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76,648贴子:12,574,415
  • 1回复贴,共1

萨尔浒大战明后金伤亡比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萨尔浒大战后野猪皮老奴杜撰的满文老档中说后金剿灭明四大军只伤亡几十人,这他妈也太扯了吧。看过萨尔浒大战资料过程,其中有许多激烈战斗,后金怎么可能只伤亡几十人就歼灭明朝于万大军,再说明军也是全国抽调的精锐部队。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21 13:48回复
    笔者引用清史稿太祖实录的描述:正行间,刘铤部下精兵二万前来,令一万兵野掠,见我大兵,遂登阿布答里山布阵。大王领兵欲自山上向下击之,四王曰:“兄领大兵在后守尾,吾当领兵上山向下击之。”大王曰:“此言最善,吾行于山之西,汝令右侧兵登山向下冲击。汝可在后观之,勿亲入负吾言也。”四王率右侧兵前去,领精兵三十,更出众军之先,从上下击,兵刃相接,正酣战间,后兵亦至,冲击而进。大王亦率左侧兵自山西而进,大明兵溃遂走,四王随掩杀之。又见刘铤二营兵来,乘其未布阵之先杀入,刘铤战死于阵中,全军覆没,我兵乃安营。
    刘铤军团是在行进间,遭遇后金大军云集,兵力比例为2:1,但其2万人中有1万没有战斗力的朝鲜杂兵, 因此实际比例为4:1。刘铤突遭袭击并不慌乱,扎好阵型在阿布达里冈苦战待援。但遭遇敌人三面袭击,只能退守旷野,使得八旗军的复合弓优势有了用武之地。刘铤这个击败过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的名将,在手刃数十敌人之后不支身亡,他的养子刘招孙抱着其尸体突围也是连斩数人,被弓箭射杀。
    这场战斗的最高潮发生在最后,在主将身亡之后,来自浙江的由监军康应乾指挥的戚家军4000人依然阵型严整,太祖实录里记载:见应乾部下兵皆执莨筅竹杆长枪,披藤甲皮,朝鲜兵皆披纸甲,柳条盔,枪炮层层布列。
    我始终认为,戚家军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步兵方阵,没有之一,其纪律的严格和机械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大唐陌刀阵和戚家军相比也不值一提。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强调的千军如一人,如臂使指的要求在戚家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说戚家军是大明的罗马军团也不为过。在没有得到撤退命令前,即便败局已定,主将身亡,但戚家军依然如一部杀戮机器一样的精密运转。在第一轮火枪放过后,风向转变将硝烟和风沙吹向戚家军,八旗军趁机杀入,但戚家军丝毫不动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哇、哇(满语杀)之声,但戚家军依然不为所动,官兵脸上毫无表情,全军无声肃穆,只有传令官的命令声:举、放,举、放。在这个方形军团外面是一圈圈的八旗骑兵在不断游击放箭,军团外排的官兵倒下就马上有后排士兵顶上,阵型始终不乱,但却像块肥皂浸没在水里那样一点点融化变小。直到最后全军阵亡,在整场战役中只有戚家军给后金军队造成了千人以上的阵亡。戚家军的灭亡是非常令人扼腕的,明朝的最强军在演绎了最后的辉煌之后如流星般陨落。军神戚继光始终未能把其练兵方法推广到全国,唯一打造出的精锐,在消灭了倭寇之后,却倒在了八旗军的弓箭下。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刘铤危亡的时候,为什么戚家军要旁观呢?虽然戚家军为了保持阵型,确实存在行动缓慢,战斗机械的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刘铤根本指挥不动戚家军,明朝晚期的山头主义,军阀主义和由此带来的严重内耗,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
    五、战役结果和伤亡对比
    在戚家军覆没之后,这场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朝鲜军队投降,李如柏和叶赫军各自退兵。5天时间,八旗军即击败明军全国精锐,除李如柏明军逃回外,明军战死45800人,宿将军官战死者310人,丢失骡马28000匹,火炮鸟铳20000多支。由于按首级算军攻,明军战伤就等于死亡,八旗军一定会补刀。
    相比之下,八旗军战死者数目轻微,按照太祖实录说法:战三路兵时,我兵约折二百人。这个当然是扯淡,满文老档和清史稿一贯有给战绩注水的传统,按照我的估算,八旗军实际阵亡人数为2000人左右,总伤亡不过8000人。但对后金而言,伤意味着生还,对明朝来说伤就是死亡,所以八旗军很快就恢复实力,四处攻略,而明朝就一蹶不振,再也组织不起这样精锐和庞大的兵力了。
    乾隆皇帝评价萨尔浒之战的意义为:“呜呼,由是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游行克辽东,王基开,帝业定,岂易乎?允因我太祖求是于天复仇乎?祖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亲冒石矢,授方略,一时圣嗣贤臣抒劳效悃,用成鸿猷。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
    明朝之后为了重组军队不得不大征辽饷,搞得国内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灾害和财政能力的下降,民乱四起,在这场战役之后不过23年,明朝就灭亡了。
    六、战役失败的原因
    1、明朝火器威力不够
    和很多明粉的吹嘘形成鲜明的对比,萨尔浒战役中明朝火器并没有发生多大作用,对以皮甲为主的后金军队没有造成很大伤亡。装备火器多的部队灭亡也快,装备冷兵器多的部队反而可以支持时间更长一些。
    2、八旗弓骑兵表现卓越
    在1621年的时候,满清日后横扫一片石的八旗长矛铁甲重骑兵尚未问世,弓骑兵的正面突击能力并不强。但八旗军采取了游击战术,将蒙古骑兵的骚扰战术和八旗强弓结合起来,从奔走散射变成了定点齐射,重点突出杀伤力,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个战术只是冷兵器时代的回光返照,其训练难度是非常高的,满清日后再也无法组织起这样的一支军队即是明证。
    3、明朝将官的山头主义
    这个前面已经讲过,缺乏统一指挥,军队之间彼此毫无照应,甚至同一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8-22 0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