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诗词中用韵,叫押韵。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
凡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 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韵头: 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
目的: 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押什么韵: 依照韵书。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观点: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 四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查字典或韵书可以消除。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四声: 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声调: 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高低、升降是主要的因素。
普通话四声:
阴平声是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上声是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高降调。
古代四声:
平声: 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 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 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 一个短促的调子。 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传统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
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
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载歌诀《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不够科学的)
各地入声字: 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汉语常见的一字两读: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 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第三节 平仄
平仄: 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在诗词中的规则: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第一节 韵
韵: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诗词中用韵,叫押韵。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
凡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不同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 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韵头: 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
目的: 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押什么韵: 依照韵书。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观点: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 四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查字典或韵书可以消除。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四声: 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声调: 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高低、升降是主要的因素。
普通话四声:
阴平声是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上声是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高降调。
古代四声:
平声: 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 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 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 一个短促的调子。 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传统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
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
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载歌诀《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不够科学的)
各地入声字: 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汉语常见的一字两读: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 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第三节 平仄
平仄: 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在诗词中的规则: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