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大明咒吧 关注:5,329贴子:42,102

“嗡玛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嗡玛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义是在去除我们贪、瞋、痴、慢、嫉与我执六种染业,将六道轮回转化为净土;将六种染业转化为智慧的一种修持,最后的结果即是成佛。因此,六字大明咒即已包含一切修持,足以让你成就了,此非虚言。——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4-25 21:52回复
    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敌人,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被棍棒或石头击中,我们会痛;当别人说我们是“小偷”或“骗子”,我们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们非常珍爱、执着于“自我”,我们心想:“我被击中了。”对“我”的执着,才是解脱和觉醒的真正障碍。——顶果钦哲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4-25 22:18
    回复
      每件事情都是无常,快乐也会转为痛苦,所有的现象在本质上都非真实,只是我们心的投射,这样的理解,能让我们克服禅修中的第一个障碍,即是对这个世界的执着。——波卡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4-25 22:21
      回复
        当我们成为一个修行、学佛人的时候,我们要舍弃一切伤害,并不是说不打人这么粗浅的意义,伤害别人的根本,是从哪里产生呢?就是从「心」开始发生,从我们心中的嫉妒、吝啬、嗔怒、仇恨发生,进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4-26 20:25
        回复
          我们不去改变自己的习惯、不去改变自己的本性,总是借口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我的习惯,没有办法改变。”如果这样讲的话,那么你已经完蛋了!这就证明你不去改变,如果你不去改变自己本性,那你怎么成佛呢?佛不可能是这样一位很容易生气,有这么多烦恼的人。——大宝法王噶玛巴《百段引导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4-30 16:07
          回复
            真正的慈悲,就是视一切众生为自己。在我们自己身上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同样为众生也能感觉到。这种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对自我的关心。因为众生的喜怒哀乐,我们才会感觉开心和伤感等等,这种心量才能和慈悲挂钩。如果只是表面的同情,我们的内心还是没有太多的感触,这样只是作秀的假慈悲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4-30 23:24
            回复
              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人家讲经说法或是放生、建道场,我们若以嫉妒心来制造违缘,令其利益众生的发心遭到损害,这个果报,自己无数劫中在地狱里也是无法偿还的。——索达吉堪布

              如果想发财,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供下施——布施贫者、供养三宝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现世中看到果报。除此之外,光是供财神,是不可能发财的。如果仅仅供财神就会发财,那很多寺院在修经堂的时候就不需要到处化缘,只需供供财神就行了,他们应该是最会供财神的!——慈诚罗珠堪布

              人的一生本来就会经历很多事,苦乐好坏都会经验到,你的心要打开,去经验一切、包容一切,这样,无论外在如何变化,你的心都不会被动摇、受打扰。——大宝法王噶玛巴《龙树亲友书》

              西藏有一个对狭隘之心的比喻:狭隘之心如同酥油,遇热融化,遇冷则冻。我们的心亦如同酥油一般,随外境影响不停起伏,完全无法自主。我们执着外境的心愈是强烈,其反弹力量所带来的烦恼亦愈强大。欲想开展放宽我们的心量,应发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咏给明就仁波切

              不要奇怪观世音为什么是四只手,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只手。玩电脑的难道就不能玩炒勺吗?会经商,难道不会扫地?观音菩萨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用途。我们不要死脑筋,只把自己定位在某一点上,“我是做IT的,贸易的事我不懂。”我们都有“身兼数职”的潜能。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示现,最终都是为了救度众生出离轮回苦海。

              这些伟大的上师们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修行获得巨大的开展与进步,是因为那些从书本上所读到的内容,他们实际去做到了。而我们却不是这样,读到却不去做到,可能做的还与书本里说的正相反,所以我们的修行总是得不到进步。——桑杰年巴仁波切

              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宗萨仁波切

              学佛人不应该仅停留在念经、持咒等表面形式上,更不应该迷信于烧香、拜神、算命、神通等。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我们应怀着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实际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众生,一切从家庭生活中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内心做起。成为家人的榜样之后,再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最终才能做到利益众生。

              出离的意思不是要背离人群,它的意思是要你出离对人们的执着与依附,你恰似一朵纯净美丽的莲花,在污臭泥泞的池塘里,这朵莲花的绽开,还增添了污池的美丽。——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享受世间妙欲犹如服食甜蜜的毒药,享受时异常甜美可口,但吞下肚后却会丧失宝贵的生命,结果与当初的期望恰恰是相反的。只要已经享受过任何一种贪欲的快乐,其业力一定会与之形影不离,这种痛苦的果报纵经千百劫也必定会成熟。贪欲实际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法王如意宝言教

              人经常发牢骚说“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人对我不好”,却很少去思考“我之前有对他们好过吗?”这些都是因果。讲因果,不要想得太复杂。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明天必须负责任,这就叫因果。因果是连接的,一个是种子,一个是果实,这个种子要不要连接成果实,中间还要付出很多,这就是因缘,也叫缘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5-01 20:55
              回复
                不管是什么东西,你越执著,它越会让你痛苦 。要想不执著,唯一方法就是认清它的真相。只有这样,这个游戏才会结束,你才能不继续被骗,也不再自欺欺人 。在佛教中,这被称为解脱。——索达吉堪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5-02 22:23
                回复
                  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一切事物,不管孰好孰坏,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了。不要预料未来的痛苦。不管现在你遭受何种痛苦,不要让步,要一再一再的鼓起勇气。——莲师开示《空行法教》

                  印度有位贵妇,想捐一大笔钱给在印度行善的德蕾莎修女。修女没有接受,而是说:“请你在每次想买新衣时,少买一件,把省下的钱捐出来。 ”贵妇不解,但渐渐的她发现,每一次忍住欲望时,行善的喜乐也从心里慢慢滋长。后来德蕾莎修女与她说:“真心的奉献,不是拿出多余的,而是舍出原本拥有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5-05 22:04
                  回复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都会是烦恼的根源。

                    每天起什么样的念头,就感召什么样的加持,一念贪心起,贪鬼助之,一念瞋心起,厉鬼助之,一念情欲起,欲鬼助之,一念为众生,善神护之,念念为众生,佛菩萨亲自护持!我们学佛以后,就应该跟佛菩萨一样,处处正念,让一天中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觉悟的,这样培养,长期坚持,就是修行。 —萨迦法王

                    命运是受到制约的,而因缘的主宰即是个人本身──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你的选择,就是你的命运。 ——宗萨钦哲仁波切

                    当你一些强烈烦恼例如贪心嗔心生起时,你不需要专注在找它从哪里生起,而是要专注看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差别在于一个是「境」,一个是「心」,因此你试着要看的是自心的本质──明觉,并不忘失自心的明觉,如果你能这样的话,就是不散逸了,如果忘失的话就不是禅修了。——法王噶玛巴《金刚总持祈请文》

                    当你看到一个总是非常愤怒的人,尝试把他看作是一位病人,一位正在作不善业的病人,因为知道他们的未来将充满痛苦,你应该为此而生起慈悲心。——大宝法王噶玛巴《爱与慈悲的练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5-05 22:26
                    回复
                      佛教是教育,是心灵的教导和指引,为了让我们的内心“拨云见日”。佛法本身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也不是迷信,而是让因业力和习性牵引的心,得以驱恶从善,真正快乐的方法。所以,寺院是传授和延续佛法的地方,佛像是提醒我们不忘追随佛陀大慈大悲的思想,佛陀的教法,是真正照亮世人心灵世界的智慧明灯。

                      一切佛法无论是三乘、三藏或三学归纳来讲,整个佛法重点就是降伏我们的心。也就是把闻思修或三乘当成工具。“乘”就是一种责任。对自己负责是小乘,对他人负责是大乘,具备更大承担力时就是密乘。或可说“诸恶莫作”是小乘,“诸善奉行”是大乘,“自净其意”是密乘。——大宝法王噶玛巴《贤劫千佛灌頂》

                      无明实际上就是对标签的执着。在所有标签当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个可能是最危险的,不只是危险,还最具有破坏性,最难以捉摸,同时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标签的根源。这个标签就是“自我”、“我的”或“我”。——宗萨仁波切

                      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心,能够对治嫉妒与傲慢等这些烦恼,能够断除伤害有情的任何不良行为,我们能够这样做到的话,即使没有剃头发,没有穿袈裟,外相上虽然是在家人,但事实上却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也就是一位殊胜的比丘。——大宝法王噶玛巴《解脱庄严宝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5-05 22:51
                      回复
                        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隐藏在自己内心的最深处。唯有突破了所有的情绪,才能遇见他。清晰地见到他,是彻底的自我认知。所有的答案,也都在这里。——慈诚罗珠堪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6-05-08 20:32
                        回复
                          宝贵的生命无可替代。生命本就如此短暂,没办法像钱财一样,今天失去明天补回来。我们可以小心翼翼地生存,但依然改变不了生命短暂、必然逝去的现实。每个人都免不了终将老去。古人说虚度光阴,是指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生命是最大的财富,不能重来,不能补充,哪怕浪费一分一秒,都失去了当下最宝贵的生命。用我们最宝贵的生命交换目前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必要?无常的事实常在告诫我们,过多的执著反而得不偿失。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自己对事情的想法与看法而已。

                          这个时代有那么多变化莫测的天灾人祸,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亡;死亡后,不知道下一世又会轮回流转到哪里,依生前所作的善恶因果,决定投生的地方,很难确定是否再有暇满具足的人身,继续学法修行。如果行善多,死亡以后,比较容易转生到天道或人道,更殊胜的是往生西方净土。如果作恶多端或一生修行不如法,有可能堕入到地狱、饿鬼或旁生道。那时想再找寻善知识听闻一次佛法,都很难!现在不珍惜暇满人身的福报,不好好修行,真是大过失!——嘎玛仁波切

                          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正在度化众生,我已经很了不起了,芸芸众生中我高高在上,众生都是没有出息的愚痴者,是我拯救的对象!觉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样。要知道,在无形当中,实际上是这些众生在帮助我们,这些众生带给我们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我们对众生做的这些事情都不足挂齿、不值得骄傲,这些众生才是我们的救星。这样思维以后,我们的贡高我慢、骄傲自大一下子就会遭到重创。——慈诚罗珠堪布

                          口诀教授并不是指许多成文的书籍,而是指短短几句在你心中当头棒喝的要义之语。——莲师言教

                          人间看似简单的人际往来,却都有其因果法则,好的语言、善的想法,如同灌溉香花的肥料、清水,能长養芳香怡人的花朵;恶毒的言语、伤人的行为,如同毒花一般,花草还未吐芽,就败坏萎缩了。恶骂诽谤、讥讽嘲笑,看起来是攻击他人,实际上是伤害自己。等同对天而唾,唾不到天,反而落到自己的脸上。 无论想获得什么回报,都必须先付出。比如,你想摘树上的果实,就必须先给树浇水、施肥。你想在工作上干出成绩,就必须先付出心血和汗水。你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先帮助别人。你想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先爱别人。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同理,只有先培植善因,广结善缘,你才会收获“回报”的果。 —扎西活佛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觉悟,至少可以使人生过的快乐一点。而许多不了解的人,听到佛法很好,死后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关斋戒,然后到处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气却依然很坏,贪心很重,待人处事也依然很自我...像这样的人,不了解什么叫做觉悟,那又怎么能快乐的起来呢。——扎西活佛

                          出离心是修行中绝对不可缺少的。当我们守了戒律,身口意都很精进修持,如果没有具备出离心,所得到的果报都成熟在人世的享乐上;因为没有为圆满菩提作回向,一切功德会颠倒成熟在世间法上,比如名利、财物等等,所修的功德,会被分别妄想所污染。只有为了自他究竟脱离轮回而解脱,才是真正学佛的人。所以,学佛一定要具备出离心。

                          佛法的学修过程,是一个让我们的内心懂得取舍和做减法的过程。世俗的知见,基本都是制造烦恼与痛苦的推动力。闻思佛法,善加运用,拥有智慧,就能祛除我们内心浊尘的染污与遮蔽,清净自心,显现光明。

                          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到头来很容易空欢喜一场。倒不如怀着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态,在为之努力的同时,对于得到多少,不要过于放在心上,一切随缘。 ——索达吉堪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6-05-09 20:00
                          回复
                            不要看轻祈愿,在成佛需要经历的三大阿僧祇劫里,菩萨在其中第一大劫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愿。——宗萨仁波切

                            我们一旦失去今生,就马上要为活着时的贪嗔痴付出代价,想想再次获得人身的艰难,又何必追逐于世间的种种执著,要在还能改变下堕命运时把握机会啊!——努力修行,不被轮回所选择。——阿秋法王言教

                            当我手摸着袈裟时,我仍会感动。我不是一个好的僧人,过重的习气使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俗人。我的心理与行为,使我在身披袈裟时内心感到惭愧。但我知道,我的染污并不曾改变袈裟纯净的本质。它依然是清净的幢相,是正法的标志,即使只剩下一丝布条,我仍应顶受它。——宗萨仁波切

                            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洗阿荣博堪布

                            虔诚心,在刚开始时比较容易产生,但要长久维持心中的信仰不退转比较难。不退转的信仰才是真正的虔诚,能在生命攸关之际选择信仰才是真正的虔诚。否则,虔诚心对我们来讲,只像晴朗天空中的些许亮光,仍不稳固、会退转,只是偶尔才会生起。因为在世俗中求法,只要生活遇到不顺或挫折,就会对佛法产生怀疑、退转之心。虔诚心是如此殊胜、重要,就像开车,踩油门之前,一定要先找对方向,否则就越开越远了。——嘎玛仁波切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修行之道有四点:1.见人善行多赞美;2.见人迷惑指迷津;3.闻人称誉更奋勉;4.闻人谤语要警惕。

                            一个包容心很强、脾气好的人,别人说伤害他的话,一般人听来很刺耳,他却不觉得,容得下这一切,就像海洋,什么水到海里都成了海水。若太在乎小细节,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我们不可能把这一切都变没了,学佛就是让我们有颗开朗包容的心,把我执自私的心敲碎,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扎西仁波切

                            寂天菩萨说:“你越是开展智慧,你就越能够看清轮回与众生的痛苦,从而帮助你无勤的开展出悲心与慈心。”无勤的意思是:当你缺乏智慧时,你的慈悲是很造作,是染污的。染污的慈悲只能有限的利益他人。因此,如果你真的希望能够自觉觉他,那么不要忘记智慧与慈悲双运。——桑杰年巴仁波切

                            不要因任何事而自满,如果你觉得自己博学多闻、伟大或高贵而骄傲,将得不到任何的功德,因此抛掉自满,训练自己在佛法的修行上,没有丝毫片刻的动摇。---莲花生大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6-05-21 00:49
                            回复
                              每当我们得到一次闻思或修行佛法的机会时,要知道这就如同佛陀譬喻:犹如黑暗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道闪电,短暂地照亮我们前面一点点道路。因为内心被无明遮蔽,找不到让自己解脱的路,既然现在遇到了佛法,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以及自己前世修行的愿力,何不给自己一个修行的机会,让自心得到一次停歇的机会。——嘎玛仁波切

                              前行窍诀里所说的——呕吐轮回的出离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愿利他的发心、认识寿命无常而对未来的计划越来越短,这就是真正的前行,应该放在心中,这就是窍诀的精华!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应融入自相续。 ——顶果钦哲仁波切

                              只要好好修学,决定会呈现觉受,这时一定要反观自心,是否对这样的形象、感觉产生执著。比如打座时有没有无意中去寻找以前出现过的某种境界,或者对梦中形象反复思虑是吉是凶。要记住,这些觉受都是内魔,而断除内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执著。——普巴扎西仁波切

                              只要你的心放在“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就不算浪费生命。如刷牙洗脸这样简单的事,只要你把心放在上面,就是有意义的。但我们的“心”和“正在做的事”经常是分离的,身在,心不在,人生就会沒意义,是真正“浪费”。外在只是助缘,要人生有意义,要从內心去寻找。——大宝法王噶玛巴《龙树亲友书》

                              如果一个人心中具备大乘的力量,或发起大乘的心,就算他行持的是二乘或小乘,也算是在行持大乘法。但若在行持大乘法,心却没有达到相对大乘应有的标准和菩提心,事实上是在修持小乘。虽有小乘、大乘及金刚乘的分别,但分别的并不是人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心的力量。——大宝法王噶玛巴(2011年KTD开示)

                              菩提心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将他们安置于暂时安乐的人天果位以及永久安乐圆满的佛陀果位,可当有人快乐时,我们反而感到不高兴,心中有点酸酸的,这就是嫉妒心在作祟。对于得到短暂福报的人要学会随喜,不要嫉妒。嫉妒,对别人没有任何伤害,对自己却是痛苦的折磨。嫉妒心强烈的人,会过得非常痛苦,因为别人任何的好,在他眼里都变成折磨他的利器。有众生不需要我们付出便能拥有福报,我们应该快乐才对,而不是去嫉妒。——嘎玛仁波切

                              经咒之法力是不可思议的,世人的运途种种阻滞,究其根源是造下了“恶因”之后的报应。而经咒之无穷法力则能够化解种种“恶因”的循环,因而自自然然就能将恶运转化为顺运。这是彻底根治的法门之一。---昌亮法师

                              一个修行人前世的愿力和今生的责任会因法缘的延续而逐渐清晰明朗,这是誓言的回声,不断提醒着修行人要记得自己的誓愿,精进前行。每个生命的前世愿力和他今生的境遇也会一一对应,誓言不会轻易被抹灭。学佛之人的誓言是什么?发愿为了天下一切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究竟成佛,“我”愿意付出所有一切。——嘎玛仁波切

                              我们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没有宗教、没有信仰的时期,大众对宗教信仰的重新认知,需要一定时间。你现在学习佛法,是超前了,人家看着奇怪,不一定是因为你不好,也许恰恰是因为你太好了,佛弟子因此要感到非常自豪!修行人一定要有忍耐力,不要别人随便一句话就受不了,这样既做不好事,心也会随业风漂泊,很容易退失。“怪”,不在别人的心里,而在你的心里。——嘎玛仁波切

                              修行是刻不容缓的。我们不能说:那好,修行很重要,不过我过一阵子再修,或者以后再修;这是不行的。修行不能等,尤其我们现在已经值遇佛法、听闻佛法、修持佛法,一切因缘都已具备,如果这时我们不顺势往上爬,反而等一等或往下走的话,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心痛的事了。——堪千创古仁波切《了义大手印》

                              “这世间没有意外,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以,善护你的每一个心念,慎重你的每一次言行。— —释迦牟尼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6-05-21 0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