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盗巴拉巴》拉格奎斯特的是小说集。包括长篇小说《侏儒》(1944)、《大盗巴拉巴》(1950)和短篇小说集《邪恶故事》(1924)等。在这些作品中,作家讽刺和抨击了法西斯的暴力政策和野蛮行径,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在母腹中就倍受咒诅的巴拉巴,从未体会过爱的温暖。母亲因受轮暴而产 下他,关于他的到来,似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及至面临亲生父亲那几近致命 的一刀,巴拉巴的个性有了更截然的转变,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只有将自 己的生父抛下悬堐,从此带着那道无法消失的伤疤,巴拉巴用冷漠、争斗来回 应这个世界。
在这样背景生存的巴拉巴,内心有着说不尽的无奈和仇恨,而在他脸上那 明显的疤痕,更不断的提醒他残酷且悲凉的痛楚。正因如此,所以当耶稣对众 人说:「放了巴拉巴,钉死我吧!」的时刻,令巴拉巴感到十分的困惑,不管 是否是因众人要求而决定开释他,毕竟那时候,该上十字架的人是他,而那被 称为圣子的人竟愿意成为带罪羔羊,用自己的死换回巴拉巴的自由。除了几年 前被他玩弄过的那位兔唇姑娘以外,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如此的为他牺牲,对于 目睹耶稣钉十字架全程过程的巴拉巴而言,这样的震撼久久无法平复。
虽然许多人认为耶稣是为众人死,但对当时的巴拉巴来说,耶稣是代替他 钉上十字架,正如书上所言:巴拉巴比任何人更接近于耶稣。至于对巴拉巴本 身,这样牺牲的爱他还是头一回见到,于是就在他不想去承认,却又不得不承 认的事实中,开始了他对信仰一连串的质疑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