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吧 关注:327贴子:17,906
  • 4回复贴,共1
生活里有很多烦恼,我们应该多点耐心
2015-01-01 普光明楼
佛陀旅行经过一个森林,那天非常热,又是中午。佛陀觉得口渴,就告诉弟子阿难:“我们刚才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
阿难往回走,但是他发现那条小河非常小,之前又有些车子经过,溪水被弄的很浑浊,本来沉淀的泥土都跑上来了,水不能喝了。他回到佛陀身边,告诉佛陀:“小河里的水很脏,不能喝。”
佛陀说:“不会,你再去看看。”
阿难只好照办,当他第二次回来的时侯,阿难问佛陀:“您坚持让我去,但我还是不能做些什么让河水变的纯净。”
佛陀说:“你什么事也不要作,否则你将会使它变得更不纯静。不要进入那条溪流,只要在外面,在岸边等待。如果你进入溪流,你将会把水弄得更混,溪流自己会流动,你要让它流。”
当阿难第三次来到那条溪边时,河水变的那么清澈,泥沙已经流走了,枯叶也消失了。阿难笑了,他取了水快活的回来,拜在佛陀的脚下:“你教导的方法真奇特,你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只需要耐心。”
佛陀教导我们,凡事无常,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每一样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一样的东西可以保持永恒,只要耐心,只要等上一些时侯,那些叶子将会流走,那些泥沙将会再度沉淀,那些水就会再度变的纯净。
一条河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有时,生活里会有很多烦恼,但是我们也应该多一点耐心。
另起新楼。。。接比喻、故事等 http://tieba.baidu.com/p/3047909873


1楼2015-01-01 12:20回复
    鬼尤济物
    2015-01-11普光明楼
    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刘先生在一所古寺中教儿童读书。一天夜里,月色微明。他听到窗外似乎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从窗户缝隙往外一看,在墙缺口处,隐隐约约似有两个人影。
    刘先生急忙喊道:“有贼!”忽听隔墙有人轻声说道:“我们不是盗贼,是有事特来求你的。”
    刘吃惊地问道:“求我干么?”墙外答道:“因我们生前造了恶业,死后堕在饿鬼道中,如今将近一百年了。每当我们闻到从僧厨里飘出来的饭香,就饥火如焚。因暗中观察,看你是位有慈悲心的人,所以求你赐给我们一些残羹冷饭,以解饥渴之苦,可以吗?”
    刘说:“佛门中经常举行经忏法事,这种功德足以救济阴间的饿鬼,你们为什么不向寺里的和尚乞求超度?”饿鬼回答说:“鬼辈能够得遇超度,也得靠前世种有善因。像我们俩,上辈子忙忙碌碌钻营于仕宦之途。看谁权势大,我们就去巴结依附他。若是这人势败了,我们就翻脸不认人,视同陌路。当我们得意的时候,从未做过一些扶穷济困的好事。前生既没有积下善因,如今落入饿鬼道中,又如何能遇到超度的善缘呢?所幸的是,当初我们得到的不义之财并没有过分的贪婪吝惜,亲朋故旧之中,有饥寒孤寡的,也能稍加周济。所以如今还能不时地得到些小的矜怜,吃上一口残羹剩饭。不然的话,非要落得像目犍连的母亲那样,被关进大地狱中,纵有食物送到嘴边,也会化成猛火焦炭,纵然有佛菩萨的大神通力,也奈何不了本身的业力啊!”
    刘先生听了,心生怜悯,便答应他们的请求。饿鬼感激不已,呜咽悲泣而去。从此,刘先生每每把残羹剩酒洒向墙外,那饿鬼也像有感应似的前来受享,但见不到任何行迹,也听不见说话。
    过了一年多,一天夜里,忽然听见墙外呼唤道:“刘先生!承蒙您长期款待,今天来向你告别了!”刘先生惊问:“你们要去哪里?”
    鬼说:“我们俩没有别的法子求得超脱,只能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好事,以求自拔。这片树林里野生鸟类很多,有人要来射击它们,我们就事先惊吓它们,令远走高飞。有人下网捕捞湖中的游鱼,我俩就事先驱赶它们,使逃之夭夭,不致入网。就因为这一念善心,感动了神明,遂赦免我俩的罪业。今得以脱离鬼趣,要去转世托生了。”
    刘先生常把这段故事讲给别人听,并且说:“那些遭受沉沦的饿鬼,尚能以其微弱的力量救济动物,而人们对于许多善事,为什么总是借故推托说自己力所不能呢?”


    3楼2015-01-13 13:41
    收起回复
      机智过人的小沙弥
      2015-04-08 普光明楼
      很久以前,日本有位竹斋先生,不但是一位聪明又有地位的学者,而且是佛寺的大护法。他常和佛寺的住持禅师下棋,但是每次一下棋就忘了时间,往往通宵达旦;小沙弥就得在旁边奉茶、拿点心,整晚无法休息,所以小沙弥们都不欢迎竹斋先生。
        有一天听说竹斋先生又要来了,小沙弥们都很不悦。有位聪明的小沙弥灵机一动,立即写了一张告示“皮革之类,不能进入”贴在门口。不久,一向爱穿皮衣的竹斋先生来了,他看了只是笑一笑,仍大摇大摆地要走进去。聪明的小沙弥就挡在门前说:“竹斋先生,难道你没看到门外所张贴的告示吗?”竹斋先生说:“看到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进来呢?”
        竹斋先生自以为聪明地指著大鼓说:“大鼓不也是皮制的吗?它可以放在大殿,我为什么不能去?”小沙弥说:“没错,正因为不能进来而它进来了,所以每天都要受到惩罚——早晚都要被大锤锤打。你如果要进来,也一样要受罚!”说完,小沙弥就拿起一根木锤,摆出架势要惩罚他。
        竹斋先生只好说:“好,好,我认输了!”赶紧转身离去。回到家里,愈想愈不甘心。他想了一个计策,便托人去请佛寺的住持禅师前来应供,也顺便请聪明的小沙弥一起来。
        师徒俩要到竹斋先生家得经过一座桥,他们看到桥上有一张告示写著“禁示从桥的两边通行”,禅师就止步了,小沙弥看了看,对师父说:“师父,没关系,可以过桥的。这是竹斋先生的恶作剧,来!我们从中间走。”
        到了竹斋先生的家,竹斋先生说:“你们怎么过来了?难道没有看到桥上的告示吗?”小沙弥说:“我们并没有从桥的‘两边’走,是走桥‘中央’过来的!”竹斋先生无奈地说:“我又输给你了。”
        小沙弥的机智斗赢了大名鼎鼎的学者,这消息已是众所周知,连将军府都知道有位聪明绝顶的小沙弥,大将军还特地派人传他前来将军府。
        禅师带著小沙弥到了富丽堂皇的将军府,府内有很多武士,排场气势很大。他们一进去,将军就问:“你就是凭机智斗赢竹斋先生的小沙弥吗?你过来!”小沙弥听了就很大方地走到将军面前。
        大将军指著墙上一幅画,说:“你看,墙壁上那只老虎很讨厌,常常偷跑出去,我想请你帮忙把这只老虎绑起来。”小沙弥看到画中的老虎,似乎真有一跃而出的威势,就说:“好!请您给我一条绳子。”他拿著绳子走到壁画前,摆起架势,喊道:“老虎!你看来是很威猛,有胆量就出来,我要将你绑起来,这是将军的命令!”
        小沙弥喊了半天,画中的老虎当然没有动静;他回过头对将军说:“将军,这只老虎实在很讨厌,叫半天它也不出来。拜托您派一位武士把它赶出来,我一定会把它绑起来。”将军十分佩服并赞叹地说:“你虽然小小年纪,但机智过人,确实很聪明。”
        这位小沙弥从小就如此灵巧,时刻保持天真、清净的本性;在生活中不离禅的境界,在禅境中亦不离生活,这就是他的清净心和超人的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修行的道场,所遇到的境界,就是磨练智慧的机会,所以要时时把握,时时用心!


      26楼2015-04-10 20:47
      回复
        外道教徒的问难
        2015-04-27 普光明楼
        在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到处教化,有一段时间来到舍卫城的郊外,在那儿建了一座简单的精舍。那时有些年轻人好乐佛法、前来听闻。
        但也有一些外道教徒觉得: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这是非常崇高的教派,全国的人都必须接受婆罗门教;现在忽然又多了一个佛教、又多了一位创教者——佛陀,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因此,有些人就抱着刁难的态度来试探。
        因为外道教的人心中不服,所以常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难;那时,有一位年轻人就问佛陀:“佛陀啊!我要来精舍以前是循着一条固定的道路走过来的,我所学的是数学,教的也是数学,数学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推算。请问佛陀,您在教导弟子时是否也按照‘道’的顺序?或者是按照您的规矩?”
        佛陀回答:“年轻人,我在教导弟子时同样是顺着‘道’的顺序原则,而且也顺着‘理’的规则;譬如说,我要驯服一匹马就要像驯马师一样,要将马训练得方向感正确,其它的动作才能再继续,这样马匹将来上路时,方向才会正确”。
        那位年轻人再问道:“请问,您讲的涅盘境界那么好,可是确实有那么美的归宿吗?还有,跟随您出家、接受调教的弟子当中,有人曾证到那种境界吗?有没有受了调教后,却仍无法达到那种境界的人。”
        佛陀回答:“涅盘的境界确实是有的,这是一种心灵寂静、身心解脱光明的境界;至于是否有人曾达到这种境界,我相信用功精进的人,一定可以达到,至于未曾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当然也有,比如不用心、懈怠不精进的人,当然就无法达到呀!”
        年轻人就说:“佛陀,您是人天的导师,为什么跟随您的人,有的会达到,有的却不能呢?”
        佛陀就说:“年轻人,我问你,譬如有一个人来问你:往舍卫国的路怎么走?你指导他走向一条可以到达舍卫国的路,但是,这个人却因方向偏差而无法到达,那你怎么办?”
        那位年轻人就说:“他来问路,我已尽心指示他方向以及该在哪里转弯等等,但他如在某地有了偏差,那是他自己不用心,我只是一个指导者,实在也无可奈何呀!”
        佛陀说:“对呀!同样的道理,我只不过是一个指导者,是正道上的导师,是学佛者的指导人。我对弟子们也是尽心尽力地指导他们,至于弟子们是否能用心来听道,是否能力行于‘道’的正确方向,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
        从这段故事来看,大家应该了解,教的人已经尽心了,那就要看学的人是否用心,这是彼此的互动关系。而且光是作为“经师”(以学问教人)还不够,更需要“人师”(以身教教人),如果可以经师、人师兼具,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家,若没办法当经师,人师仍是不可放弃的责任。
        总之,在人群中才有烦恼可以让我们磨练,才有机会让我们学习拨开烦恼,自明心境。


        60楼2015-04-28 14:54
        回复
          淡有淡的味道
          2015-05-04 普光明楼
          著名教育家夏丏(mian3)尊拜访弘一大师的时候,恰逢大师在吃饭。夏先生见他只吃一道咸菜,很不忍心,问道:“只吃咸菜不是太咸了吗?”
          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完饭,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先生又皱着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大师每天都喝这样淡淡的开水吗?”
          弘一大师笑道:“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75楼2015-05-07 1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