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吧 关注:3,321贴子:39,260

回复:有人提出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来反驳王老的递弱代偿理论 请大家解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五十五章》:
(1)结构化的繁复使系统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衍存结构自繁律)。
(2)社会存在作为对生物存在的代偿使之走向系统结构的至弱一级;这些临末代偿的极端表达终于都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存在形态之中,于是,文明的浪潮愈逼愈急,人类的生存日渐紧张。
(3)政治与制度范畴的紧张或社会张力上升;(与衍存结构自繁律相对应)
《第六十章》
如果说“人类”是自然物演序列的后衍形态,如果说“精神”是自然弱化动势的属性代偿,则“社会”就不可能不是自然结构进化的延续产物。而且,正是基于从无机到有机的实体生物化(体质)进程,以及从感应到感知的属性精神化(智质)进程,生物生存性状的社会化耦合进程才能在自然结构化的固有轨迹上继续运行(从体质性状的分化耦合形态发展到智质性状的残化整合结构。
《第七十二章》:
以原子结构为例,电子的常态存在以感应于质子的核态存在为前提。
《第七十三章》:
(1)所谓“有条件依存态”,目前姑且假定其起点可以从“夸克”或“顶夸克”之类的基本粒子结构分化计起,由于递弱而致分化
(2)即是说,自然存在有一个从无条件状态向有条件状态弱化演进的过程,这个条件化的衍存过程也就是自然存在从无结构状态向结构化状态演进的同一过程。所谓“结构化进程”无非就是各个分化了的存在者对自存条件的确认过程,而所谓“确认过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发展过程。


IP属地:北京21楼2018-11-08 19:40
回复
    《第七十四章》:
    就人类目前所知,在原子之前和之后的其他所有存在形态,或存在物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感应属性及结构关系,而且这种感应性能随着自然演化进程,亦即存在度递弱进程的发展而代偿性地趋于增强。
    《第七十八章》:
    质言之,所谓“对象”历来就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存在物,而是被其依存者按照自己特有的感应方式予以抽象和虚拟(即“属性耦合”)的原物变态,唯因有了这个主观虚拟的中介,各个支离破碎的分化残体(指任何层级的主体与客体)才得以结构化为一个统一的存在系统。
    《第七十九章》:
    譬如借电磁感应达成的原子结构,当然比任何生物结构或生物属性结构稳定得多。
    《第八十一章》:
    物理学上的“最小作用原理”就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切感应性存在者中间贯彻下去,而且必然要以与物的感应属性有关的特种方式加以贯彻。……。所谓“最小作用原理”,系指自然万物的运动和结构总是采取某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


    IP属地:北京22楼2018-11-08 19:41
    回复
      《第八十二章》:
      这就牵涉到“失位性存在”的窘迫形势。正如在卷一中所谈的那样,凡一切属性载体(此处特指“感应者”)无非是自身存在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的自失性衍存者,致使原始自然界从存在即存在着的相对自在状态渐次衰变为存在者如何才能不至于不存在的相对自为状态,也就是使无所谓“定位”的一维性存在分化为“必须寻求自身立足点”的时空态存在者,是谓“失位”。失位者必然“失稳”,失稳者唯有通过觅得一个结构性定位或依存性定位才能暂且自稳下来。
      《第八十三章》:
      (1)高等动物的感觉器官虽然已经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也已能够感受远比离子或分子更为宏观的对象和场景,但它的基础生理机制仍然建立在单细胞质膜层面的电磁感应上,并由以形成生物电激发、传导和中枢整合的神经反射弧。
      (2) 基于此,那种被“假定化”(即“简约化”)了的感应过程或认知结局所拟达成的效果已经不言而自明:它无非是为了让那些必然演成分化失存态势的递弱物质,以最有利于其当下苟存的自补方式(“有效代偿”或“有功代偿”的体现),亦即最不利于其长远稳存的自残方式(“无效代偿”或“无功代偿”的体现),在有条件的结构化自然系统中坚持存在下去。
      《第八十五章》:
      对象后面必定有一个使对象凸显为对象的支撑架构,也就是使主体自身客体化亦即结构化在“有条件的存在系统”中的那个自然体系。
      ……


      IP属地:北京23楼2018-11-08 19:42
      回复
        后面还多着呢,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我一边听歌一遍查找编辑。这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直至最后一章180章,还有结构两个字呢。
        最终结论:我认为存在度的稳定性,与存在结构的稳定性含义是差不多的。但是问题是老王在“存在效价”的定义中没有使用“结构”这个词!这就麻烦了。这个最终的解释权,只在王东岳。所以这个问题只能去问老王去。


        IP属地:北京24楼2018-11-08 19:43
        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