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药
引经,
又称“引经报使”,
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
作用。
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
善
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
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
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
使之各归其经,
则力专
效宏。
(
1)
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决明子偏泻肝火,木
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
(
2)
张氏又认为,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柏;用柴胡泻肝火,必
佐以黄连,可见黄柏、黄连为引经药。
(
3)
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
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
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
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
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
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1
、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
桔梗
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
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
布精而养全身,
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
则违背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的立法本义,
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
以除
胸中之瘀;
《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
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
如果去掉桔梗,
则仅能涤除
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
诸根多降,桔梗能升”
之说。
2
、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
牛膝
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
下者宜加用之”,
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
下行”之功,
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
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
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旋
覆花
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
临床有“
诸花皆升,
旋覆独降
”
之说。
3
、引药入病所
如桑枝引诸药达肩、臂、手指等,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
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呕家圣药
用生姜,疮家圣药用连翘,气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通经下乳之要药:穿山
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常流。“血中气药”为川芎。
4
、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
肉桂
即是一味“
引火归元”
之品,在虚阳上
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