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豫人吧 关注:763贴子:9,149

构建汉本位:政治经济与民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郭守礼
前言
信而好古,为祖先平反
切勿将异族文化附会于本民族传统中
合理区分现代化和西方化
第一部分.传统政治经济的三大原则:王道政治、士人政治和民本主义
一.王道政治
皇权专制吗?
有君主真的不好吗?
二.士人政治:继承察举和科举,反对将“票举”置于察举/科举之上。
古代不公平吗?
想想“民主”是个什么玩意儿
未来中国之政治:王士民共制
三.民本主义:自耕农社会下的幸福
民有恒产和节制资本
古人过的不好吗?
我来构想未来华夏社会:家庭均有主义社会
历史认知之三部曲
第二部分.汉本位民族理论构建
一.谈谈所谓的狭隘
二.汉人认同之辨
个体汉人认同:父系血统。整体汉人认同:血统和文化
分子人类学证实:汉人的父系血统相对纯正
三.我为什么反对同化
同化思想混淆汉人定义
历史上同化过谁?
美国民族政策好?
四. 民族政策的原则:主权在汉之下的民族自治
一视同仁乎?
结语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3-02 08:04回复
    我认为这些人的套路用反了,我们是要依据古人主流的政治经济理念,用古代人的生活态度,来反驳西方人的政治经济和价值体系;用西方来附会祖先,是走不通的,甚至留下巨大的破绽,是站不住脚的。必须有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来多浏览些史料,既要为祖先辩护,也要反思和杜绝以上的做法。
    合理区分现代化和西方化
    有一些东西,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有一些则是会有集团、阶级以及民族等的区别。也会有人将有区分的东西说成是普世价值,并达到特定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共有的?比如数理科学,西方圆周率是3.14,东方也一样是3.14,美国人1+1=2,中国人1+1依然等于2。西方人用电脑,我们依然可以用电脑。西方人研究科学的时候讲观察与重复实证,那么我们也同样,这些就是人类共通的东西。我们甚至还要向西方学习这种通用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有民族、阶级、集团或国家属性的东西?比如政治,比如价值观,比如哲学认知等。如民主自由平等契约精神等,以及基于此所衍生出来的政治和社会组织方式,就是带了很明显的民族性、文化性等,而非普世价值。把这些说成是普世价值,往往是为了特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有人认为一人一票选出统治者,才是合法的;我们则认为通过察举和科举选贤与能,提拔贤德兼备之人当统治者,这才是合法的;到底哪个是合法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有些人的观点,民主是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这完全是错误的,事实上现今西方的民主形式,是可以从古希腊以及中世纪教会中找到雏形的;西方人能继承他们古代的政治,我们为什么不能继承自己的?为什么还要贬低自己的?并不是一概排除西方的东西,但至少不能忘本,我们完全有自信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政治,并将其放在主要地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06 06:04
    回复
      这么长时间了我在上传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06 06:05
      回复
        第一部分
        传统政治经济的三大原则:王道政治、士人政治和民本主义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好的,但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是专制黑暗的,这是非常奇葩的观点;政治是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文化思想亦是和政治体制相互影响,岂有文化好而政治差之理?更有甚者,有人也承认中国古代在经济科技以及民生上取得了辉煌,但认为这些辉煌是人民创造的,和政治体制无关,甚至政治体制起的是反作用;这至少有两个悖论,其一:若人民还能创造那么多辉煌,说明这种政治体制并不能有效阻碍文明,那么这种体制并不可怕,也不必要去反对了。其二:既然几千年来都有那么不合理的体制,人民为什么不去改变之?难道人民落后乎?
        一.王道政治
        王者,贯穿天地人,王道者,则是贯穿天地人的王者之道。尊王,团结在王这个核心下,而后攘夷,在另一方面诠释了华夷之辨。
        皇权专制吗?
        君主专制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刻板印象,和我国的教科书以及官方的各种历史丛书不无关系,谈到中国古代皇权,那就必须是专制的。我告诉你,这些只是抽象而空洞的理论。皇权如何专制了?那我们就看看:
        中国至少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王士共制的传统,即皇帝与士大夫集团共治天下,而士大夫集团则是通过选贤与能选拔上来的,宰相则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表。关于士人政治下面会讲到,这里不做过多陈述。王权与相权既是合作关系又是相互制衡关系。
        汉朝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是丞相(曾更换名称,但意义不变),丞相还有个副官是御史大夫,还有军事最高长官太尉(基本不设置,故丞相实际最大),这三个统称三公。三公分别率领九卿,丞相之下又有大概10几个曹,都是办事机构。皇帝见到丞相也要施礼。丞相有封驳权,即驳回皇帝的圣旨。汉文帝时有个丞相叫申屠嘉,曾威胁杀掉一位皇帝身边的红人,还要皇帝亲自求情才躲过一劫。当然汉朝尚书的权力也逐渐增大,与丞相并行辅政。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行使宰相职能,当然,后来还要加上诸如“参知机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才可行宰相职权,但基本内容没变。门下省行使封驳权,可以驳回皇帝圣旨。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流传甚广,很多的解读认为是唐太宗大度,换个角度想想,魏征说的有理有据,唐太宗如何拒绝?还有个例子,唐高宗几个宫室比较奢华,狄仁杰一封上书便将建造宫殿的官员撤职。甚至讽刺皇帝的《长恨歌》也可以广为流传。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争议颇多的事情,由此有人认为明朝非常专制。实际上明朝的宰相是名废实存,宰相被废又有内阁,内阁也行使宰相的职能。虽然内阁没有封驳权,但是六科给事中却有。这么看来,明朝的政治体制与汉唐宋无本质区别,都是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王士共制。明朝有位皇帝要出门旅游,还要骗开守卫和官员。
        满清灭亡中华以后,限制汉人做官,满清前期地方总督的汉人数量“十中无一二”,后来虽然逐渐对半,可基于满汉人口悬殊比例,还是非常不公平。且满人能担任汉缺,而汉人却不能担任满缺。满清还取消了历朝历代士大夫集团对皇帝的封驳权。民族压迫统治+取消封驳权,称满清为专制才不过分。当然,满清的专制,亦是满族和依附于满人的汉奸集团的专制。可惜的是,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包括近代很多巨子也错将满清传统当做华夏传统。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1-06 06:05
        回复
          不否认会出现权力很大的帝王,但这也是由他个人的威望所决定的;亦不否认历史上会存在昏君暴君,但这些人的下场往往不好。权力是什么?权力就是你说话有多少人愿意听,一些人所理解的无上的皇权是不存在的。
          有君主真的不好吗?
          教科书和一些公知以及受蒙蔽群众,总是批判所谓的皇权专制。但是可以问一下,你怎么证明有君主就不好?据英国莱斯特大学怀特教授建立的生活满意度指数(2006年数据),民众生活满意度高的前20的国家,有11个是有君主的,并且如不丹和文莱还是君主掌握实权的国家;而满意度倒数20名的,则只有两个是有君主的。有君主国家和无君主国家的生活满意度平均指数,有君主的为228.5084,无君主的为193.5046。而有君主的国家的生活满意度指数的标准差为30.63559,无君主的为36.84605,有君主的比无君主的要低。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有君主国家的民众比无君主的更幸福。
          注:马来西亚元首虽称为国王,但是确非世袭,故算入无君主国家之列。尼泊尔在2006年尚有君主,故算入有君主国家之列。英联邦国家中,国家元首为英王的算入有君主国家之列,国家元首非英王的共和制国家算入无君主国家之列。
          还可在历史空间里比较,没有世袭君主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比当时有君主的华夏要强吗?在政治科技军事与经济方面强于当时中国吗?非也。
          当然绝不是说有君主就一定幸福。但君主的存在亦是有好处的,忠君思想贯穿古华夏文明的始终,在重视家族血脉传承的华夏文明中,君主是人民敬仰的对象,是人民心灵的寄托,将心灵寄托在君主这一脉上面。在政治问题上,君主亦是各派的协调者,是最终的决策者,亦是精神上的核心。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君主是人民团结统一的核心点。君主甚至是贪官闻风丧胆的对象,比如明初贪官惧怕朱元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君主的土地,当然如果全天下都是王的,那么就等于全天下都不是王的,实际上还是各个百姓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增加君主的责任感,自己的国家谁敢来贪污?当然忠君不是愚忠,从古人伐无道的革命思想就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未来华夏复兴,有君主好过无君主,就算是无君主,也最好实行终身制,能够体现出核心的作用。
          二.士人政治:继承察举和科举,反对将“票选”置于察举/科举之上
          我认为在政治问题上,若抛离了“士”的文化核心,那么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就一定不是我们祖先的。所谓的士人政治,就是通过一套选贤与能的体系,保证上下层流通,提拔才德兼备之人当政的政治。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1-06 06:06
          回复
            继续转发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1-06 06:07
            回复
              华夏传统对于士的定义有三个层面,即身份职业层面,道德层面和才能层面。从职业层面来说,从事管理和教化民众的人,称为士。在道德层面,则是心存公利者为士,有志于国家治理和教化民众者为士,比如“士志于道” ,比如“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在才能层面,也对于士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再比如“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必须要有管理者,也就是统治阶层;但不同的文明圈,对于统治阶层产生的合法性认识,又有不同。就拿西方来说,他们统治者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血统世袭,父亲是统治贵族,那么儿子也是统治贵族,比如古希腊贵族、古罗马贵族院以及中世纪领主,包括英国上议院。另一种是民选,即公民选举,采取多数通过的方法来产生议员以及统治者,比如古罗马人民议会,以及现今西方国家主流实行的体制。虽然华夏科举制对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产生有影响,虽然西方也有公务员的考试,但毕竟不占据主流,比如美国,不仅仅是总统,包括议员、州长、市长等都要民选产生。
              那么我们华夏古代对统治者产生的合法性认识,既不是“血统世袭”,亦不是“民主选举”,而是“选贤与能”,即选士。一个人是否应该当统治者,要看这个人是不是通过了选贤与能的程序(少数情况除外),若是,则合法,若不是,则非法。民选往往被资本所操纵,成为变相的世袭制。
              如何选士来治理国家与天下?有据可查的早在西周就有“选贤与能”的办法,有众多证据显示,西周并不是传统理解的那种贵族制,和古希腊古罗马有着很大区别;西周在中期和后期发现了很多关于官员任命的金铭文,绝大多数与世袭没关系[1]。后来在汉唐就有了察举制和科举制。所谓的察举就是由荐举为主,考试为辅,即考察一个人的才能和口碑,将其推举上来,然后通过考试(比如策问、公府复试等),被察举上来的官员如果政绩太差,察举官也往往要受罚。所谓的科举就是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察举制和科举制是继承的关系,而非区别巨大的独立体制。
              古代不公平吗?
              古代察举与科举在大多情况下,是远比当今要公平的,甚至比很多西方国家还公平。汉朝察举制上位的官员,平民出身的大概占据4分之一。唐代的寒素出身官员的比例,也大概是四分之一。在北宋入《宋史》的官员,出身平民的约占46.1%;对南宋两份进士题名录的研究显示,在1148年非官员家庭出身的占56.3%,在1256年占57.9%。在明代和满清,平民可划分为A类:上三代未获得任何生员以上科举功名的;B类:上三代只产生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生员的人。明代完全平民出身的官员占据了50%,其中47.5%是A类,2.5%是B类。而在满清,A类官员只占19.1%,出身B类占18.1%,两者37.2%。满清相比较明朝,在平民官员的比例上下降,更不用说满清实行了民族压迫统治,限制汉人做官[2]。
              到底是古代公平还是现在公平?我查了下现今中国省部级及以上高官的名单,其中一大部分难以从网上查出其父母背景,在能查出的少部分人中,裙带关系出身的占了绝大部分。当然省部级及以上高官年龄几乎在50岁以上,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相对公平,而当今中国,已经越来越走向世袭贵族制,权力世袭而且资本世袭;古代中国,书籍非常昂贵(尤其是汉唐,纸张不流行,印刷的成本也高),很多平民无法读书,但即便这样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平民官僚比例。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1-06 06:07
              回复
                想想民主是个什么玩意儿
                有人会说西方国家公平,甚至认为只有实行民主,才能摆脱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是这样子吗?先看被称为代表平民的议会,据美国多家媒体报导,美国议员一半是百万以上的富翁,中等收入议员的资产是普通美国民众的9倍。被称为代表底层工人利益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各只有百分之8和百分之13的成员是工人,那么党的领导人中工人所占比例更少甚至没有[3]。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卸任首相的时候欠了一屁股债,大概500万英镑,但是卸任后两年内的收入确有2000万英镑。这些还是所谓的代表底层利益的左翼政党,右翼政党更可想而知。权钱已经在西方国家形成了较隐秘的网络,比当今中国要高明。
                基本上在西方,越是上层阶层,投票率越高,越是下层,投票率越低,农民的投票率最低。有人认为民主代表下层人民的心声,那么怎么解释下层人民懒得投票的几率高[4]?
                有人主张民主,认为国家的领导人应该由全体公民一人一票产生。那么请问,你去上学,学校的校长或董事长,以及教师等,应该由全体师生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吗?你去公司,公司的老板或总裁,应该由全体员工一人一票投出来的吗?你去军队,军队里的各级军官,应该是全体士兵一人一票产生的吗?如果你不赞成在这些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实行民主制,那么一个国家和天下的管理,比公司或学校更要复杂许多,为何“一人一票”就是对的?这种不合逻辑的价值观,背后是财团统治的虚伪面孔。我们应该用察举/科举来对抗西系的票举和普选价值观的入侵。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1-06 06:12
                回复
                  亨廷顿在《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一书中分析了几次民主化的浪潮,其中许多国家在民主化不久即出现倒退。拉美国家有个有趣的现象,民选的政府在经济上的业绩,甚至不如之前军政府当政时期。民主教教徒有个万能理由,就是那些失败的、腐败的民主国家没有彻底实行民主,所以腐败或失败;首先,这样的理由可以为任何制度辩护,其次,很多国家长期实践民主确一塌糊涂,要不要考虑民主的可行性?
                  中国官场确实出现了严重的腐败,也确实出现了严重的权利和经济利益的垄断以及两极分化。当今中国公务员考试只限于录用下级小吏,而稍高级别的官员则还是要有裙带关系,非常不公平;应该将绝大多数的官员岗位给全体族人竞争,真正的做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继承和发展中国自古的选贤制度,如察举制和科举制,用以打破当今中国的权力世袭,而不是移植所谓的民主。民主更多的时候是政党之间玩金钱权力和口才的游戏。应该承认,察举制发展到后期,比如东汉后期以及魏晋时期,逐渐流变为门阀制度;而科举制发展至明朝,则变为扼杀人才的八股取士。如果标准太死,则会僵化人的思维,产生高分低能,但如果标准太过泛泛,则可能会有失公平,如何取舍利弊,则极大考验人的智慧。
                  至于未来中国的选贤制度如何设计,可以变通,但原则便是严格、公开。比如可以考虑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必须达到某一分数线之上),将自己的简历等反映自己能力的材料递上(甚至简历材料等可考虑实行匿名),成为候选人,实行匿名编号。而后在官员中抽签产生一些人,组成录取委员会,每个委员有权抽取一部分候选人,未被抽取者淘汰。每个委员对抽取的候选人的资料等进行评估,划分等级,而后将所有评估综合起来,择取最高的录取。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1-06 06:13
                  回复
                    总原则是这样的,掌握录取权的官员必须随机产生,故别人事先不知道他们是谁,另外掌管录取的人不能是一个,而必须是多个,这样可以将腐败的可能降低;必须要有标准化考试,但也不能将标准化考试当做唯一标准,将考试与举荐结合。当然,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准确的测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比如是否有腐败倾向等,那么一切都变的简单了,严格的程序也就不必要了。当然也不一定按照上述的选拔方法来做,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见李峰著《西周的政体》
                    [2]见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晴历史的一种社会学诠释》第五章
                    [3]见赵刚印《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欧洲左翼政党:现实困境与发展前景》
                    [4]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8月北京第一版,第213-219页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1-06 06:13
                    回复
                      未来华夏之政治:王士民共制
                      王士民共制是由宋豫人先生首先提出。
                      政治体制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人自古注重家庭和家族,古代的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中国人自古的信仰是祖先崇拜,不太像西方人那样注重天堂等。中国古代更注重人情,更注重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之间的关系,讲究父慈子孝、讲究夫妻间怜惜,讲究家庭和睦与兄弟朋友的义气等,不太像西方那样讲契约精神。这些种种的文化思想差别,就造就了西方所谓的民主共和宪政等不适合中国文化环境。
                      中国至少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王士共制的传统,在周、汉唐宋明都是如此。但是,王士共制放到现代社会还有瑕疵,比如到了后期会形成官场腐败,所以需要第三方监督。我主张将检察权放给民。古代王士共制中各朝各代有监察机构,如御史台、尚书台、都察院等,但这些依然由士人所掌管,依然是通过察举和科举等程序上来的。而在王士民共制中,将监察权放于民,也就是说,监察机构的官员可由民众一人一票的选举而来。还可以考虑将法院系统独立,法官亦由民选产生。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1-06 06:13
                      回复
                        举个具体的例子,古代比如周朝,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驾”,其余的人,无权这样。现在呢?好像只要有钱,随便你坐什么车,随便你买什么飞机;但问题是,你有钱吗?你的所谓自由,是和大财团平等的吗?法律没有限制你拥有一台波音的自由,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这样的自由毫无意义,因为你的经济基础不允许。现在公知们嘴里的自由平等与民主,无非是主张限制了政府权力,但是却放任了金钱的力量。
                        若吉尼斯世界纪录有全世界最虚伪的词汇评比,建议民主、自由和平等前去竞选。而法制、宪政和契约精神等也可参选,虽然大概进不了前三。
                        民有恒产和节制资本
                        中国古代在人民生活方面取得过很大成就,我在下面“古人过的不好吗?”部分会着重论述。这些成就和自古以来的民有恒产和均富主义思想有关系,并深刻的体现在政府的决策中。什么是恒产?就是指能够至少保障这一辈子的资产,那么什么符合?房子、土地等。古代世世代代的种地,那么土地以及房产就是最大的恒产,恒产是保证幸福指数的重要条件(当然亦不排除个例)。大多数劳动者的幸福,是士人奋斗的目标。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句古训,节制资本是各朝各代的国策。周朝井田制就是均田制的一种方式。商人往往是最富有的群体,故汉高祖发令不许商人及其后代做官,汉武帝亦颁布法令限制商人拥有土地:“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后来没收了很多土地。隋唐的科举制亦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而宋朝亦只允许“有奇才异能者”应举,明朝虽然政策法律上放宽一些,但依然限制商人入官场。唐代的均田制,给18岁以上男子分口分田80亩以及永业田20亩。另外还有命脉行业国营的做法,如汉朝的铁盐政策,如明朝盐类官营的政策。此外,对于商人也有诸如车乘、服饰穿着等限制,用以减轻贫富差距。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1-06 06:14
                        回复
                          古人过的不好吗?
                          中国古代至少在汉唐宋明,是以自耕农占据人口与经济主体的结构。
                          中国古代的民生是否如很多人所想的那么糟糕呢?又是否远远的不如今天呢?非也。根据学者吴慧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的统计,从汉自满清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年人均粮食产量)如下:西汉末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993市斤,唐代为1256市斤,宋代为1159市斤,明代为1118市斤,满清中期为628市斤。而根据卜风贤在《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也列出了统计:秦汉:1048.35斤,隋唐:1741.11斤,宋元:1457.87斤,明代:1192.94斤,清前期:780斤,清中期:780斤,清末:736斤。从这里,亦可以看出满清入侵带来的民生倒退,满清一朝的人均粮食产量相比明朝非但不提高,反而大大的下降。
                          根据官方数据,现代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如下:1950年为478市斤,1970年为610市斤,1984年为800市斤,2013年为884市斤。现今中国还算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也基本进入小康生活。但直至2013年,根据统计,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如汉朝、唐朝、宋朝和明朝高。虽然现在使用了诸如化肥、农药、各种农业机械、杂交甚至转基因等技术,人均粮食占有量依然不及古代。当然对于古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定论,但是综合不同人的统计,退一步讲,汉唐宋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至少是不差的。
                          那么又有问题,即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果税收过于沉重,也是无用的。实际上,各朝各代的税收总体上是不高的,至于田税,各朝各代基本能维持百分之10以下[1]。在汉代,农业税为15分之一和30分之一;各种研究表明,唐宋的税收也只占百姓产值很少的一部分;唐朝在租用调时期,人丁承担的税收大概为粟两石,纳绢两丈等,后来改为以田亩为准的两税法。明朝的税收则更低,农业税和商业税均低(少数时期除外)[2]。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1-06 06:15
                          回复
                            中国古代是否如很多人所想的那样,地主或达官贵人朱门酒肉臭,而普通百姓缺吃少穿呢?当然在少数的以及特殊的时期内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主流显然不是。中国古代是自耕农社会,自耕农就是指一家拥有一块土地,然后家里人耕种这块土地,不雇佣或很少雇佣外人,自给自足,剩余产品拿到集市去卖。保守统计至少秦以后,自耕农在中国古代主流上是主体,占据人数和经济产值的大部分,并无严重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化,中国古代的基尼指数甚至低于当今很多西方国家[3]。
                            网上流传了一个极低的中国古代人均寿命表格,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等,著名的方舟子就是持类似论调。从古籍记载便可知这种统计是有误导性的。孔子讲“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若大部分人连30岁都活不到,那30而立有什么意义?《文献通考》中记载汉高祖时期的政令“二十而傅,给徭役”,也就是说,20岁开始服徭役,如果大多数人只能活到20岁左右,只怕这个政令太可笑了。再比如《通鉴纲目-唐武德七年集览》中说:二十为丁,丁者当也,当强壮之时;若唐朝多数人只能活20多岁,20为丁有啥意义?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婴儿存活率低,所以拉低古人的平均寿命;我对如何统计出夭折婴儿的样本持怀疑态度,难道婴儿入了户籍可以清楚查出?还有人说是以人口正常增长率来计算的,也就是说人口增长率降低,那么就假定婴儿夭折,这样统计很可能有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就会趋于稳定,很多人就不愿意生那么多孩子了。再或者是将战争中大量的非正常死亡,如屠杀等也算进去了?根据郑正和王兴平的《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中的统计,中国古代从西汉开始的平均寿命很高,从60多岁到80岁。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1-06 06:18
                            回复
                              综合而言,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低贫富差距+低税收,能说中国古人过的不好吗?某位中国的领导人说过:中国人穷了几千年了,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古代的社会稳定时期,多数人一家一户有充足的耕地与粮食,不需要像现在人那样上学和为生计奔波,不用担心学历低没出路,不用强做微笑状的去找工作,不需要担心自己多长时间能还清房贷,不需要忍受长时间的与父母妻儿分离的奔波之苦,也不需要过多提防小偷和各类商业诈骗,总之,我认为还是古人更幸福。
                              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商业竞争通过大吃小,财富正在走向垄断。一些企业的经济实力甚至可以和某些国家抗衡,如在1999年,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超过波兰的GNP,德国奔驰公司的产值相当于印尼的GNP。在1992年,美国1%最富有家族所拥有的国民财富份额占42%[4]。被一些社会民主主义崇拜者吹嘘的北欧国家也不例外,如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初占人口1%的家庭占据全国纳税财产的50%以上,在1990年以后这些人的收入继续增加[5]。那么北欧国家为什么基尼指数低呢?主要取决于高税收的缘故,但依然是少部分人占据生产资料。
                              [1]见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之绪论
                              [2]见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3]见赵冈《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4]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5]刘昀献《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64页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1-06 0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