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巴吧 关注:1,622贴子:27,409

法迄二十四 解脱暨断痴毒方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破执着的方法,依不同众生的执着,有不同破法的开示


IP属地:天津1楼2018-04-19 19:00回复
    以前曾经以为今生无法确定真正断痴毒的方式,也在百度贴吧上发文寻求有缘人开示断痴毒的方式,今晨始知其方法,果真如《华严经》开示: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
    心的作用,决定是否能否断三毒(从慧解脱入,或从俱解脱入皆如此),也决定是否能断无明入佛地!


    IP属地:天津2楼2018-04-19 19:00
    回复
      1、佛法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2、“公平法”
      3、妄的本源机制
      4、若人见众生,是毕竟解脱,无有淫恚痴,知是为世将。
      5、解决烦恼之判断依据
      6、修行之省力重点 - 养成净X
      7、离欲判断式
      8、修行断惑之方便法
      9、修心修念 为什么就能起到解脱的作用呢?


      IP属地:天津3楼2018-04-19 19:00
      收起回复
        1、佛法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云何佛知见?这仍得依《妙法莲华经》佛出世一大因缘的经文为准。
        依《楞严经》开示:妄元无因!
        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依不同众生的执着,佛有不同破法的开示。二乘人根器劣,所以佛开示因缘和合其性空的义理;菩萨乘人根器较利,所以佛开示无生义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所选择的佛法,只选对他解脱轮回或断无明有利益的,而不懂的、没利益的,他会丢到一旁!


        IP属地:天津4楼2018-04-19 19:01
        回复

          有人谈无生及佛性:
          说无生,直指佛性第一义谛。
          佛法的弘扬,可分为体相用三部分。真如佛性,非因非果,亦因亦果。非因非果,是从体上说;亦因亦果,是从相用上论。若论其体,一切法无生,说有因说无因都是多余,提“妄元无因”的目的就是在此。
          ,,,
          不是论无明到底是有还是无、无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是在告诉你一切法无生,众生因执着而为有。(无明也似这般,如梦亦如幻,众生皆因执着而在妄中,于妄中而立因缘性,故有“无明”的说法。这其实是众生的错觉,而在错觉中谈论“无明”的有无则是一种悖论,因为问题的本身就是无明!这“妄元无因”,和“拔无因果,自然而有”的无因论大相径庭了。)
          若从相用上论,依佛法正见,世间一切法,唯从因缘生。但无论因法缘法,也依然是法。故法从法生,此有故彼有,不从非法生,不从第一因生,不从真如佛性生。故说因缘生还是无生,生同无生,就像没有发生过,何来因果,故说无因。
          15楼2017-08-25 00:34


          IP属地:天津5楼2018-04-19 19:01
          收起回复

            ,,,
            (1)从相上,我不认同缘起法,只认同因缘法,除法这个缘起法是建立在妄之上。
            (2)从相上来看,最初的因及缘,就是妄,它无生。
            (3)我的话已说的够清楚了,无论您是否认同,个人建议您,须确认自己所学的佛法,是可以令您舍弃俱生我执(三毒),【下续】
            须知,阿罗汉入涅盘,是不会有意识反应,当然也不会有执着!
            (4)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切莫愈学愈执着!如何能不执着乎?就在当下舍弃执着,即便他人说佛是魔来化现,故意演一场四十九年的成佛法会......不执着就是不执着,无论六根触何等六尘!这也是教外别传(禅宗)的宗旨!
            ------------
            ,,,
            (1)因缘法有因有缘;缘起论不必有因,例如 “无明缘”“行”,行的产生是不必原因,它只藉无明之缘而生起,所以二者意旨不同,但您却认为它们是相同,我就不多说您不接受的话。
            (2)还是提老话: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去挑选能破您执着的方法!
            2017-8-25 10:16
            ----------------
            论议***法友29楼之楼中楼见解。
            >空中原无花,因眼病才妄见空中有花。请问:眼睛生病,是不是“妄见空花”
            >的原因?如果没有任何原因,众生无因忽然‘’妄见空花‘’,那才是极其荒诞
            >、不可理喻的事情呢!
            论:
              (1)佛法是破除执着的方法
              首先,要先确定自己已经学会并无疑于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
              若这个必要条件不具有,任何佛法讨论的结果,都只会产生没有共识的争议,
              这样不是学佛,而是学众生......继续轮回!


            IP属地:天津6楼2018-04-19 19:02
            回复

               在理解上述必要条件之下,“并且也确实执行” ,于是这个修行人的x
                气比较浅薄,因此他就能轻易理解何谓 “得月忘指” 、 “得鱼忘筌”
                ,若有缘人理解这二个成语,也同时会理解病目妄见空花之意指。
                一个人的x气太强的话,他甚至无法如实知以下这句话:
                    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
                若这个人是某甲,在他被告知前面地上有一个污水坑时,他将会说:我知道!
                若问:能闪过吗?
                甲就在前脚回答说:当然能,我又不是瞎子。于是后脚就踏入了污水坑中...
                当执着太强,就被称为众生,有俱生我执,又称为无明,此人识强智弱,依于
                无始轮回来的x(气)之故,所以会产生有眼无珠现象,这指,似乎有看到
                ,而实际却会忽略所看到,这也被称为业障!


              IP属地:天津7楼2018-04-19 19:03
              回复

                  佛就曾开示某王恼怒有人侵入王宫的后院,于是持箭射他,结果三射三返,没
                  错,每支箭射出去又飞回来,因为,这个侵入者与王于过去世没有杀业因。
                  业障的来源,就是太过于执着,于是忘了五根触碰五尘时应有的般若反应,反
                  而以必然堕入轮回的俱生我执来反应!
                  又如同甲太执着于女友,于失恋时痛苦烦恼而受不了,乃至要杀她,却在行动
                  过程中,于街道上遇到一位美貌又喜欢他的女人,当下他的心中就放下了痛苦
                  ,真正理解了执着是不正确的思想,而舍弃了它!
                  又如,甲过去被上司坑害于是被降职,甲因此非常痛恨他的上司,因此时时刻
                  刻收集上司的不利条件,准备伺机报复上司,一日,甲经过一凉亭,听人诵金
                  刚经,于是破除了执着,真正理解了执着是不正确的思想,而舍弃了它!
                  又如,德山禅师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常有研究,他非常不认同彼时南方
                  禅宗所提倡的顿悟可成佛,于是背着自己所著《青龙疏钞》至南方,一日途中
                  饿了想要在路边买点心来吃,而卖点心的老婆子说,您能回答以下这个问题就
                  免费送您,问题是: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您要点哪个心?
                  当下德山大悟,真正理解了执着是不正确的思想,于是就找个时间把《青龙疏
                  钞》烧了并说了以下流传千古的名言: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IP属地:天津8楼2018-04-19 19:03
                回复

                    (2)无始
                    当名相无法或很难以描述实际上,佛经常以形容词的形容之,包括以指标月
                    之类的比喻。而 “无始”二字也是这类状况的形容词。
                    若众生无始,那么就令人怀疑因缘法;若众生有始,那么就令人怀疑佛开示
                    众生度不尽。有始不对,无始也不对,那么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正确的是,众生如同活水,会不断地产生!(注二)
                    无始二字形容的不是某一特定众生,而是十方宇宙所有众生的统称。所有众
                    生来源如同一条挂衣服的塑胶锁炼,第一环不是第三环,但却环环相扣,从
                    今日回溯似乎找不到第1个众生出现的时间,因此说无始!
                    或是,不是上述所说义,纯粹就只是的难描述的形容辞而已,如同佛说某佛
                    无量劫前说法,难道时间真不可数吗?当然不是,只是时间太久太久,无法
                    详说,所以会用简语无量劫三字来代表,而无始二字亦是同类意义。
                  *****************************************************************
                  注一
                  *****************************************************************
                  注二
                  ******************
                  【经文典故】金玉芝草,不死为灵
                  35楼2017-09-11 12:37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4-19 19:03
                  回复
                    2、“公平法”
                    >公平---(是)---佛法的核心
                    论:
                      这是错误知见!
                      佛法的核心在于破执着!执着分成四大类,如下:
                      1、二乘见惑:二乘之分别我执、二乘之分别法执(破执能证二乘初果)
                      2、二乘及菩萨乘之思惑:俱生我执
                         (破执能证二乘阿罗汉果或菩萨乘六地、七地乃至八地)
                      3、菩萨乘见惑:菩萨乘之分别我执、菩萨乘之分别法执(破执能证菩萨乘初地)
                      4、菩萨乘尘沙惑:俱生法执(破执能证佛地)
                    37楼2017-09-04 13:58


                    IP属地:天津11楼2018-04-20 19:03
                    回复
                      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
                      公平,或平等,乃至中道之说法,只是佛法中的方便法之一!
                      杀人,也是佛法之方便法(注一)之一,是故,佛法无量,是针对众生
                      x(气)所设。
                      所以,法无定法,定法非法。所以,佛法是破执着的方法!
                      *******************************************************************************
                      注一
                      *************
                      参见《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一参。
                      某菩萨化现为王,以杀人、虐待等恐怖方法,令众生恐布而不造恶业。而这此被
                      虐待、被杀之人,都是彼菩萨所化现。
                      40楼2017-11-26 17:44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4-20 19:03
                      回复
                        4、若人见众生,是毕竟解脱,无有淫恚痴,知是为世将。
                        《五灯会元》
                          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
                          ,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IP属地:天津14楼2018-04-20 19:03
                        回复

                            《诸法无行经》也是大乘了义经,**于阅该经至提婆达多不知如是法相(
                            一相,注一)时,当下开悟!经文如下:
                              诸法无行经 (卷1)
                             善男子。如我于然灯佛所。信解诸法一相无碍。然后乃得无生
                             法忍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菩萨于恒河沙劫。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不知如是法相。是人或能断灭一切善根
                             。
                             善男子。汝见提婆达多有大功德善根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有如
                             是功德。不知如是法相故。断灭善根堕大地狱。
                             提婆达多若能悟一相,从经文中语气,可以判断佛智已明见他能破见惑,
                             又能破三毒而免于堕地狱。
                             何以造五逆恶业,于悟一相破见惑后,有机会可免堕地狱耶?若一切业定
                             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注二)。
                          *******************************************************************************************
                          注一
                          ************
                          【经文典故】菩萨应除灭及守护;佛所克证及觉知
                          *******************************************************************************************
                          注二
                          ************
                          【经文典故】定业与不定业
                          2楼2017-07-24 15:08
                          【经文典故】非一切业悉定得果 =>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4-20 19:04
                          回复
                            ,,,,,
                            后得智,难成断惑障碍!
                            菩萨之定不在出入(不必须打坐),应令己心恒与定俱,若于用功法仍不纯熟,建议详阅《圆觉经》。
                            恒与定俱之总持法,曰:无欲。但存心无欲,于行住坐卧坦荡荡,因缘时节会遇时,一切妄执烦恼自行脱落!
                            (1)打坐是否能加快断除三毒乃至妄呢?答:能否加快,要看修行人习气而定。
                            (2)目前观察,打坐对绝大部份修行人具有加快断惑效益,但却不是必要条件。何以故?佛陀时代,有很多慧解脱阿罗汉,都没有禅定力之故。
                            (3)菩萨乘行者,都必须入俱解脱路,所以禅定功夫不可废,但禅定乃至三昧之获得,与是否打坐也没有必要关系。站着、走着、躺着,也同样可入禅定及证三昧。一切在存心!《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4-20 19:04
                            回复
                              ,,,
                              (1)所云:心存无欲是有欲相, 想要无欲, 这个想要,本身就是欲望。
                              (2)回答1项所云。若心已无欲,还要修行吗?哪来天生弥陀自然释迦!
                              (3)本来以为......
                              2017-7-25 18:49


                              IP属地:天津17楼2018-04-20 19: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