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吧 关注:10,964贴子:807,349

关于阅读《当下》的几点困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解答!
1.当无法掌控思维时,就被之反刍,深陷其中而无法摆脱,那又该怎样打破这一循环呢?
2.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观察思维的活动,也不过是用它观察罢了,该怎样停止?
3.你如何知道自己是正确的?
4.井底之蛙怎么可能看到天外,夏虫怎可以语冰?一个深陷其中的人只能被反刍的更厉害,怎么跳的出去?


1楼2017-02-14 19:46回复
    写出来给自己看,或者是给别人看,今天遇到什么不爽的事情,被困扰多久。比如吧里最近提到的鸡汤文,大伙对鸡汤文的看法,了解一下自己和别人都是怎么看待鸡汤文。同样的,也可以看到别人是怎么从思维中走出来的,或者是怎么容易陷入思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14 20:07
    收起回复
      另外大家觉得还有哪些灵修书比较好的呢?求推荐,当下看不懂


      3楼2017-02-14 20:12
      回复
        小我常常把意见、观点与事实搞混。尤有甚者,它甚至分不清楚某件事情本身和它对事情的反应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每个小我都是“选择性认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师。唯有经由觉知,而非思考,才能分辨事实和意见的不同。只有经由觉知你才能认清:在那一头是境况的本身,而在这一头是我对它产生的愤怒情绪,然后你才会明白,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处理、看待和交涉这件事情。只有经由觉知,你才能看见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全貌,而不会采取一个受限的认知角度。
        那什么是觉知啊?


        4楼2017-02-14 20:18
        回复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同一作者


          IP属地:辽宁6楼2017-02-14 21:10
          回复
            @猪脚虫虫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14 21:41
            回复
              感知身体,或者呼吸,这些可以带你离开思维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14 22:01
              回复
                想太多的时候,有以下两种应对方式:
                一,知道想太多没用。但是不一定能做到不去想。
                二,突然自己就真的做到了不想,然后非常酸爽。
                重复地练习观察思维,是有可能遇到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第二种情况,直到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性的习惯;而《当下》的关于“心智回避当下的策略”里面写了很多道理,是为了说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为什么没必要想太多。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2-15 08:53
                收起回复
                  井底之蛙怎么可能看到天外,夏虫怎可以语冰?
                  井底之蛙,听说井外有天的态度是什么?
                  夏虫听到有冰雪是什么态度?
                  不相信,否认,轻视,对不对?
                  所以,井底之蛙要相信天比自己看见的还要广大,就要问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就是,你如何知道自己是正确的?
                  注意,这个问题不是问人家,你凭什么说,自己是正确的,而是问,我为什么是正确的?
                  我认为是正确的依据,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不想当井底之蛙,想看见外面的世界,跳出自己的限制,第一步,就是学会质疑自己,然后,相信那些有证据的东西,丢弃那些有问题的地方,并且随时调整自己的判断,不做定论。


                  11楼2017-02-15 10:57
                  回复
                    所以,井底蛙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听到,天很大的时候,不是去证明,以我的经验,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而是说,是的,天也许比我想的那么大,感谢你,告诉了我这个可能性的存在。
                    下一步,就是我怎么去证明,我为什么不知道,天有那么大,超过了我的认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意识不到天有那么大。
                    或者说,我听到天有那么大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为什么是这种反应,不是那种反应?
                    这个下一步,其实就是: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观察思维的活动,也不过是用它观察罢了,该怎样停止?
                    很显然,当我注意到我有一个想法出现,并且去追究,这个念头为什么会出现的时候,自然这个念头,就会停止。假如我只是观察这个念头,那么这个念头,只会绵延不绝。
                    问题是,假如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念头,我就是井底之蛙,我不知道天有那么大,我不知道,也想不出来,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


                    12楼2017-02-15 11:05
                    回复
                      当无法掌控思维时,就被之反刍,深陷其中而无法摆脱,那又该怎样打破这一循环呢?
                      这个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停止思考,对不对?
                      既然你都不知道,想不出原因,停止思考,是唯一的办法。


                      13楼2017-02-15 11:06
                      收起回复
                        把这个过程整理一下,大概是这么几步。
                        第一,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井底之蛙?
                        喔,不用去知道,我们都是瞎子,我们都是井底之蛙,这个世界很大,大到我们的思维无法理解。
                        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可能听见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的时候,感谢对方,给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
                        可能有人会问,假如有人伤害了我,欺负了我,我也要感谢他吗?
                        是的,因为我们一定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得好,所以才给了对方机会,来伤害我们。
                        这个人,有很多的人可以伤害,为什么最后我是受害者?
                        注意,这和要求对方为伤害了你付出代价,是两回事。


                        14楼2017-02-15 11:13
                        回复
                          第二,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做对了?
                          当你能做到第一步的时候,那么第二部,就不再有过去那么重要了。
                          做对了,有好处,做错了,有坏处。
                          可是即便做错了,你能从错误里面学习提高,其实也是一种好处。
                          因为我们的眼界只有那么点,犯错恰好是让我们注意到过去自己没有注意的事情。
                          就好像做作业,只有犯错了,才能发现自己没有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
                          如果只是正确,一路正确下去,除了证明你聪明,没有任何意义。
                          武林高手,天下无敌的时候,遇到能打败自己的对手,是非常高兴的事情。
                          因为只有有人能打败他,才能让他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


                          15楼2017-02-15 11:17
                          回复
                            第三步,我观察到自己犯错了,我观察到了很多现象,但是,怎么去避免自己再次犯错,或者有所改善?
                            这里,我没有讲,如果我观察到自己是正确的,怎么办,为什么不需要问?
                            因为当我发现自己是正确的时候,高兴都来不及呢,对不对?
                            问题是,现象就是现象,我有这个表现,就是有这个表现,表现本身,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是我对自己将来的期待,未来的要求,造成了对错,对不对?
                            比如说,一个人睡懒觉,好不好?
                            假如从健康角度,假如从利用时间的角度来讲,不好,但是从这个人自己来说,他想睡懒觉,就睡懒觉了,有什么不好?
                            不爱学习好不好?假如从念书拿文凭找好工作的角度来讲,不好。但是从这个人来说,没有足够的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时候很难受,不学习,上网打游戏,感觉很开心,为什么不好?
                            很显然,错和对,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我们观照思维,无形中,就会判断,这个是好思维,这个是坏思维。
                            但是,思维本身,只是一些念头想法,是我们对它的判断,带来了好坏,有了好坏,就有了爱憎,就有了情绪,对不对?


                            16楼2017-02-15 1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