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吧 关注:181,167贴子:6,538,820
  • 8回复贴,共1

做个大自然辛勤的搬运工。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雄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胡建新)《英雄志》还没有写完,但是其成就已经不可小视。下面观点是我读《英雄志》的一些心得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并供大家拍砖。欢迎不同意意见参与商榷。


1楼2014-08-12 13:54回复
    一、故事核心
    (略)
    这部书读来极大的兴味在于猜谜,我猜谜的过程就免了吧。这是我看到书友说要在这里加上“初读者莫读此文”这个意见后意识到了。我没有权力剥夺大家的乐趣。省去这一部分,老读者也能看出我的观点,新读者也许会有新的兴趣。报歉。后面跟帖中提到的情节,也真是有诸多可能,还是让作品最终来揭开谜底吧。
    猜得好累啊。


    2楼2014-08-12 13:55
    收起回复
      三.对故事内核的不同处理,产生不同的主题
      英雄不问出身。这就是作者构思《英雄志》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因为比较通俗,所以我用这个观念来开始解释。
      从故事内核中我们发现,小说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恰恰是偏离了帝王领域,而转向民间与江湖。作者的重心没有放在宫廷事件上,而放在宫廷事件影响下的不同身份的人身上。从落第秀才卢云,到西凉捕头伍定远,到起自于民间江湖的秦霸先父子、甚至杨肃观,四大主人公没有一个出自豪门(开始就是这样的印象)。
      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小人物,也是作品中“不问出身”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志”在于天下,在于豪情,在于侠义。秦霸先保护武英不仅是“忠君”,更是“厚义”。书中所有英雄行为,涉及父子、兄弟、师徒、君臣、恋人、门派、甚至武功高下,一切矛盾都有一颗“天地之心”来审判。就是卢云所说的要“为天地立心”。
      古代历史所记载的,多是帝王史,司马迁《史记》所以伟大,在于他懂得民族的精神存在于百姓之中,所以他写了《刺客列传》等篇章。帝王历史虽然在几千年中一直处于强权压迫百姓的绝对权威的位置上,百姓也因此受了几千年的苦难,但民族精神从来都没有泯灭过,也存在于百姓之中。这种民族精神,就是民族之“心”。在这颗“心”面前,帝王史必将成为背景。
      就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一样,朝廷的历史与阴谋,恰恰正是英雄悲剧命运的发源地。自百姓中诞生的精英们,无一不受到来自于朝廷阴谋的命运伤害。他们在与命运的拼搏中,唯一能表明他们的伟力的,正是那颗“天地心”。这颗“天地心”也是“上帝心”,她从来没有向强权屈服过,也从来没有在正统的传统道德理念中迷失过。秦霸先为什么被灭族之后还能接受招安?这难道不背叛了被灭杀的家族、背叛了怒苍山兄弟、背叛了他自己的义举、保护朱阳?因为他的这颗“心”是大悲悯的:他认同景泰帝的能力,希望武英帝回家,盼望不要再打内战,大家合力好好建设国家,这样对百姓才有益……因此传统道德不能认同的事情,往往恰恰是良知的聚集地。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歌颂民族的良知力量”,这种“良知的力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志”。在这个主题下,朱阳的阴谋史,也即皇权的阴谋史,必将成为小说的背景。
      一个来自于皇家的阴谋史背景,她试图左右英雄们的命运,英雄们在这个背景下挣扎。在表面上,英雄们的命运确实被这个历史背景所左右了,有的命运十分悲惨。但是结果呢?当这个虚构故事中的虚构人物全部化为烟灰之后,天地间唯一存在的只有英雄们的精神,只有那一颗“心”和那一种“志”存在着。这是“中国心”,这是“英雄志”。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构架,是一个结构式蒙太奇艺术的宏伟构架。


      4楼2014-08-12 13:55
      回复
        五.阅读的探险
        小说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精神探险的框架,使我们能够在小说的引领下完成一次武侠精神、同时更是民族精神的探险。我们可以清晰地模拟这一个过程:
        当我们看到小说的楔子,看到秦霸先受到宫廷迫害时,我们模糊地看到了一个坑,它很象月球表面的一个坑。我们的视力太差,远远不能看清,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天梯。这时作者搬来了天梯的一脚,那是卢云。于是我们怀着探险的心情,开始顺着卢云往上爬去。我们发现,卢云的方向似乎并不是直接向着那个球的,但是好奇心和勇敢使我们忘记了一切。当我们到达一个高度时,忽然从旁边看到另一个梯脚,这是伍定远。我们一下就看到,卢云和伍定远这两只脚,正在向一个方向倾斜,正对着那个月坑。于是我们干脆攀着两个梯脚再向上爬。又到了一个高度,那是京城之会,我们看到从旁边又出现两个梯脚,一个是杨肃观,一个是秦仲海。这四个梯脚组成了一个稳固的底盘。我们惊喜:原来还有其他人想看清月坑啊。我们信心倍增。
        再向上爬,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四个梯子不过是一组复杂的脚手架中的一部分,脚手架虽然复杂,但它是由纵横交错的理性材料做成的,我们只需按照作者的提示,一级一级向上爬,一会儿横走,一会儿斜攀,一会儿跃上,有时也会跳下,那是因为作者无意设置了碍手碍脚的杆子,不要紧,再来过吧,我们终于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宫廷阴谋的月球表面。
        我们发现,宫廷月球正在进行一场决战,我们自己也很危险,因为我们已经信任了卢云他们,对卢云和伍定远他们有了依赖般的感情。于是我们只能跟着他们四处奔逃,躲避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跑遍了全球,终于发现它不是月球,而只是一个由地球表面上的一根擎天柱支在高空的一个球形的权力实体,这根擎天柱一头向下扎根在京城,这根擎天柱的名字叫“皇权”。于是我们全明白了,凭什么我们全体要受到这根擎天柱的捉弄?当我们产生这个意识的时候,小说的作者就会暗自发笑,并且感到满足。他的满足来自于读者的觉醒与认同,他的发笑是善意的,因为从此他不再感到孤独。
        我们经历的探险,是民族精神的探险。其实中华民族早就探明了一切,孙中山先生领头儿带着大家一起砍翻了那支曾经的擎天柱,大家知道,真正的擎天柱只能是民族精神。孙先生的后代有一个人,发现现在的中国人对民族的历史精神有些遗忘了,于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了一本《英雄志》,他利用了武侠小说的影响,做成了一件让他自己感到骄傲的事。这个人叫孙晓。


        6楼2014-08-12 13:56
        回复
          一.序曲
          很早有人说过,英雄志中无英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如果以传统武侠视角来看,英雄志中,从老一辈的秦霸先开始,就没有英雄了。那么,到底怎样才是英雄志中的英雄呢?
          什么是英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历史上,在正统描述中,侠,或者说英雄,是站在统治者对立面的。然而,在五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对当权者的质问,使得某种程度上,普通老百姓将以武犯禁的侠当作了无可奈何的救星,而使侠具有了正面的意义。从唐传奇到现代侠义小说,侠的观感逐渐正面化,直到金庸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自此,为侠的定义打上了一个相当大的句号。而这个断论,早已超过了当初的侠文化,而将拔高了的道德完美的英雄,赋予了士的历史社会责任感,以此称作为侠。


          9楼2014-08-12 13:56
          回复
            三.英雄的节奏
            要理解英雄志的英雄,有两个地方要仔细研读。一是怒者道之勤,二是孙晓的随笔遍数天下英雄。
            “宰杀了北海蛟龙、砍烂了南山猛虎,人间最后一害也被缚入刑场。英雄被处死了,他的妻子裸体示众,他自己则被剥皮分尸,扔到异乡大树下,永世不得返回故土……”
            “试想行仁义者受天罚,还有谁愿成仁尽义?非只秦仲海见到了父亲的死,连那江充、刘敬、柳昂天、卓凌昭、杨肃观、伍定远……天下每一位英雄豪杰都亲睹了傻子的下场。诸位,你若也是英雄,你会怎么做?”
            英雄志的世界不是童话,孙晓借陆孤瞻之口,撕开了英雄主义的神秘的面纱。最为忠君爱国,怜恤百姓的秦霸先,在现实的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将自己的名誉、性命以及妻小,都葬送在破灭的英雄泡沫之中。由此,秦霸先之后,孙晓抽离了英雄定义中的普世道德感。
            “不为国、不为民,鄙视上级、挑战权威,中国英雄被允许追求自己的「道」,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意义,不在于要求别人,而在于「要求自己」、「要求君上」。”
            “挑战权威吧-------正道,就是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这就是儒家最深厚的政治思想------「从道不从君」。”
            挑战权威,从道不从君,这就是孙晓对于英雄的定义。由此,英雄志中的英雄之争,转为道统之争。


            11楼2014-08-12 13:57
            回复
              五.英雄的余音
              而这个结论,将由顾倩兮来创造。英雄志中最具有争议性的杨卢道统之争,将由顾来作出评判。
              倩兮爱卢云,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道,顾见证了正道的成长和意义,也面对了正道的牺牲和失败,只有她有资格公正地评判卢的一生。
              而另一方面,倩兮是杨肃观的知己。与卢云相同,倩兮与杨肃观是道统上的敌人,所不同的是,孙晓为了保持正道的坚定和清晰,一直故意地将卢云远远排除在真相之外;而倩兮作为卢云的分身,近距离地面对杨的内心和道统,虽然不能同意其观点,但顾是最明白杨的知己,所以才会有惊人的“英雄”和“代天下万民啜泣”之语。
              与大家共勉,期待英雄志的结局。希望孙晓不要给自己出的难题弄迷糊了。


              13楼2014-08-12 13:57
              回复
                我也说说《英雄志》(218.58.70.*)
                有人说《英雄志》是乔伊斯的微笑,意识流的传承。
                但我更关心的是:细致入微,入木三分的背后,是如何更好的为作品结构服务?
                《尤利西斯》告诉我,人一生的故事可以浓缩在一天。
                这个叫做以小写大,“深入浅出。”
                我所不解的是,《英雄志》告诉我,英雄们一天的故事必须要放大到一生去读。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必须,而不是可以。
                为什么呢?因为文章结构大,伏笔多,作者还要再加入一些从旁推动的人和事。
                该怎样形容,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同样算作以小写大,
                从作者行文的难已琢磨上,姑且称之为:“浅入深出”。
                孙大可能写的有些上了瘾,大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
                但我觉得这样写有两个不好的地方:
                第一、作者无意识的抬高了阅读者的门槛,减少了作品的普及度。
                这是无形的,可能孙晓写的时候自己也没注意到。
                网上众多朋友都说:《英雄志》很有深度。我想大家指的就是这个吧。
                第二、“通篇皆重,无出其轻。”
                (这一点上,有些同志虽然能装,眼光还是很准的。)
                过多的嵌套,过重的铺垫,都在向我们堆砌着英雄们的潜人格世界,
                让本来就很沉闷的段落间,又笼罩了一层文字的抑郁。
                古人吹牛皮都讲:哀而不淫。不知弗洛伊德看了有何感想?
                有人说《英雄志》是愤青的呓语,向大家昭示人心的叵测,现实的残酷。
                但当我们从悲凉到凄凉,从压抑再到沉郁的走过了一朝之后,还能有什么呢?
                就象夏天雷雨将至之前,空气里那种粘乎乎的潮湿,天空上那阵轰轰的雷鸣,
                又沉又闷,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地里的庄稼们开始等啊,盼啊,
                一节又一节,一章又一章,就是不见孙夫子下场豪雨。
                于是有人开始憧憬圣光,憧憬十年后跃上大水瀑的卢云,
                等待着最后痛痛快快的“怒”一场。
                但是很遗憾,圣光的作用只能是在黑暗里默默的感染。
                请记住,它只是指引你的“北斗星”,而不是“探照灯”。
                不管最后他会不会“勇剑”,凭他是澄清不了这个混浊天下的,远没有潜龙来的实际。
                也就是说,最后这天还是依旧黑,场面还是依旧低沉,人还是依旧压抑。
                网上有一哥们笑称:《英雄志》让我痛快的吐了两口痰。
                说实话,我也吐了两口,一点不痛快,完全是憋的受不了啦。
                就在这‘悲而不愤’的世界里,我仿佛听见了祢留之季的呢喃。
                所以说,真正的愤青一定不能读《英雄志》,读后必死。
                还有没搞懂的就是那些神剑和魔刀了,别跟我说什么“子不语乱神之力”的鬼话。
                《芬尼根守夜人》里用了大量的梦幻语言进行梦幻作品创作,
                不知孙大借助这种东西来烘托什么?现实?超现实?还是恶搞?
                反正秦仲海的确是从虎画成了猫,最头疼的还是因为剧情需要才画的。


                24楼2014-08-13 20:53
                回复
                  我说了几个缺点,
                  不是说《英雄志》不好,恰恰相反,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小说。
                  虽然它有着诸如结构、文笔等等的缺点,但是孙大侠的确赋予了《英雄志》深刻的心跳。
                  我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读,从行文到结构,自然要挑下刺的。
                  最后想说下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每一个角色都在向我述说着一种半真实、半理想化的存在。
                  在最后一个观点里提到神剑、魔刀,
                  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孙晓要加上诸如天山神机洞、神剑、魔刀之类的东西?在这里稍做唠叨,先说一下《水浒》。
                  这里面绝对没有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但是,正文第一篇里先出来的就是张天师,后又来了个洪太尉误走108魔星;中间再夹杂些九天玄女的乱弹琵琶,神神叨叨的石碣怪文,最后徽宗梁山泊一梦,全文就算完了。通观全篇,鬼神之力笔笔皆是,施公到底要用这些说什么呢?
                  正解:徽宗的梦。
                  就在这荒唐的梦里,宋江等众人终于战胜了这个灰色的朝廷。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间着实意Y了把。
                  现在反过去看九天玄女那套(这个就是证据),
                  得出的结论是:施公并非限于自身的认识不足。相反,他早就意识到结果。所以在整个行云布雨的过程中,用鬼神之说的一套,作为引线和铺垫,让世人接受英雄排座次后的篇章,正所谓天命如此,夫复如何?
                  再来看看神剑、魔刀和神机洞,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同样的名词:命理。
                  《英雄志》里小安子的看相,柳昂天的誓言,义勇人的竭语都逃不开这两个字。这本来是个很好的立意,如果合理的布局和引言的话,可以通过浓厚的命理色彩来诠释英雄的无奈。
                  但是很多东西在行文的过程中缺少了必要的铺垫,而且在矛盾的激化和交错中,迷失了本来的意义,使得很多人物发生扭曲,最典型的就是秦仲海。
                  我之所以拿出施公最后黄梁一梦的意Y来讲,是因为《英雄志》到了最后章节时,孙大已明显带有自慰精神。施公的YY是为了梁山精神的皈依,却是留下了很多遐想。但《英雄志》明显不是。在把前面的矛盾推到极致后,其实行文的空间已经留得很狭小。
                  本来就尾大难掉,偏偏夫子还要沉浸在即要下雨,还要晴天的YY中。
                  我真是搞不明白,把那些所谓治国安邦的理论弄出来有什么用?
                  元代乔梦符曾言:小说结尾要如截奔马,警策有力。
                  我到不是说必须这样结尾,但意思是一样的,要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思考空间。
                  遗憾的是,孙夫子是不会给你留下的,他不但要把坑挖大、挖深,还要自己亲手把它填好、填平。
                  结果呢?小一辈的英雄貌似都在填坑,却全部变成了挖坑。
                  《英雄志》里的病态美丽
                  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一定离不开历史;只有巧妙的融合历史,将主题铺陈在历史的缝隙中,方能借助历史的凝重塑造出“伪现实”的真实。从这上我们不难看出,将郭靖置身于“靖康之耻”后的疮痍里,就得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主义口号。
                  口号本身是反映了很多历史问题的,宋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真可谓“名士风流,良相云集。”这个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身上而来,赵匡胤虽是行伍出身,但他尊重知识和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
                  单从他对子孙规定的“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免死”这一条上,我们不难理解“吕蒙正、寇准、吕夷简、包拯、范仲淹、富弼、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这些良相从何而来。
                  但现实的严酷是什么呢?先是石敬瑭送出了“燕云十六州”,后是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和“岁币”,再来还有“靖康之耻”和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
                  我扒着指头数来数去,名将只有“杨业、狄青、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这几个,实在是少之又少,叫寇准他们拿起笔杆子去抗金、抗辽、抵御蒙古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积弱的朝廷需要英雄,积弱的历史呼唤英雄,也算无可奈何而为之,金大侠只有顺应历史,找了个“江湖莫问朝廷事”的郭小侠出来水了一把。
                  再翻开《英雄志》,大家知道,英雄志的背景是建立在明朝之上,明朝这台国家机器有个特点,在将蒙古人驱逐出中原后,对外一律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实际上在不断地分化和相互抵御过程中,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消极防御,自然谈不上“问鼎中原”。
                  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下,就衍生了异常激烈的内部斗争。于是这样厂、那样厂,这样卫、那样卫,这样案、那样案的又成了我们今日的家长里短。
                  我个人对宋朝的评价是:疮痍于外,锦绣于内。明朝正好相反:锦绣于外,疮痍于内。纵观整个明朝的内部斗争史,其黑暗程度可以和西汉的后宫政权合称“双璧”。
                  《英雄志》最初把主线架设在这个黑暗的背景之上,本身是很成功的,作者也是一直中规中矩的在写。
                  看看孙晓是怎么说的:一边是朝廷,一边是怒苍,中间有道光晃晃悠悠的在这夹缝里游走。
                  用我们传统的理解:一边象征白,一边象征黑,中间飘着一个侠。
                  把侠文化和儒家、墨家的思想捆绑,让它上升到“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的地位,立意有些简单化了,但这毕竟是一部武侠,是
                  允许的,我们不能对它上纲上线,我曾一度为之感动痛哭。
                  说实话,文章如果按照这个本意发展下去,如我等愤青的确可以在矛盾撞击的夹缝中找到栖身的温暖之所。
                  但写到后面,我终于看清了夫子的野心。金庸的作品面对历史和政治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是浅尝即止,所以我们看到了“郭靖亡母、张无忌画眉、乔峰自杀”等等这样的场景。
                  抛去那些所谓市场和立场的东西不谈,金庸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些矛
                  盾和冲突的,但并没有那样做;因为他同样清楚,这只是武侠小说,自己不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这就是所谓:“武侠,是成年人童话”的出处。
                  回到《英雄志》里来看,当那位满头白发的大头领曲膝跪倒在景泰钦差的面前时,代表自由主义的怒苍倒了,代表革命浪漫主义(没有“替天行道”,没有“七大恨告天”,口号貌似“三年不征,一民不杀。”的李闯,比之秦霸先,这个时候的秦仲海本质上才是玩“家家酒”。)的秦仲海低头了,天地间最后一丝白色也消失啦。从此,万物肃杀,举头皆黑。
                  再看十万饿鬼会京城,没有朝廷的开仓放粮,没有怒苍的以民养兵。杨素观排挤他们,秦仲海利用他们。把矛盾推到顶点后,夫子究竟要做什么?
                  (在后面人物篇里,我会详细的说明。)
                  分析一下形势:一边是杀羊喂虎的黑,另一边是为革命而革命的黑。于是这群可怜的饿鬼象被赶羊一样赶到了一个夹缝里。
                  对,那就是侠的场所。现在各位看得已经清楚了,孙晓的野心是什么?他要超越别的小说家所不能超越的,他妄想用“侠”来言政,用“侠”来解决冲突,他才是妄图用侠来“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啊!”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句:孙大侠看清了历史,也选错了体裁。
                  历史的真相告诉我,这群鬼可以吃掉袁崇涣,可以吃垮大明朝,别说一个卢云,一万个来也没用。
                  我想请问,我心中的“侠”啊,当你舍弃了那一身“凝红”之后,如何还要“我花开后百花杀”的YY?
                  这就是我说的第一个病态美丽---后篇立意上的思想绑架。


                  25楼2014-08-13 2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