斋随笔》“其称中国者独晋、卫、齐、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1]华县的武城为姬周中心,帝王所辖,直称“武城”,其东之武城则俗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武城则俗称“南武城”。《春秋左传》:“(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冬,城武城”[2]的记载就是证明。但是齐桓统霸到《禹贡》河以后,却将位于今故城县内的“武城”改称“东武城”,有“东武城工师鉨”[3]为证,到战国赵时再城“东武城”,一直到西晋初都称东武城。东武城之南的鲁国武城,俗称“南武城”,以后改称“南城”或“南城”。同时期的楚国武城(河南鲁山县)、越国武城(江苏昆山市),还不被算在诸夏的武城序列中。那么后来的定襄武城,邯郸武城及各国以防御而命的武城或加前缀的“x武城”都是小字辈。今故城县境内的武城县在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时始称“东武城”,一直到晋太康年,后才直称“武城”,这一期限间的全国武城与东武城无关。
《左传》的几个人物事件发生在南武城:“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4]是说吴王夫差九年,即鲁哀公八年(前487)吴伐鲁,因吴国到鲁国的古道险峻,才自武城过。这时做鲁国武城宰的名字叫王犯,系吴国人,与澹台灭明(字子羽)的父亲是好朋友。与此时期武城有关的还有“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5]等书说都指向泰山南鲁武城。
显然鲁国武城所在位置,有事件、人物的标定,是准确无误的,澹台灭明系鲁国武城人;子游在鲁武城为宰;子游为宰的弦歌之声亦发生于鲁武城,现代以《史记》“武城人”向称过“武城”的城邑上贴,历史是不能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