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吧 关注:2,865贴子:229,084

【论文】东汉皇宫宿卫制度初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1楼2018-05-30 16:41回复
    一、东汉皇宫布局与皇宫宿卫体系
    皇宫宿卫制度与皇宫布局紧密相关,也与皇宫宿卫体系颇多相涉。在一定程度上说,皇宫布局制约着皇宫宿卫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皇宫宿卫体系影响着皇宫宿卫制度的内在组织机制。廓清这两方面的基本情况,是
    进一步探讨东汉皇宫宿卫制度的必要准备和基本前提。


    IP属地:河南3楼2018-05-30 16:43
    收起回复
      (一)东汉皇宫的基本布局
      东汉皇宫与都城洛阳密不可分,东汉的都城洛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按汉制南北长约九里多,东西宽约六里多,被称为“九六城”。《后汉书·郡国志一》注引皇甫谧《帝王世记》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元河南志》卷二记:“俗传东西六里,南北九里,亦曰九六城。”据考古发现,东汉洛阳城遗址的东墙残长约3900米,西墙残长3400米,北墙长2700米,南墙长约2469米。[‘]这与文献所记内容基本相合。按上述数字计算,东汉洛阳城内总面积约今9.5平方公里。
      东汉洛阳城共开城门十二所,东、西两面各开三门,自南而北分别为东面的耗门、中东门、上东门;西面的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面开二门,自东而西为夏门、谷门;南面有四门,自东而西为津门、小苑门、平城门、开阳门。其中南面的平城门与南宫城南门相连,地位显著,被视为京城正门。《续汉书·五行志一》注引蔡岂说:“平城门,正
      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洛阳城内共二十四条大街,每街均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间道以墙与两侧道相隔,唯皇帝、太后及着官服之公卿、尚书可行于其中,被称为“御道”。《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蔡质《汉仪》曰:“洛阳二十四街”;《太平御览》引《洛阳记》曰:“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余外分之,唯公卿、尚书章服行中道,凡行人皆行左右。”


      IP属地:河南5楼2018-06-19 09:3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6-23 20:54
        收起回复
          洛阳城内列满宫殿、仓库、官署等。洛阳城东北近上东门处有永安宫。《后汉书·百官三》钩盾令条注曰:“永安,北宫东北别小宫名,有园观。”城西北处有皇家苑囿谬龙园;储备粮食和兵器的太仓和武库都造在城内东北角,位于北宫东北。作为朝廷大臣的“三公”的官府则设在城东南,开阳门内,其中司徒府和南宫的东阙相对。《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古今注》说:“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开阳城门内”。又引蔡质《汉仪》说:“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城东上东门与中东门之间有步广里和永和里,是权贵之族的主要居住区。一般平民多居于城外。《玉海》卷一百七十三引华延隽《洛阳记》记述东汉洛阳城内宫殿寺舍等情况时说:“洛阳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十九门。”以上情况表明,东汉洛阳既是都城,又大约相当于后世的皇城。


          IP属地:河南7楼2018-06-26 15:30
          回复
            东汉皇宫居于都城洛阳中部,主要由南北两宫城组成。两宫城略呈长方形,南北纵列稍错。南北两宫城相距大约汉制一里,中间以复道三行相连,中间道备皇帝行,从官陪行于两侧道,并以大屋相覆。《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注引蔡质《汉典职仪》曰:“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据考古勘测,此处七里恐为一里之误。[3]南北两宫城每面城墙开一门,各开四门,按东南西北之方位分别名为苍龙、朱雀、白虎、玄武。[4]但这与《后汉书·百官志二》记载的相关内容难以吻合,详见后文。


            IP属地:河南8楼2018-06-28 10:58
            收起回复

              两宫城之内列满宫殿寺观,南宫城内主要有东宫、长秋宫、却非殿、崇德殿等宫殿。[5]东宫为太子宫,长秋宫为皇后宫。却非殿在洛阳成为东汉都城前既己存在。《后汉书·光武帝纪》记:建武元年(公元25年)“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北宫城内主要有长乐宫,后称永乐宫,以及德阳殿等宫殿。[6]长乐宫为皇太后宫。德阳殿是北宫的主要大殿,规模宏大,雄伟壮丽,它东西宽三十七丈四尺,南北长七丈,《续汉书·礼仪志中》注引《洛阳宫阁簿》说:“德阳殿南北行七丈,东西行三十七丈四尺。”德阳殿大廷可容纳一万人,其陛高二丈,殿前有朱雀五阙,高耸入云。


              IP属地:河南9楼2018-07-09 11:00
              回复
                你真忙啊,发篇论文发2个月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7-11 16:21
                收起回复

                  宫城内的宫殿又有省中与省外之分,所谓“省中“,《汉书·昭帝纪》曰:“共养省中”注引伏俨说:“蔡邕云本为禁中,门閤有禁,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行道豹尾中亦为禁中。孝元皇后父名禁,避之,故曰省中。”师古自注曰:“省,察也。言入此中皆当察视,不可妄也”。由此可知,“省中”即是“禁中”,它是君主平居燕处的区域,也就是后宫。具体而言,它包括太后宫、皇帝宫、皇后宫、东宫、贵人居处的掖庭和裨女居处的永巷等。


                  IP属地:河南11楼2018-07-31 16:56
                  回复
                    综上可知,东汉皇宫布局层次分明,京城洛阳为其外围屏障,皇宫由外而内分别由皇宫宫城、省外宫殿、省中等部分构成。这种布局,对东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IP属地:河南12楼2018-08-23 11:11
                    回复
                      (二)东汉皇宫宿卫体系
                      东汉是在结束王莽乱政的情况下重续刘汉社稷的,西汉的各项制度虽中经新莽政权的冲击,但汉室中兴后得以拨乱反正,东汉政权总体上仍沿着西汉铺设的制度体系向前运行。就皇宫宿卫制度而论,东汉虽弃长安不就而新都洛阳,皇宫布局亦别于西汉,但皇宫宿卫体系的整体指导思想却因循于西汉。总体来看,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东汉皇宫的基本布局,形成了自外而内分别由城门校尉、北军中候、执金吾、卫尉、光禄勋和少府下属的各独立部分彼此牵制、相互协作而构成的多重宿卫体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西汉皇宫宿卫体系作一综括性的考察,以便在明确制度渊源的基础上说明东汉皇宫宿卫体系的一般概况。


                      IP属地:河南13楼2018-08-23 11:14
                      回复
                        西汉初期的皇宫宿卫体系基本承袭秦制。众所周知,皇宫宿卫制度发端于秦代。但因有关秦代皇宫宿卫制度的史料有限,我们难以勾勒其全貌,目前仅略知秦代主要由郎中令和卫尉负责保障皇宫和皇帝的安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这说明,卫尉领卫士,主要卫护宫城;郎中令领卫郎,主要宿卫宫殿。此外,职“掌徼巡京师”的中尉也负有拱卫皇宫的职责。


                        IP属地:河南14楼2018-09-18 09:14
                        回复
                          这种由中尉、卫尉和郎中令所属力量构成的皇宫多重宿卫体系的雏形,西汉初期因之而未改,仍由卫尉、郎中令领专职宿卫皇宫的主要军力,其中郎中令领宫殿中的侍卫,在皇宫内直接负责保护皇帝的日常安全;卫尉领“南军”负责护卫宫城。而中尉所领的“北军”在戍卫京师的同时,也具有防卫皇宫的职责。按西汉初年之兵制,“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l所谓“南北军”,据陈树镛《汉官答问》说:“汉有南北军,南军者,卫尉掌之,所以卫宫。《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是也。北军者中尉掌之,内卫京师,外备征伐。《百官表》云‘中尉掌檄巡京师’是也。”这说明,西汉初期的皇宫宿卫体系基本也是由中尉、卫尉和郎中令率部众构成。


                          IP属地:河南15楼2018-09-30 15:20
                          回复
                            这篇论文题知网上好像是东汉皇宫宿卫制度试探,作者张云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10-06 13:22
                            收起回复
                              至武帝朝,为进一步提高皇宫和皇帝的安全保障系数,并借以强化皇权,汉武帝对包括京师驻军在内的的皇宫宿卫力量进行了必要的改革。首先,分散和削弱中尉事权。太初元年(前104年)改中尉为执金吾,名下设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越骑、步兵、长水、胡骑、射声、虎贪七校尉。上述八校尉也称为北军八校尉,负责京师和京畿地区的防卫。征和二年(前91年),因戾太子事变,又增设城门校尉统领城门兵,守卫长安十二城门。北军八校尉和城门校尉所部在警备京师的基础上首先为宿卫皇宫树立起了外围屏障。其次,武帝对皇宫内层宿卫系统进行了重大改革。皇宫内层宿卫,指省中和省外宫殿的宿卫。武帝改革前,皇宫内层宿卫十分薄弱,加强皇宫内层宿卫成为强化皇权的迫切需要。为此,武帝于太初元年改郎中令为光禄勋,增设期门、羽林,以加强郎卫系统的宿卫实力。武帝改革后,郎卫系统主要由五官、左、右三中郎将所领的中郎,车、户、骑三将所领的郎中,以及期门郎、羽林郎等构
                              成,员额多至千人。期门、羽林主要以“有材力’、“善骑射’、“良家子”为选拔标准,他们均武技高超,居则宿卫,出则扈从,是皇宫内层宿卫和皇帝贴身侍卫之精勇。此外,自武帝改革后,文属少府的宦官的宿卫作用也增强了。据廖伯源先生考证,西汉时,禁中由少府属官如黄门、钩盾、宦者、佽飞、中黄门等宿卫。但西汉前期有关他们宿卫的事例极少,大概是由于西汉前期宦官的警卫作用十分微弱的缘故。自武帝后,内朝形成,且作用日益显著,使得禁中宿卫己不仅是皇帝个人安危的保障,同时成为国家政治运作核心区域的安全屏障。宦官的警卫作用当随之增强。综上可见,武帝改革后,西汉的皇宫宿卫体系自外而内分别由城门校尉、执金吾名下的北军八校尉、卫尉、光禄勋、少府所属力量构成。


                              IP属地:河南18楼2018-10-12 1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