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关中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的渭河冲出秦岭,从汧山和陇山间进入一片平原。或者说,是渭河塑造了这片平原。亿万年来,裹挟的泥沙在步入黄河之前,在这里日积月累的囤积,最终形成东宽西窄的盆地型黄土冲积平原。这块“新月沃地”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大散关,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肖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由西向东,横贯渭河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再加上关中平原土地疏松肥沃,十分适宜耕作。“秦”字本意就是收获庄稼。《禹贡》把关中的黄壤土定为上上等,即是最适宜种植农产品的土地。经过周、秦、汉三朝的开发,以及秦、汉政府在关中大力兴修水利,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支援了关中都城的经济。西汉时,关中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粟米的储备,牲畜的数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中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三,但却拥有全国十分之六的财富,充分显示关中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