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吧 关注:3,321贴子:39,260

有人提出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来反驳王老的递弱代偿理论 请大家解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人提出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来反驳王老的递弱代偿理论 提出元素中后面很多元素结构比它们复杂 但稳定性却比它们高


1楼2018-11-08 13:12回复
    自行车和三轮车哪个复杂?哪个更稳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1-08 13:30
    回复
      我说老王的理论不是一个完全理论,只说了一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1-08 13:31
      收起回复
        按照递弱代偿原理的解释,元素周期表从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这个顺序。应该是越往后的元素结构越复杂,自身的稳定性越差,存在度越低。相反它的代偿量就越高。老王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解释应该不会错。
        在宏观上的代偿量肯定是表现在精神属性上。对应到微观上是碳元素。因为地球上的生命全部都是碳基生命。如果越往后的元素,它的代偿量越高。那为什么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没有表现出精神属性的流溢?而是靠前的碳元素构成了生命的基础,将精神的属性流溢了出来?楼主的这个存在度问题,一定会引出相应的代偿量问题。现在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1-08 13:53
        回复(4)
          分清结构稳定和存在度稳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1-08 14:05
          回复(69)
            @迪♂达♂范特西@圣腾龙@大鹰119
            一、要搞清楚存在度稳定性与存在结构稳定性是不是一个意思,先得能清楚存在度的定义。我用彩虹表情符号来标注重点看哪?因为字比较多。在手机APP上太乱。
            存在效价=存在度。在《第八章》《第九章》老王是这么定义存在效价的。注意《第八章》才是对存在度的定义。而不是总质量那一段,那段是《第十二章》。
            《第八章》
            我们假设:宇宙的那个本原存在,一开始就有一个自身存在效价不足的本性与存在同在。因为,可以这样证明:如果它的存在效价是十足的、完满的,则它的存在就应该是绝对稳定的、永恒不变的。然而,任何一个具体的存在者终于不免要流逝、变迁、转化、灭归,可见一切存在者都暗含着一个使之难以存在下去的缺憾,这个不得不发生流变的缺憾就是存在效价不足的证据。
            我们再假设:宇宙的那些后衍性存在终于都不能将自身得以存在的那个存在效价丢光。因为,也可以提出证明:任何存在者,即使由于自身的存在效价不足而必趋消逝,它终究不会失灭到一无所存的程度,它或者让自身向前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或者向后灭归为自身存在以先的某种前体存在形式。总之,无论是向前抑或向后,它总不免有所保留,而不会从此一无所有,这个转化保留的实现就是存在效价不能告竭的证据。
            在这里,存在的“效价”被定义为:
            a.它是一切存在者的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
            b.它通过其程度或效力上的差异,决定着存在物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c.从存在的失稳状态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要素,而是一个自变量。
            《第九章》的开篇老王说: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所以存在度就是存在效价!
            先小结一下,老王在存在效价(存在度)的定义中,的确没有出现“结构”一词。


            IP属地:北京6楼2018-11-08 19:17
            收起回复
              《第十一章》是存在度的分布状态:
              考察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分布,不外有如下五种可能:
              A.紊乱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杂乱无序。这种情形多见于在不同物体之间随机散漫的进行比较,而一概无视观察对象之间的可能相关联系。此属俗常意识状态,与研究无涉,故而不在讨论之列
              B.均等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基本划一。这种情形多见于共时性的同类群体之内,呈现为标准差较小的正态分布。此点明确,无庸探讨;
              C.波动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状态。一般来说,任何存在物的存在力度或生存力度似乎都在一条先升后降的抛物曲线上波荡,因而没有可比较性。它仅仅表明,任何存在形态的存在度都是有限的;(严格说来,它其实只是后述之属性代偿的晚近现象形态,而并不代表存在度本身的动势。参阅第二十三章。)
              D.趋升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在其发生序列上呈递增趋势。譬如达尔文局限于生物系统内观察各物种之间的变异衍生关系所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在其“适者生存”的理念中含蓄着物种存在度或生存度愈来愈强化的倾向;
              E.趋降分布。即各存在物的相对稳定性在其发生序列上呈递减趋势。亦即物存形态的演运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各级衍存者的存在度逐步递减或趋于弱化的过程。这种情形会不会成立?甚至会不会是自然总体存在效价最本质的分布形态?
              为此必须追溯到幽远的宇宙源头及其衍存流程中去。
              《第十三章》是对存在度性质又一次概括
              上述物存形态之转化和跃迁的直观序列提示,从物理存在到化学存在,再到生物存在乃至“人物”存在,宇宙存续的演化进程的确表达着物态存在效价的某种弱化规律,或者说,自然存在度在世界流变体系中必然呈现为逐层递弱的分布趋势。其基本态势可概括为:
              a.相对量度递减。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的物态存在,其进位层次的提升必然伴以在位存续的空间质量分布呈反比例减少;
              b.相对时度递短。即处于演动或跃迁格局中的物态存在,其进位层次的提升必然伴以在位存续的时间跨度分布呈反比例缩短;
              c.衍存条件递繁。与a项相通,表现为相对依存性上扬,绝对自存性下倾,衍存所须依赖的外在条件随层位之跃迁而呈正比例地激增,亦即在质量递减和物类递增这种依序分化的存在流程中,逐步构成物态演替之势如累卵的叠加根据或弱化层级;
              d.存变速率递增。与b项相通,表现为物存稳定性下降,物态活跃性上升,变异速率随演动位相的前移而逐渐加快,亦即呈现出跃迁加速度的存续态势或失存态势;
              e.“自在”存态递失。即愈来愈不能仅仅依据自身单调枯燥的存在本性而存在。所谓“存在本性”就是前述的那个“存在效价”或“存在度”之根本规定。愈原始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高,因而它可以保持某种相对无条件或少条件的存在势力,亦即保持某种相对无活力或缺乏机能的静态存在;【本文沿用“自在”、“自为”等双项式陈旧范畴,意在使其从背反的干瘪的词壳转变为元一的自丰型概念。】
              f.“自为”存态递强。即愈来愈必须依据自身光怪陆离的存在属性而存在。所谓“存在属性”系指后衍性存在物在其变态演运的进程中所获得的物性质态或活化机能。愈进化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低,相应地,存在本性之缺失换来了存在属性之繁华,因而它可以显示某种相对活跃或较为主动的存在“能力”,亦即不得不借助于日益精巧的求存功能来为日益失落或日益衰弱的“自在”自负其责。【本文之“本性”概念指谓原本之存在性;“属性”概念指谓演化之存在性;可见,一切可以表象的物质不外乎都是物的属性的表象,一切可以言说的物性也不外乎都是对物的属性的言说,甚至那“表象”或“言说”本身亦照例不外乎是物的属性的延展产物,一句话,“物性”(即“物的属性”)本身就是某种相对自演的宇宙进程之体现。(详论见于卷二)】
              总而言之,从超然于任一自然学科及人文学科的哲学视角来审度纵横延展而又宏阔统一的世界体系,存在效价呈现为分度递降的必然趋势无疑具有最根本的确证性。
              再小结一下,这两章是对存在度性质的描述。而不是对存在度的定义。


              IP属地:北京7楼2018-11-08 19:19
              回复
                《第二十一章》:
                严格地讲是宇宙进化——终于把物理感应性转化为生物感知性、把理化运动性转化为生物能动性、还把死物的聚合结构转化为活物的社会组织。总之,任何事物特有的属性规定,均发祥于其对下位存在代偿所得的“自圆”成果之上,尽管它恰恰由此构成自身越发活跃的残化要素和失稳存态也罢。


                IP属地:北京13楼2018-11-08 19:34
                回复
                  《第二十五章》:
                  而且,唯有当物之缺憾被逐级放大到无可“实”补的地步时,它才得以将自身开放给世间万物以求“虚”补。【此处所谓的“实”系指硬态质料(或“物质”、“实体”,实质上是指“结构”);此处所谓的“虚”系指软态性能(或“功能”、“机能”,实质上是指“属性”);显而易见,上述分法并不确切,因为任何“实补”均须借助于某种软态感应属性作为依存媒介方可实现,而任何“虚补”最终亦须落实为某种硬态整合关系作为依存结构方告完成。也就是说,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夸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成的介导,二者本属一体,自成一局,只是这“虚”体属性不免会随着“实”体结构的叠加和弱化而渐次膨胀罢了。


                  IP属地:北京14楼2018-11-08 19:35
                  回复
                    《第二十六章》:
                    至此彰显出前述之“代偿”概念的两种意义或两种形态:一乃实存形式的代偿,亦即分化结构上的“实体”或“物态”跃迁;一乃虚存形式的代偿,亦即感应属性上的“虚体”或“精神”跃迁。前者是一个在“本体”上致弱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在“机能”上致强的过程。二者互为表里,在本质上同一,略如质量和能量在本质上属于同一回事那样。


                    IP属地:北京15楼2018-11-08 19:35
                    回复
                      《第三十四章》:
                      存在阈是一个同时涵盖存在度和代偿度于一体的度量概念。如果存在度的递减可以根据自然衍存物的稳定性递失现象获得确证,如果代偿度的递增可以根据自然衍存物的结构递繁和属性递丰等对应现象获得确证,则有关存在阈守恒的理论根据自动成立。


                      IP属地:北京16楼2018-11-08 19:36
                      回复
                        《第三十七章》:
                        从上述测量关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存在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a.所谓“有功代偿”或“无功代偿”的“功”,是将潜含在属性中的代偿之“效价”转化成某种体现于存在或服务于存在的“作功”,亦即让自为的功效得以在存在性的构成中显现,此种显现仍须沿着存在阈的恒定基准进行。即是说,上述有关存在度的测定值直接就是该存在物自在程度的参数,由于存在度与代偿度呈反比相关,因此,在存在阈的平行线下对存在度参数的补充值就是代偿度的参数,亦即直接就是该存在物的自为程度的参数。
                        b.随着衍存偏位线的逐步下移,衍存者的自在性日趋萎缩,代偿性的自为空间相应增大,这个自为空间就是自为者的活动空间或行为空间,也就是自为者的活化样态的总和。换句话说,如果从自在的感应性发展出自为的感知性,则这个自为空间的扩张态势就构成感知此岸的扩张空间;如果从自在的被动性发展出自为的能动性,则这个自为空间的具体容积就构成能动者当时自由度的框范;如果从自在的物理波动发展出自为的心理波动,则这个自为空间的递增幅度就构成心理波动的振幅增势;最后,如果从自在的物类聚合发展出自为的社会整合,则这个自为空间的逐步拓展就构成社会结构的繁化进度。


                        IP属地:北京17楼2018-11-08 19:36
                        回复
                          《第四十三章》:
                          (1)此处的“信息”一词,较日常用语或信息论中的概念大为扩延并涵盖其范畴,可定义为:一切物质,即一切分化物之间,借以发生任何联络或依存关系的所有能量效应、作用力和信号之总称,亦可简称为“分化边际效应”或“边际耦合效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或电磁信息感应,由以形成原子结构,等等。)即,熵增量与信息增量成正比,或者说,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前者是宇宙或前宇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运动的“本性”规定(在此特指“自然总体存在效价”);后者,即那个信息增量及其转化形态(在此泛指“一切感应代偿结构”),我们把它总称为质量物态的“属性”。
                          (2)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次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上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子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
                          (3)而且,舍去其他物理学上的有关内容和条件不谈,可以发现在原子层内部,存在着物质微观质态的结构强度自下而上渐次减弱的现象。进一步往后看,这种结构耦联力度倾向减弱的趋势从此一路发展下去,即:原子结构(内构力度逐层渐减)→分子结构(入水电离、辐射解构等)→单细胞结构(自然生存条件下的极低成活率)→多细胞有机体(机体结构的脆弱性大于细胞结构)→社会结构(动荡不止且永无宁日),其间,结构形成的能量分布也呈流失趋势,即从内含能量的释放递减状态渐次发展为外摄能量的消耗递增状态。
                          这章小结一下,第43章老王都在谈结构。


                          IP属地:北京18楼2018-11-08 19:37
                          回复
                            《第五十章》:
                            (1)弱和残既是前一步代偿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代偿的指征,即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而且,这个代偿的过程以“致残”作为分化的手段,以“别类”作为分化的实现,同时以“结构整合”作为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从而达成了“度”的递衰和“类”的丰化。
                            (2)足见某一条件本身就是某一具体的存在者,在自身为自存,在他物为条件,条件因此与存在物无可区分。这种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即形成“系统”或“结构”,而不可逆转的弱化过程及其条件递增过程就造成“系统化”或“结构化”倾向致密的进程,直至生命“织体”得以组成,直至社会“织体”日趋繁复。
                            《第五十二章》:
                            能动性的同义转化概念就是“自由”,可见“自由”首先具有某种自然哲学的意义,如果设定一个不受社会偶然因素干扰的理想自由度,则生物的自由度必与生物的生存度成反比。由此也提示,自由化了的存在物自需某种形式的结构化组织来代偿其动荡不宁的失位态势,因为自由化正是残弱化的现象形态。


                            IP属地:北京19楼2018-11-08 19:38
                            回复
                              《第五十三章》:这章没法简化,到处都是“结构”这两个字。
                              精深言之,“自为”或“自在”并不是某种存在形态,而是某种存在质态,或是同一种存在质素的自性演动。也就是说,自为并不是自为者独有的内性和样态,而是自在者之自在质素的展开。因此,自在者亦有自为的属性,只是较为细微罢了;反之,自为者亦有自在的本性,而且正是这个深刻的自在性主宰着自为的样态。说到底,“自为”无非是自在者愈来愈不能“自在”而不得不有所“为”(或曰“有所作为”)的自然存在方式或自然存在质态而已。【弗洛伊德对人性中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区分,以及荣格向“意识层”以下发掘“无意识”的支配性基础,就是在最富有自为色彩的精神现象中追溯和分析其自在性本原的一种尝试。】
                              物的自为质态表达为物的感应状态和物的能动状态之增势,即表达为对自存条件愈来愈迫切的依赖和占有,而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和互为对象的感应机制是任何结构化状态必然发生的基础。因此,从物理学的理论上讲,在宇宙爆发的初始瞬间,最简单的亚核结构及氢核结构就有可能出现,随着宇宙存在质态的演化,亦即随着所有存在者依赖条件的递增和感应性能的扩大,结构化的发展势在必行。也就是说,“存在”表现为结构存在,“物性”表现为物性相关,这是近代物理学从牛顿式的绝对实体(绝对时空、绝对质量)向爱因斯坦式的相对存在(时空弯曲、质能互换)逐渐深化的客观规定,也是海德格尔哀叹人类的思想史从着实追询于本体论上的“存在”滑入面对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空壳”虚与周旋的根源所在。这种自然意义上的结构化趋势具有某些规律性的特征:首先,从原子结构层次上氢核聚变或重核裂变的释能状态,到分子结构层次上离子键能的平衡状态,再到生命结构乃至社会进化层次上的耗能日剧状态,系统结构的能量维系越来越艰巨(即符合整个宇宙演化的熵增和热寂趋势);其次,更重要的是,各层结构自下而上(亚原子粒子、由粒子演化而成的原子、由原子化合而成的分子、由分子编码而成的生命、由生命聚合而成的社会)依次呈现出内部构态的逐步分化,具体地说,即宇宙代偿进程的结构质态随着衍存条件量的增加而日趋繁复,随着依存感应性的扩张而日趋动摇;前者使结构状态倾向于复杂和致密,后者使结构状态倾向于疏离和松动,二者相辅相成,推动着自然界的结构化衍存形态向日益令人目眩的脆弱高度挺进。
                              ——是为结构化之繁复趋势。
                              怠至生命物质的条件依赖和感应依存发展到非得借助于自主能动性的代偿方可实现之时,社会结构由以显形,它表明,物演分化和残化的进程业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迫切需要更为庞大和更为复杂的结构形态予以整合。实际上,社会的代偿性发生是与生物之问世同时肇始的,即社会的演进照例有一个从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嬗变的过程,且随着生物生存度趋于下倾,社会结构度相应上升,也就是说,生物的生存度与生物的社会度呈反比相关,这一定律势必贯彻始终,只不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贯彻方式而已。因此,如上所述,它一方面表达为社会结构的日益严谨和高密合趋势,另一方面又表达为社会行为的日益自由和高动荡倾向,从而提示生物的社会存在与生物的理化存在同样都是宇宙递弱代偿进程的自然产物。(本书之第三卷就是对此项论题的展开)


                              IP属地:北京20楼2018-11-08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