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系成立于1999年,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本着“无界治管、优绩优酬、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全力打造服务型的信息工程系。确立了培养目标定向化、教改指导行业化、培养模式企业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教考手段现代化、产学合作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初步构建起面向社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信息工程系现有在校生1200人,教师41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7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27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15人,形成一支学历水平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集教学科研与一体的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来,共完成教研项目41项,横向课题108项。现有省级精品课3门,院级精品课8门,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信息工程系所设7个专业按专业特点划分为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大专业群。互联网技术专业群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设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图文信息技术》等3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通信技术》和《数字图文信息技术》是院级示范专业。建有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中职动漫师资培训基地1个。共建有26个实训室,实训教学设备齐全、精良,配备了用于多媒体教学的专业软件和投影仪、视频展台等设备。系内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丹东考点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鉴定站。
近年来,我系师生在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自2011年以来,我系师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参加全省级技能大赛35项,荣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2016年,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农业大棚和第三届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大赛中均荣获二等奖,在第三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嵌入式产品应用开发项目、嵌入式产品装配调试项目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同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同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华为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网络实训室。与思科公司合作建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加入了思科网络学院理事会。同北大方正电子公司合作,建立了方正印艺产品授权培训中心。2011年以来,先后又与中兴通讯、中国电信、长城宽带、方正宽带、水晶石数字科技、华清远见、达荣科技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等深层次合作关系。有关专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课程进入课堂,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讲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结合课程考取相关企业的技术认证证书。
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丹东市工业研究院合作,依托我系师资力量,建立了丹东市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心、丹东市工业设计中心,承担了技术服务、专业技能提升、卓越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自2011年以来,先后承担了辽宁省纵向科研课题2项,横向科研课题81项,科研到款额141万元;承担省级教研课题9项,承担院级教研课题52项;出版教材52部,发表论文2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信息工程系在就业、创业工作中锐意创新,以创业引领就业,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方案制定和教学计划制定,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氛围,每年的9月份组织召开系内毕业生双选会,邀请合作企业进校招聘毕业生。多年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并形成规模就业的形势。
信息工程系坚持把为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以突出专业技能带动职业素养”的建设上。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系学生会聘请专业老师为导师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辅导员和班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技能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信息工程系将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大踏步前进!
信息工程系现有在校生1200人,教师41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7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27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15人,形成一支学历水平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集教学科研与一体的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来,共完成教研项目41项,横向课题108项。现有省级精品课3门,院级精品课8门,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
信息工程系所设7个专业按专业特点划分为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两大专业群。互联网技术专业群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设有《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图文信息技术》等3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通信技术》和《数字图文信息技术》是院级示范专业。建有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中职动漫师资培训基地1个。共建有26个实训室,实训教学设备齐全、精良,配备了用于多媒体教学的专业软件和投影仪、视频展台等设备。系内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丹东考点和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鉴定站。
近年来,我系师生在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成果丰硕。自2011年以来,我系师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参加全省级技能大赛35项,荣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项。2016年,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农业大棚和第三届大唐杯移动通信技术大赛中均荣获二等奖,在第三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嵌入式产品应用开发项目、嵌入式产品装配调试项目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同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同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华为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网络大学丹东教育中心和网络实训室。与思科公司合作建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加入了思科网络学院理事会。同北大方正电子公司合作,建立了方正印艺产品授权培训中心。2011年以来,先后又与中兴通讯、中国电信、长城宽带、方正宽带、水晶石数字科技、华清远见、达荣科技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校外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等深层次合作关系。有关专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课程进入课堂,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讲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结合课程考取相关企业的技术认证证书。
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丹东市工业研究院合作,依托我系师资力量,建立了丹东市互联网技术应用中心、丹东市工业设计中心,承担了技术服务、专业技能提升、卓越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自2011年以来,先后承担了辽宁省纵向科研课题2项,横向科研课题81项,科研到款额141万元;承担省级教研课题9项,承担院级教研课题52项;出版教材52部,发表论文2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信息工程系在就业、创业工作中锐意创新,以创业引领就业,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方案制定和教学计划制定,真正形成全员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氛围,每年的9月份组织召开系内毕业生双选会,邀请合作企业进校招聘毕业生。多年来,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并形成规模就业的形势。
信息工程系坚持把为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以突出专业技能带动职业素养”的建设上。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系学生会聘请专业老师为导师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辅导员和班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技能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信息工程系将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