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布袋戏吧 关注:95,787贴子:6,055,313
  • 5回复贴,共1
一楼,深恩厚义 @三不问


IP属地:安徽1楼2016-08-28 03:16回复
    ①从此再世为人,罪恶感压迫下的出路
    默苍离戏份真正展开的时间是《羽国志异》这本书在剧中被提及的时候,也就是神蛊温皇与默苍离会面的时候(九龍變第25章)。此前他的戏份显得突兀莽撞,宛若故事中硬生生的塞入一个为了拖动剧情走向而出现的设定,若不是冥医牵头引线,默苍离这个角色将犹如所有拿来推动剧情发展的人物,是为坑中败笔。那时,我还以为默苍离只是作为冥医戏路的陪衬,为了将冥医这个人物表现的更加丰满踏实而存在的,同时为了拉动俏如来定位走向而存在的。无疑地,这种存在是刻板单薄的,丝毫没有分析和注意的必要,像所有美艳的妖道角一般有着不需提及而终将被淡忘的终路。及至《羽国志异》的出现,剧情风向一转,几近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开始从正面与屡屡侧面来描绘默苍离令人刻骨铭心的一生。
    终了,铸心之局突兀了所有与我一类的观剧人,原来默苍离周边的人事物都成了他人生的一缕影射,虽固有自我却无不困入棋局。原来这是一个深有背景的人物,世界观极为宏大的故事。三弦的叙事切入点选的恰到好处,可谓叙事的黄金分割点,平叙了重要的可承前启后的内容,再以必要的插叙辅助,将还未完整呈现的故事表现的充盈,到此为止务须多余赘述之感,留白之处类似于所有山水画的苍茫景色,为整幅作品烘托出了最大限度的美感。


    IP属地:安徽3楼2016-08-28 03:19
    回复
      还有三点,先不发了


      IP属地:安徽8楼2016-08-28 03:22
      回复
        但是这种情感的漠然是否具有持续性或者说是否一贯始终呢?而且同样为墨家“一视同仁”的理念所支撑吗?(这里的一视同仁原本出自儒家思想,细节可以不必追求,只取剧中用意,而非历史上的情况。)从他对杏花君的态度,“或”这个可能的用词,即可看出并非意志坚定的持续观,而是矛盾的。这种矛盾的直观体现在一个行为上,即拭镜。
        魔世入侵以后默苍离就不曾再有拭镜的动作了。(我不得不佩服操偶师的或者难道是导演的要不然就是剧本里着重用红笔强调的选择,没有让拭镜动作伴着默苍离一生。)
        拭镜是在虚无的混沌不明的孤独中认清自己,是排除其他可能干扰因素的行为,明心见性,就如他对杏花君所言的“你知道你自己现在是什么模样吗,需要我借镜子给你吗?”不再拭镜即表明心性已定。终路已至,即便残忍,亦不更改。最后一次拭镜,仿佛是为了看清自己当下死决的面容,坚毅从容,毫无疑虑,从此而后,铜镜便转化身份成了他战斗的武器。而这把武器是为了斩断罪恶(帝鬼?)才出现的。
        再有就是医患线时,他说杏花君是名好医生。前面说到三弦为默苍离不杀杏花君所做的解释已经不足够说明这个人物的内涵了,意便在此。默苍离耗在虚无和孤独中是一场自我性格的悲剧,而当他赞美杏花君的医德,收俏如来做徒弟时已然将这种悲剧深化为自我救赎的地步。这种救赎已经成为无路可走的抉择,只能向至高至美最原始的“慈悲”进行索求。某个方面来说也是悲剧的,就如同他说“只有史艳文才能成为史艳文。”
        史艳文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
        信仰的缺失与矛盾,直到无从脱离的无从减轻甚至消逝的罪恶不堪重负后,在心灰意冷“我想死”的绝望中遇到具有“慈悲渡世大愿”(三弦用语)的俏如来,终能“抛弃墨家钜子的身份以及在羽国的过往,从此再世为人。”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
        如果不是戮世摩罗的出现,默苍离这个英雄的故事肯定还要继续下去,只可惜唯一可以证明他是英雄的俏如来被丢入魔世,历史也由此被翻到其他故事中。
        关于“历史与英雄”的关系思考,而不是智者形象塑造的考量,由三弦的零零散散言谈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君罗喉的编剧漫谈,“我几乎以为我不可能有机会写到”“罗喉的出现,对我真是一大惊喜。”
        对于罗喉我不多谈,只谈其中的默苍离。
        默苍离的英雄设定和罗喉几乎如出一辙,都是“一个埋葬于历史下的英雄。”当然默苍离并不能从表面看待,在三弦从字面意思讲述了或者认清了自己关于此点的思考后,在默苍离身上就是着手将其作为宏大的历史观背景来写人物。
        “历史是什么?
        我们没有时光机,所以无法回到过去了解真相,所有的盛世乱世只是史书上的一篇记载,所有暴君明君也不过是史官笔下的几句文字。研史者自然要从各式各样正史野史的夹缝中摸索寻找真相,而写出来的真相是否就是确实的真相?”
        所以《羽国志异》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即便知道了默苍离的终路,我们是否能够得到所谓的真相?尤其是英雄的历史又要如何判定呢?我记得拉斯柯尔尼科夫曾与人讨论拿破仑三世的行为,我们在讨论默苍离的争议性时与之同样,内容却差之千里。
        我如何确定默苍离选择成为英雄的呢?原本只有剧中的几点可以证明我的推测,同样是依靠一位道友的指点,在《羽国志异》的汇演中,看到雁王说“师尊选择成为英雄,不好吗?”这一句才敢确定。雁王的英雄观不作讨论,只是单凭这句话出自三弦之手就可以明白主旨所在之处了。
        默苍离不同于玄之玄,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来源于两处剧情。第一处是俏如来问他救命水是什么,他回答“救命的水,救你,救中原其他的人。”并没有提到“救我”,而后来的“恨我吧”,在同一层面表现了默苍离知道乱世之中英雄与历史的关系,并且“不在乎”,这也是他与温皇不同的原因。所以上文说温皇不理解默苍离,正是未曾想到此处。第二处是默苍离问俏如来“现在各有男女老幼十个人染上恶疾,但你的手上只有七粒药丸,你要怎样救?”俏如来还是慈悲的,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说“抽签吧”,要知道这里抽签吧表现了一种统治者的味道,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默苍离便说“十个人可以抽签,那十万个人呢?”在动荡不休的时代中,当你握有权利,你还能遵从其他人的意愿来谋求福祉吗?旦夕祸福已容不得多余的思考。英雄总是伴随着杀戮和怨愤而生,这便是默苍离的觉悟。


        IP属地:安徽38楼2016-10-03 21:21
        收起回复
          ③墨家的殉道者,默苍离的历史性,救世主义下的牺牲品(因为太繁琐了,以下简化处理了绝大部分,几乎少有分析,虽然之前的文也被我简化了很多)
          为什么金光会写墨家呢?三弦有言“墨家的想法来源于秘密结社的作品(本人没看过),如洪门之流,搭配中国国学,加上具备侠义精神的墨家很符合我们的要求。”
          于是墨家钜子默苍离承接了一个非常巨大的使命,即将墨家引入金光的剧情,成为支线的一部分。同时他也背负着剧中墨家最基本的理念,成了情理之中可悲的殉道者。
          可悲之一:剧中墨家沉默两千年,期间未有作为,反而衍生出墨家掌权由谁来制止的杞人忧天思想。如果墨家想有出路,必然不是沉默与历史之下,而是教化。若没有教化,又怎能为自己谋得延续性?此为剧中九算分歧之处。
          可悲之二:墨家势力庞大,分布九界,却或内耗不断,或默不作声。钜子成为教条最忠实的信奉者。若不是重情的剧情表现,默苍离也只是一个迂腐顽固的墨家钜子罢了。
          可悲之三:墨家钜子的血继传承。钜子之位非弑钜子本人不能得之,墨家传承了两千年,两千年间因此死了多少师尊,经历多少“逼我”的情境,却无人打破自残的此点,就连剧中的九算亦在此点上执着不已,默苍离成了血继活脱脱的事例。墨家传承早已演变成悲剧的历史长河。
          那么默苍离又有何历史性可言呢?
          我们就要回到三弦的历史观了。“在历史、英雄的命题当中,宿命总是不可缺的悲剧一环,我无意在此免俗,因为历史总是不停重复着犯错的轨迹。”
          默苍离成为殉道者亦是宿命之轮的驱使。两千年前墨家因封印魔世而沉默于世,直到默苍离这一代,魔世蠢蠢欲动,墨家才浮出水面。默苍离承接了这个宿命,一直伺机待发,并无意破坏两千年的规定,但他是否有限制九算亦同样处在这个宿命中呢?并没有。
          他之所以与九算内斗,原因之一是他们握有权利而心术不正,尤推玄之玄和忘今焉。原因之二是九算要取得钜子之位,处处与之针对,但九人之中却无任何一人能担此重任。此处内斗不过保证了墨家作为正道最基本的行为标准。
          其历史性的具体体现有二。
          其一默苍离顺势而为,趁魔乱将墨家推上历史舞台(远比玄之玄要早许多),一呼百应,造就俏如来这位乱世英雄,民心所向。
          其二他是三弦描写人性时所做的中间取舍。从寂寞侯的“天下止武”武力的存废开始,到罗喉三段人生的归宿,及至魔王子对道德的彻底反叛,人性是否找到它的出路呢?答案是无。前面三位几乎都在尝试破坏最根深蒂固的东西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杀戮摧毁成为最有力的手段,结果是什么呢?是失败,是行不通。如同《叛逆的鲁鲁修》以及更多作品所要探讨而一无所获的结果相同,最终只能归结于不可见的未来。默苍离正是这种归结于未来的处理。相比之下,《浪客剑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伴着历史之论而来的必然是救世主义。
          剧中的墨家已经剔除了自身教学的思想,不再是改化时代的思维,探寻时代的出路,转而与诛魔之利勾搭,成为救世主义下一只庞大的深有历史渊源的理想队伍。以及后来出现的地门、元邪皇的目的都是与此同出一辙,救世,“救你,救其他的人”。这种救世最后无疑都遭逢破灭的结局,或是死亡,或是退场,乃至最可悲的无用武之地沦为一则笑话。默苍离则成了这救世主义下的牺牲品。
          无论三弦写的是什么,他都着重于人性的描绘,对历史反思的表述力不够,也可能是布袋戏局限的关系,无力表现出时代之洪流,一国之沧桑,只可展现出人之悲凉。他像所有探寻本真的作家一样抛出问题,利用留白的便利让读者自己找寻答案或者出路,“是你问我问题,要我连答案一并奉上吗?”
          ④施害者与受害者的位置对调,脸谱化的错位
          施害者是什么?是那些有权利有能力的人,受害者则与此相反是小人物是平民。中国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以小人物的塑造为主流的,而不是大侠智者,更不论仙风道骨之上仙。而由于武侠文学的兴起,乃至修仙文学的潮流,小人物逐渐不再为浓墨重彩的对象,类似于《凡人修仙传》中的凡人已不受追捧,替代他的是拥有深厚背景或沦落街头或神秘非常等人物。施害者一改以往单纯恶或单纯善的面目,成为作者手下着重进行复杂塑造的设定,出现矛盾纠葛等类似于常人的心理,受害者却应运变为施害者形象的点缀,再不具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等面目。这种位置对调其实是对历史或者时代无从握定的惶惶不安情绪所引导出现的,这个时代需要英雄的呼喊无处不在,崇拜成为时下浮躁人心的消遣,再也没有对自我认真的反思。某种程度上是应当节制的行为,毕竟作家本人都没有思考周全,还指望一群追捧者从中找到指路明灯吗。


          IP属地:安徽39楼2016-10-03 21:22
          收起回复
            感谢那些一字不落看完的道友,因为实在太长了,虽然缩减了很多,但依旧长的很,需要很多耐心,真是多谢


            IP属地:安徽41楼2016-10-03 21: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