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大明咒吧 关注:5,329贴子:42,088

“嗡玛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嗡玛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的意义是在去除我们贪、瞋、痴、慢、嫉与我执六种染业,将六道轮回转化为净土;将六种染业转化为智慧的一种修持,最后的结果即是成佛。因此,六字大明咒即已包含一切修持,足以让你成就了,此非虚言。——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4-25 21:52回复
    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敌人,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被棍棒或石头击中,我们会痛;当别人说我们是“小偷”或“骗子”,我们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们非常珍爱、执着于“自我”,我们心想:“我被击中了。”对“我”的执着,才是解脱和觉醒的真正障碍。——顶果钦哲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4-25 22:18
    回复
      每件事情都是无常,快乐也会转为痛苦,所有的现象在本质上都非真实,只是我们心的投射,这样的理解,能让我们克服禅修中的第一个障碍,即是对这个世界的执着。——波卡仁波切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4-25 22:21
      回复
        当我们成为一个修行、学佛人的时候,我们要舍弃一切伤害,并不是说不打人这么粗浅的意义,伤害别人的根本,是从哪里产生呢?就是从「心」开始发生,从我们心中的嫉妒、吝啬、嗔怒、仇恨发生,进而产生对他人的伤害。——大宝法王噶玛巴《普贤行愿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4-26 20:25
        回复
          我只念,默念没记多少次可以吗?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4-30 01:36
          收起回复
            我们不去改变自己的习惯、不去改变自己的本性,总是借口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我的习惯,没有办法改变。”如果这样讲的话,那么你已经完蛋了!这就证明你不去改变,如果你不去改变自己本性,那你怎么成佛呢?佛不可能是这样一位很容易生气,有这么多烦恼的人。——大宝法王噶玛巴《百段引导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4-30 16:07
            回复
              真正的慈悲,就是视一切众生为自己。在我们自己身上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同样为众生也能感觉到。这种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对自我的关心。因为众生的喜怒哀乐,我们才会感觉开心和伤感等等,这种心量才能和慈悲挂钩。如果只是表面的同情,我们的内心还是没有太多的感触,这样只是作秀的假慈悲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4-30 23:24
              回复
                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人的修行或弘法利生事业作障碍,人家讲经说法或是放生、建道场,我们若以嫉妒心来制造违缘,令其利益众生的发心遭到损害,这个果报,自己无数劫中在地狱里也是无法偿还的。——索达吉堪布

                如果想发财,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供下施——布施贫者、供养三宝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现世中看到果报。除此之外,光是供财神,是不可能发财的。如果仅仅供财神就会发财,那很多寺院在修经堂的时候就不需要到处化缘,只需供供财神就行了,他们应该是最会供财神的!——慈诚罗珠堪布

                人的一生本来就会经历很多事,苦乐好坏都会经验到,你的心要打开,去经验一切、包容一切,这样,无论外在如何变化,你的心都不会被动摇、受打扰。——大宝法王噶玛巴《龙树亲友书》

                西藏有一个对狭隘之心的比喻:狭隘之心如同酥油,遇热融化,遇冷则冻。我们的心亦如同酥油一般,随外境影响不停起伏,完全无法自主。我们执着外境的心愈是强烈,其反弹力量所带来的烦恼亦愈强大。欲想开展放宽我们的心量,应发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咏给明就仁波切

                不要奇怪观世音为什么是四只手,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只手。玩电脑的难道就不能玩炒勺吗?会经商,难道不会扫地?观音菩萨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用途。我们不要死脑筋,只把自己定位在某一点上,“我是做IT的,贸易的事我不懂。”我们都有“身兼数职”的潜能。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不同的需求,而有不同的示现,最终都是为了救度众生出离轮回苦海。

                这些伟大的上师们能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修行获得巨大的开展与进步,是因为那些从书本上所读到的内容,他们实际去做到了。而我们却不是这样,读到却不去做到,可能做的还与书本里说的正相反,所以我们的修行总是得不到进步。——桑杰年巴仁波切

                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宗萨仁波切

                学佛人不应该仅停留在念经、持咒等表面形式上,更不应该迷信于烧香、拜神、算命、神通等。佛教精神是慈悲和智慧。我们应怀着慈悲和智慧的心去实际利益自己能力所及的众生,一切从家庭生活中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内心做起。成为家人的榜样之后,再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最终才能做到利益众生。

                出离的意思不是要背离人群,它的意思是要你出离对人们的执着与依附,你恰似一朵纯净美丽的莲花,在污臭泥泞的池塘里,这朵莲花的绽开,还增添了污池的美丽。——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享受世间妙欲犹如服食甜蜜的毒药,享受时异常甜美可口,但吞下肚后却会丧失宝贵的生命,结果与当初的期望恰恰是相反的。只要已经享受过任何一种贪欲的快乐,其业力一定会与之形影不离,这种痛苦的果报纵经千百劫也必定会成熟。贪欲实际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法王如意宝言教

                人经常发牢骚说“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人对我不好”,却很少去思考“我之前有对他们好过吗?”这些都是因果。讲因果,不要想得太复杂。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明天必须负责任,这就叫因果。因果是连接的,一个是种子,一个是果实,这个种子要不要连接成果实,中间还要付出很多,这就是因缘,也叫缘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5-01 20:55
                回复
                  不管是什么东西,你越执著,它越会让你痛苦 。要想不执著,唯一方法就是认清它的真相。只有这样,这个游戏才会结束,你才能不继续被骗,也不再自欺欺人 。在佛教中,这被称为解脱。——索达吉堪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5-02 22:23
                  回复
                    不要追究先前的痛苦,一切事物,不管孰好孰坏,都已经是过眼云烟了。不要预料未来的痛苦。不管现在你遭受何种痛苦,不要让步,要一再一再的鼓起勇气。——莲师开示《空行法教》

                    印度有位贵妇,想捐一大笔钱给在印度行善的德蕾莎修女。修女没有接受,而是说:“请你在每次想买新衣时,少买一件,把省下的钱捐出来。 ”贵妇不解,但渐渐的她发现,每一次忍住欲望时,行善的喜乐也从心里慢慢滋长。后来德蕾莎修女与她说:“真心的奉献,不是拿出多余的,而是舍出原本拥有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5-05 22:04
                    回复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都会是烦恼的根源。

                      每天起什么样的念头,就感召什么样的加持,一念贪心起,贪鬼助之,一念瞋心起,厉鬼助之,一念情欲起,欲鬼助之,一念为众生,善神护之,念念为众生,佛菩萨亲自护持!我们学佛以后,就应该跟佛菩萨一样,处处正念,让一天中的每一个念头都是觉悟的,这样培养,长期坚持,就是修行。 —萨迦法王

                      命运是受到制约的,而因缘的主宰即是个人本身──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你的选择,就是你的命运。 ——宗萨钦哲仁波切

                      当你一些强烈烦恼例如贪心嗔心生起时,你不需要专注在找它从哪里生起,而是要专注看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差别在于一个是「境」,一个是「心」,因此你试着要看的是自心的本质──明觉,并不忘失自心的明觉,如果你能这样的话,就是不散逸了,如果忘失的话就不是禅修了。——法王噶玛巴《金刚总持祈请文》

                      当你看到一个总是非常愤怒的人,尝试把他看作是一位病人,一位正在作不善业的病人,因为知道他们的未来将充满痛苦,你应该为此而生起慈悲心。——大宝法王噶玛巴《爱与慈悲的练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5-05 22:26
                      回复
                        佛教是教育,是心灵的教导和指引,为了让我们的内心“拨云见日”。佛法本身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也不是迷信,而是让因业力和习性牵引的心,得以驱恶从善,真正快乐的方法。所以,寺院是传授和延续佛法的地方,佛像是提醒我们不忘追随佛陀大慈大悲的思想,佛陀的教法,是真正照亮世人心灵世界的智慧明灯。

                        一切佛法无论是三乘、三藏或三学归纳来讲,整个佛法重点就是降伏我们的心。也就是把闻思修或三乘当成工具。“乘”就是一种责任。对自己负责是小乘,对他人负责是大乘,具备更大承担力时就是密乘。或可说“诸恶莫作”是小乘,“诸善奉行”是大乘,“自净其意”是密乘。——大宝法王噶玛巴《贤劫千佛灌頂》

                        无明实际上就是对标签的执着。在所有标签当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个可能是最危险的,不只是危险,还最具有破坏性,最难以捉摸,同时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标签的根源。这个标签就是“自我”、“我的”或“我”。——宗萨仁波切

                        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心,能够对治嫉妒与傲慢等这些烦恼,能够断除伤害有情的任何不良行为,我们能够这样做到的话,即使没有剃头发,没有穿袈裟,外相上虽然是在家人,但事实上却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也就是一位殊胜的比丘。——大宝法王噶玛巴《解脱庄严宝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5-05 22:51
                        回复
                          感谢楼主分享的高僧大德们的开示,在我最需要它们的时候看了这些,真的很受鼓舞,好像远方又亮起了明灯!我会把这些内容继续分享给更多需要它的人!顶礼、感谢!


                          IP属地:陕西24楼2016-05-06 21:56
                          收起回复
                            回复 学不计较 :我的孩子4月30日出生,刚一出生几天就被确诊为『臂丛神经损伤』,应该是生产过程中拉伤造成的,作为父亲的我、孩子的爷爷奶奶这几天都伤心至极,这几天有空我就在念『六字大明咒』,今晚瞬时感觉到心情没有那么沉重了。期待孩子不会落下任何后遗症和残疾,为了孩子的健康我发了大愿皈依佛法从今修善业!


                            IP属地:陕西25楼2016-05-06 22: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