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687,339贴子:3,367,487

古代战争是这样打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要清楚说明整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估计没个几十万字是写不完的。周末休息综合了读的书,我准备从宏观角度聊聊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形态,与电视剧电影差距不是一点点。电视剧电影追求的是视觉感受和演员个人的表现。


1楼2017-02-19 22:17回复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前几天看了个帖子,以为仁兄说古代战争 没有阵法,那些打仗的阵型统统没用。在此 顺便驳斥一下。欢迎更专业的人士指点。在下也只是一个爱好中国历史。工作是审计,历史的门外汉。
    来自于我在历史吧的帖子。看看中国历史吧大神的见解了。


    2楼2017-02-19 22:19
    收起回复
      要 是认真考证的话,很多的历史剧中表现的战争场面都是谬误百出(当然了,那种在天上飞的戏咱就不讨论了,要跟他们认真就输了,只说正剧。)那些错误已经到了影响观众理解史实的程度了,因为要是按照那里面的打法,观众很难真正理解为什么农耕文明要战胜游牧民族那么困难。


      3楼2017-02-19 22:19
      回复
        一、先说说中原农耕文明怎么打仗
        古代战争方式与生产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弓箭、矛、斧、刀等等这些武器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那时候还没有发生农牧业分工,所以无论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都会使用这些武器。
        农牧业分工形成之后,以“精耕细作”著称的华夏民族就产生了一种自己的个性化兵器——“戈”。重点提起这种兵器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到今天汉语里指代战争还经常使用这个字,比如“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金戈铁马”、“反戈一击等”。“戈”这样兵器特别有农耕色彩,因为它就是从镰刀来的,这种兵器一直从商代流行到西汉。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还能看见大量士兵使用长戈,其实这就不准确了。一来这个兵器西汉就已经不流行了,汉武帝的战争策略是用匈奴的办法打匈奴,所以武帝时期开始汉军基本摒弃了传统作战模式。此外电视剧里戈的使用方法也是错的,里面群众演员使“戈”的方式和使“矛”差不多。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戈”这个东西的刃是朝里对着自己的,步兵对战基本是面对面,要想把这个东西伸到敌人脑后再勾回来,似乎很不方便,古人怎么会傻到用这种东西去打仗?其实这个东西就不是步兵用的,“戈”发挥它威力的舞台是在战车上。


        4楼2017-02-19 22:20
        回复


          5楼2017-02-19 22:20
          回复
            战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豪华”兵器了(特别是春秋战国一个国家国力的强盛都以战车数量来衡量,可想而知战车的地位),它的地位就跟二战时候的坦克一样了,只不过它是畜力的,用马拉。
            一辆战车的标配就是一名负责操控马匹的“驭手”,一名负责远程攻击的弓弩手,还有一名就是“戈”手(也有配两名弓弩手或者两名戈手的战车)。这个可以去西安的秦兵马俑看看。
            当战车冲入步兵阵时,将长戈从侧面伸出,不必挥舞握住就好,凭借着马车的动能戈运行轨迹上的一大串脑袋就都割下来了,实战当中简直堪称“人头收割机”。


            6楼2017-02-19 22:20
            收起回复


              7楼2017-02-19 22:21
              收起回复
                二、关于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前,中原是没有骑兵的。
                中原的马匹是用来拉战车的,这一来是因为中原地区不产马,马匹极其珍贵,用来骑太奢侈。二来是因为缺少一个看似很小实际上很重要的东西——马镫。
                如果只选一件东西作为冷兵器史上最重要的划时代发明,那毫无疑问就是看似默默无闻的马镫。
                马镫是两个半环状脚踏板,中间用绳索或者皮带相连,搭在马背上或者直接连接在马鞍上。大家可以想象以下这个东西的意义,如果使用了马镫,当你双手松开缰绳时,只要将重心分摊在左右马镫上,给它一个左右相等向下的力,通过马镫、皮带和马背间力的传导,最后你会得到一个垂直于地面向上的合力(这个结构是不是很像定滑轮?)。而且你的臀部和左右脚都在受力,三点之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松开缰绳后仍然可以稳稳坐在马背上,这就意味着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士解放出了双手。


                8楼2017-02-19 22:21
                收起回复
                  马镫。这个对于骑兵来讲太重要了。现在认为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考古证实马镫大致出现在北魏时期(这里说的是双侧马镫,单侧马镫出现得早一些但是完全起不到这些作用),所以很可惜,小说电视剧里面三国名将们使用的“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等神兵利器都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里骑在马上只能使用单手短兵器,因为另一只手要死死拉住缰绳。(弓箭除外,这个留待后面再讲)而且挥舞兵器时只能依靠臂力,躯干不能发力。


                  9楼2017-02-19 22:21
                  收起回复


                    10楼2017-02-19 22:22
                    回复
                      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人骑在马上是靠双腿夹紧马背,这样很不稳固,一旦松开缰绳人不能在马背上做任何发力动作,否则就会坠马,因此骑上马既不便近战,射箭准度也会降低(这一点非常重要,农耕民族上了马射术会降低,但是游牧民族可不会,游牧民族为了马上骑射方便,使用的是短弯弓,而中原民族多用长弓。短弯弓与步兵长弓相比,牺牲了射程和省力性,但是更加便于在马背上使用,便于快速调整角度以提高骑射精准度),所以早期中原地区的骑兵主要负责侦查敌情和传递命令,不是用来冲锋陷阵的。


                      11楼2017-02-19 22:22
                      回复
                        三、关于作战的阵型。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民族的主要作战形式就是战车打头,步兵为主,步兵中又包括手持短刀的盾牌兵、弓弩手和长矛兵。不同接敌形式下有不同的军阵,绝不是冲到一起乱打。敌方射箭时,盾牌在前组成严密整齐的盾墙,不仅保护正面还要保护上方,因为弓箭的“弹道轨迹”是抛物线。
                        我方冲锋时也是盾牌墙在前,接敌时往往是变阵为长矛在前。不同的阵法变换根据擂鼓的节奏指示,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口令,各兵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两军接触的永远是一条线,绝不是双方交叉在一起乱打一气,那是打群架不是战争。
                        因此擂鼓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绝不仅仅是为了助威,而是为了传递命令。要知道上万人成阵型在一起,又不是信息化时代,能够控制士兵是作战的基础。参考一下楚汉传奇电视剧里面,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首先在台上宣布的就是军令,什么举旗不起、按旗不付,闻鼓不进、鸣金不退之类的都是斩。各国有自己的节奏口令,不同节奏代表的含义仅己方知道,如果被敌方掌握相当于军事密码被敌人破译。从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也可以看出,双方作战很少混乱在一起。


                        12楼2017-02-19 22:22
                        收起回复
                          明日,两边同时更新农耕文明对阵游牧文明。


                          13楼2017-02-19 22:23
                          回复
                            早上好。


                            14楼2017-02-20 09:23
                            回复
                              一个水经验的人都没有吗


                              15楼2017-02-20 0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