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墨吧 关注:44贴子:715
  • 4回复贴,共1

引经药
引经,
又称“引经报使”,
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
作用。
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

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
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
使之各归其经,
则力专
效宏。

1)
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决明子偏泻肝火,木
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

2)
张氏又认为,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柏;用柴胡泻肝火,必
佐以黄连,可见黄柏、黄连为引经药。

3)
又如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
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
芍引之,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
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
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白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加入引
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1
、引药上行
《本草求真》曰:“
桔梗
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
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
布精而养全身,
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
则违背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的立法本义,
疗效难著。
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
以除
胸中之瘀;
《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
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用,
如果去掉桔梗,
则仅能涤除
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
诸根多降,桔梗能升”
之说。
2
、引药下行
《本经逢原》曰:“丹溪言
牛膝
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
下者宜加用之”,
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引药
下行”之功,
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
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
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颇著。

覆花
是治疗呃逆上气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
临床有“
诸花皆升,
旋覆独降

之说。
3
、引药入病所
如桑枝引诸药达肩、臂、手指等,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
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柴胡,巅顶头痛用藁本,太阴头痛选苍术,呕家圣药
用生姜,疮家圣药用连翘,气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通经下乳之要药:穿山
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常流。“血中气药”为川芎。
4
、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中的
肉桂
即是一味“
引火归元”
之品,在虚阳上
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IP属地:广东1楼2014-07-15 21:15回复
    5

    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
    砂仁
    可“
    引气归元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衰反复发作,
    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
    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仁,

    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6
    、引气上升
    升麻、柴胡
    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
    之功。
    日本学者报道,
    去除升麻、
    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
    而不能益气升提、
    升举下陷之脏器。
    7
    、引血下行
    镇肝熄风汤重用
    牛膝
    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
    之余气,并赶于上”之“气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
    对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8
    、引邪外达
    柴胡
    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9
    、引邪下行
    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四妙丸中的
    牛膝
    一、有关文献记载的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
    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
    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
    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
    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
    芷,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
    川芎、
    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
    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
    而就临床运用来看,
    其作用主要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

    )
    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
    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
    来清肝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
    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
    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
    涉经各异,
    《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
    阴吴茱萸。”
    (

    )
    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
    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
    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
    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
    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
    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

    )
    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
    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

    )
    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
    性与功能,
    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
    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
    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
    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
    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
    胆,又能舒畅肝胆。
    (

    )
    重视功能,
    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
    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

    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
    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
    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
    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
    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临床要加以充分运用,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
    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四、
    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
    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
    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
    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
    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
    至今
    还显得过于粗糙,
    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
    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
    缺乏严
    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
    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
    其次应具引导力,
    即既有治
    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
    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

    )
    作为引经药,
    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
    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
    否则
    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
    ?
    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
    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

    )
    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
    (
    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
    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
    )
    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

    )
    若遇数经同病,
    法当数经同治,
    而方中药有多种,
    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
    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
    破性进展。
    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
    引经药的引
    导定位
    (
    或曰受体
    )
    很难确定,
    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
    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
    病所的药物。
    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
    类:
    十二经引经药、
    病证引经药、
    局部、
    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
    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IP属地:广东2楼2014-07-15 21:16
    回复
      1.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
      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

      如桂枝、
      白芍、
      细辛、
      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
      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
      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
      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
      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2.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
      医方中,
      多为临床经验总结。
      多数病证引经药是
      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

      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明显疗效,
      有些
      是可增强或扩大某一方剂的作用。
      这类药物虽然号称引经药,
      但实际上与临床辨
      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
      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
      因而比十二
      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3.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
      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
      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
      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
      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
      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
      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
      其实不然,
      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
      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理论那样被人重视。
      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

      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十二经引经药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十二引经心连辛,心包柴芎丹皮亲,
      肝经川芎青柴萸,脾经葛芍升苍阴,
      肺经升麻桔葱芷,肾经桂肉独知辛,
      胃经葛芷升麻膏,胆经柴胡青皮灵,
      大肠升膏与白芷,小肠藁本黄柏滨,
      太阳膀胱用羌活,三焦柴翘地骨青。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莲心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与黄连。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
      枸杞首乌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柴川吴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苍术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芪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
      载药上行用桔梗。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欲温肾,海狗鞭;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牡丹皮;引用知母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与黄芪,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凉胃火药十三味;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泻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理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柴胡青皮引经药。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石膏白芷是引药;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若要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黄柏。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地柴青皮引经药。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丹皮是引药。


      IP属地:广东3楼2014-07-15 21:16
      回复
        2.
        六经引药: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
        病症
        引经药:
        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
        香附柴胡:
        是肝经和引经药,
        在治疗肝气郁滞,
        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右引药
        入肝;
        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量加入桂枝,
        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
        4
        、按
        病位
        选药

        头项:
        巅顶:鹿角、藁本、吴茱萸。
        后脑:羌活、蔓荆子。
        面颊:升麻、白附子。
        眉棱骨额骨:白芷。
        头项两侧:柴胡、川芎
        咽部:桔梗。
        项部:葛根,羌活。
        腰部:杜仲
        四肢:
        上肢:生芪、片姜黄、羌活。
        下肢:牛膝、杜仲、桑寄生、
        腓肠肌:木瓜。
        四肢末端足跟:桂枝、桑枝。
        躯干:
        乳房:王不留行、柴胡。
        胸胁:柴胡、丝瓜络、生牡顿。
        阴部:柴胡、川楝子、小茵香、荔枝核、橘核。
        腰部: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独活。
        病位深浅用药有别:

        1)
        病在肌肤经络,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2)
        病在筋骨
        ,
        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

        3

        病在脏腑
        ,
        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
        按病位选药
        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
        :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
        :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
        :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
        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
        :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
        :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
        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
        失养须加狗脊;
        背部痹痛
        :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
        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
        :用石南藤、菖蒲。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
        肾阴虚
        :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
        有些腰痛
        :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
        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热入腰间之痛用
        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
        :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
        :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此外,注重关
        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
        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
        往往以伤患的
        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1.
        头部
        ――
        脑震荡
        :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
        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引起脑震荡,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
        状。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脑为

        灵明

        之府,若脑部受震,必伤及

        灵明

        ,而瘀阻
        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故在论治上,分初、中、末三期调治。初期以柴胡细
        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当归尾、土鳖虫、川芎等;中期
        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
        柴胡、川芎等;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
        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
        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
        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2.
        颈部
        ――
        颈椎病
        :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
        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
        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石氏以六经理论为依据,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
        如果少阴精血亏虚,
        肾气化生之源匮乏,
        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
        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


        IP属地:广东4楼2014-07-15 21:17
        回复
          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故论治上,石氏一方面补其
          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
          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
          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3.
          胸部
          ――
          胸胁内伤
          :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
          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
          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石氏认为:

          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

          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
          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
          归、
          蒲黄、
          三七等,
          其中引经药为柴胡、
          香附药对。
          以此为引经药,
          运用于临床,
          在脏主血,
          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
          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4.
          腰部
          ――
          腰痛:
          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
          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
          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论治上,石氏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
          4
          型。
          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
          药有香附、
          川楝子、
          延胡索、
          当归、
          桃仁、
          桑寄生、
          狗脊等;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
          龙、狗脊等;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
          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
          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正如《本草正义》所
          言:
          狗脊

          能温养肝肾,
          通调百脉,
          强腰膝,
          坚脊骨,
          又能固摄冲带,
          坚强督任,
          引经向导,

          故石氏腰痛方中每每使用狗脊。
          5.
          四肢
          ――
          四肢损伤
          :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
          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
          积为肿为痛。石氏以三期辨证为原则,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
          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
          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
          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
          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
          桂枝、下肢运用牛膝。石氏认为

          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
          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

          牛膝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

          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
          引气血下注,
          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
          恒以之为引经。
          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
          或膝疼不能屈伸,
          或腿痿不能任地

          之疾。所以,石氏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
          增强疗效。


          IP属地:广东5楼2014-07-15 21:17
          回复