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就杂感,写些其他的
当年大学时期,看了很多漫画,日本漫画
甚至连少女漫画都看,《贫穷贵公子》
这本还不错,没有特别的娘娘腔,很有趣
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麻辣教师GTO》跟它的关联作品《湘南纯爱组》
这两本漫画,让我真切感受到日本文化中内蕴的积极一面,真善美
我一向对日本文化是有很多不满的,有一些文化特征我感觉是有问题
就我粗浅的研究,日本文化中如下几个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就是“和”,不是和平,是和谐。确实是这个词。大和的和,也就是和谐
这个文化特征的根源是当年圣德太子,个人认为这个***本文化上最重要的人,没有之一
当年日本宗教及宗族及地方势力打得一塌糊涂,后来圣德太子出来收拾残局,提出了一个所有人的基本原则,日本只是个岛屿,事情闹得太大,就会逃无可逃,同归于尽,所以再大的争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坐下来喝杯茶吃个包子”,谈出个结果,而不是打出个结果,也就是“和”。圣德的这个理念,得到了全体日本人的认同,并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特征。
第二个特征,就是“含蓄”。这个的表现就很多,最明显的就是艺伎和能剧艺人的脸。这些艺人的打扮特征,原本出自于唐朝的打扮,脂粉气极重,但是因为更适合日本的“含蓄”,所以脂粉被大大强化,彻底掩盖面部的原有特征。生活中,含蓄也是处处皆在。艺术作品里,个人感受最深的,是《银河英雄传说》这部经典作品。当年大学时期就很难接受这部作品的风格,太“含蓄”了,而且太装B了。而且,虽然日本的推理小说文化昌盛,但是个人研究了很多作品,发现,正因为日本的含蓄文化,导致日本这些推理小说很不注重逻辑的严密,而更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情节的诡谲。不管是松本清张还是金田一耕助,都是如此。逻辑的整体严密方面,比起欧美的侦探小说来,差了一大截。发展到后来,更是只追求纯粹的技法,完全忽略关联逻辑。比如“沉睡的小五郎”
第三个特征,是精致。这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上的精致,这个汗多文艺作品上都能看到,举个例子,樱木花道那个胖教练家里的那个庭院,就布置得很精致。第二个是工作上的精致,也就是精益求精。这个具我粗浅研究,其实发源并不远,是来自于18世纪日本哲学家思想家石田梅岩的理论,也是日本现代工匠主义的起源。个人认为石田梅岩是日本仅次于圣德太子的思想家,后来所谓的近代三杰和明治时期的众多精英,对日本核心影响力,个人认为还是不如石田的。有人认为日本的工匠主义来自于中世纪的“一生悬命”理念,不少知名学者也这样认为,但我仔细思考后,发现不是一回事。一生悬命的本质是“守护”,而工匠主义的本质是“钻研”(石田称之为修行),二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但本质不同。一生悬命的现代表现,是“公司即家”,是松下老爷子发展起来。
第四个特征是特殊的道德观。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更注重羞耻的概念,而不是道德。从伦理学讲,道德属于“他感”,羞耻属于“自感”。人类既然以社会形态为主,那么就应该以他感为主,自感为次。但是日本因为岛国固有的发展脉络,自感发展的太深,在很多时候已经压倒了他感的道德。比如日本很多精英不承认当年罪行的思维出发点就是“当年那些行为,一旦承认,就会让我们蒙受羞耻,那是一种自虐”。仔细分析这其中的逻辑,就会发现,自感压倒他感,羞耻感压倒道德感。岛国文化,都必然会如此。那为什么英国不是如此呢?英国的土著早就被欧洲征服了,文化也以欧洲大陆文化为主。
第五个特征是奇特的生命观。世界主流传统文化里,人死后也一样不能完全逃脱活着时的善恶延续,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但是日本不一样,不论善恶,死后一律“成佛”。这种基础思维拓展来开,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比如最明显的,就是精致的生命。生命不在于活的长久,而在于活的精致。生命如樱花,最耀眼的一刹那灿烂。日本武道中著名的迎风一刀斩,居合斩等理念,跟精致的生命观也是相通的。
第六个特征是奇特的性观念。这个这里不多说了。
总之,日本文化,个人基本是不太能接受的,可以远观欣赏,但要让我走进融进去,那绝不可能。可能华夏文化和理念已经融入了我血脉
《麻辣教师GTO》和《湘南纯爱组》,当年还没有拍成电视,就只是漫画,但是那种味道,个人喜欢的不得了,可以说,这两部漫画体现的“真善美”和张扬执着,是不属于日本传统主流文化的
当年大学时期,看了很多漫画,日本漫画
甚至连少女漫画都看,《贫穷贵公子》
这本还不错,没有特别的娘娘腔,很有趣
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麻辣教师GTO》跟它的关联作品《湘南纯爱组》
这两本漫画,让我真切感受到日本文化中内蕴的积极一面,真善美
我一向对日本文化是有很多不满的,有一些文化特征我感觉是有问题
就我粗浅的研究,日本文化中如下几个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就是“和”,不是和平,是和谐。确实是这个词。大和的和,也就是和谐
这个文化特征的根源是当年圣德太子,个人认为这个***本文化上最重要的人,没有之一
当年日本宗教及宗族及地方势力打得一塌糊涂,后来圣德太子出来收拾残局,提出了一个所有人的基本原则,日本只是个岛屿,事情闹得太大,就会逃无可逃,同归于尽,所以再大的争端,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坐下来喝杯茶吃个包子”,谈出个结果,而不是打出个结果,也就是“和”。圣德的这个理念,得到了全体日本人的认同,并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特征。
第二个特征,就是“含蓄”。这个的表现就很多,最明显的就是艺伎和能剧艺人的脸。这些艺人的打扮特征,原本出自于唐朝的打扮,脂粉气极重,但是因为更适合日本的“含蓄”,所以脂粉被大大强化,彻底掩盖面部的原有特征。生活中,含蓄也是处处皆在。艺术作品里,个人感受最深的,是《银河英雄传说》这部经典作品。当年大学时期就很难接受这部作品的风格,太“含蓄”了,而且太装B了。而且,虽然日本的推理小说文化昌盛,但是个人研究了很多作品,发现,正因为日本的含蓄文化,导致日本这些推理小说很不注重逻辑的严密,而更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情节的诡谲。不管是松本清张还是金田一耕助,都是如此。逻辑的整体严密方面,比起欧美的侦探小说来,差了一大截。发展到后来,更是只追求纯粹的技法,完全忽略关联逻辑。比如“沉睡的小五郎”
第三个特征,是精致。这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上的精致,这个汗多文艺作品上都能看到,举个例子,樱木花道那个胖教练家里的那个庭院,就布置得很精致。第二个是工作上的精致,也就是精益求精。这个具我粗浅研究,其实发源并不远,是来自于18世纪日本哲学家思想家石田梅岩的理论,也是日本现代工匠主义的起源。个人认为石田梅岩是日本仅次于圣德太子的思想家,后来所谓的近代三杰和明治时期的众多精英,对日本核心影响力,个人认为还是不如石田的。有人认为日本的工匠主义来自于中世纪的“一生悬命”理念,不少知名学者也这样认为,但我仔细思考后,发现不是一回事。一生悬命的本质是“守护”,而工匠主义的本质是“钻研”(石田称之为修行),二者有一部分是重合的,但本质不同。一生悬命的现代表现,是“公司即家”,是松下老爷子发展起来。
第四个特征是特殊的道德观。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更注重羞耻的概念,而不是道德。从伦理学讲,道德属于“他感”,羞耻属于“自感”。人类既然以社会形态为主,那么就应该以他感为主,自感为次。但是日本因为岛国固有的发展脉络,自感发展的太深,在很多时候已经压倒了他感的道德。比如日本很多精英不承认当年罪行的思维出发点就是“当年那些行为,一旦承认,就会让我们蒙受羞耻,那是一种自虐”。仔细分析这其中的逻辑,就会发现,自感压倒他感,羞耻感压倒道德感。岛国文化,都必然会如此。那为什么英国不是如此呢?英国的土著早就被欧洲征服了,文化也以欧洲大陆文化为主。
第五个特征是奇特的生命观。世界主流传统文化里,人死后也一样不能完全逃脱活着时的善恶延续,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但是日本不一样,不论善恶,死后一律“成佛”。这种基础思维拓展来开,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比如最明显的,就是精致的生命。生命不在于活的长久,而在于活的精致。生命如樱花,最耀眼的一刹那灿烂。日本武道中著名的迎风一刀斩,居合斩等理念,跟精致的生命观也是相通的。
第六个特征是奇特的性观念。这个这里不多说了。
总之,日本文化,个人基本是不太能接受的,可以远观欣赏,但要让我走进融进去,那绝不可能。可能华夏文化和理念已经融入了我血脉
《麻辣教师GTO》和《湘南纯爱组》,当年还没有拍成电视,就只是漫画,但是那种味道,个人喜欢的不得了,可以说,这两部漫画体现的“真善美”和张扬执着,是不属于日本传统主流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